1、答案第 1页,总 11页2018 级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参考答案1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说明当时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是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利益的矛盾,已经上升为各帝国主义在军事对抗的白热化局面,故 C 项正确;ABD 项不符合题意。2B【解析】马恩河战役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国没有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所以说已经输掉了战争,并不是因为英法比军队的战斗力强,排除 A;马恩河战役使德国占领巴黎的计划落败,西方战线陷入对峙相持阶段,德国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境地,故而小毛奇说已经输掉了战争,故选 B;俄国军队在东线的进攻很快被德军制止,并没有
2、对西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排除 C;.战争主动权的转移是凡尔登战役以后,排除 D。3B【解析】【详解】注意题干的要求“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才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扩张性,故 B 正确;装备起强大的陆军是争夺殖民地的准备,不是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排除 A;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并非传教和领导人个人的贪婪,排除 CD。4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的统治地位动摇的信息,排除 A;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排除 B;“除了西班牙、荷兰和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
3、,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表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故 C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无关,排除答案第 2页,总 11页D。5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日等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提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国,不仅要维持已有的霸权和殖民
4、地,而且还想进一步扩大侵略势力,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战爆发。早在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战争爆发后,美国中立,并借助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1917 年 4 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因此美德对外扩张的矛盾和冲突是两国成为敌人根本原因,故 C 选项正确;随着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美德成为敌对国家,但这不是成为敌对国家的根本原因,故 A 选项错误;一战后美德两国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是美德对外扩张的矛盾和冲突,与美国和英国两国有着历史渊源无关,故 B 选项错误;一战爆发后,在海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在 1916 年 2 月宣
5、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潜艇袭击前往协约国港口的一切船只,美国的船只也不能幸免,这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立场,但不能成为两国敌人的根本原因,故 D 选项错误。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要求:从整体发展角度看,建立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这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都不符合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故排除。考点: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国际联盟7C【解析】由材料信息“与日交涉原则”“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在美”“太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中涉及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交涉问题,“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
6、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答案第 3页,总 11页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说明,当时日本已经占领山东,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史实发生于华盛顿会议期间,故选 C。【考点定位】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名师点睛】本题华盛顿会议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8A【解析】【分析】【详解】凡尔赛和约具有帝国主义分赃性质,因为其建立在对战败国割地赔款分赃基础上,体系下隐藏着诸多矛盾,被称为“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和平”,A 正确;BCD 均不能体现其分赃性质,排除。故选 A。9D【解析】
7、【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包含中国主权问题的条约是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故 D 正确。10D【解析】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参加和会的各国都有自己的打算,都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最能反映巴黎和会的这种分赃性质,故答案为 D 项。是对战败国德国的惩处,与分赃性质无关,排除含有或的 A、B、C 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
8、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11A【解析】答案第 4页,总 11页【详解】国际关系格局确定的决定性因素是各国实力对比,在列强实力对比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国际关系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故 A 项正确。12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勃兰特的下跪体现了德国敢于直面纳粹罪行,承担历史责任,但与后面史实无关,排除 A。冯魏茨泽克宣布把德国“战败日”改为“解放日”,2015 年拉迈特对此加以重申,与勃兰特的下跪相比,这一做法有利于重新塑造德国的大国形象,这也是其想要摆脱战败阴影的体现,B 项正确。“淡化战争记忆,
9、满足政治需求”与题干中勃兰特的下跪不符,排除 C。联合欧洲国家与题意无关,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中的史实所体现的意义,逐一排除选项即可。13D【解析】【分析】【详解】波兰作为东欧国家,其灭亡会改变欧洲政治版图,冲击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而损害英国利益,排除 A。波兰灭亡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排除 B。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但也会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构成威慑,同样符合英国利益,因此并不是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的内容,排除 C。由材料中“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可见为了推动其进攻苏联,维护英国安全,英国把波兰作为了殉难者,故选 D。14C【解析】从材料来
10、看,婚礼的一方是德国,代表的是法西斯势力,另一方是苏联,两人的蜜月指的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选项错误,绥靖政策是英法对德国的政策;B 选项与此无关;D 选项没有弄清楚实质。点睛:回答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本题解答的关键点是参与国家的判断,其中一个是德国,很容易确定,另外一个是苏联,要了解苏联的国旗才可以清楚。这样就进一步确定历史事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15D答案第 5页,总 11页【解析】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德国走向失败的转折点,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莫斯科保卫战击败德军只是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
11、神话,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并不意味着它的生命也就完结,选项 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中途岛海战不涉及德国,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16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城墙是在都邑周围建起的用于防御的障碍性建筑,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说明王都实力强大,不用担心外来进攻,体现了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故答案为C 项。A 项,商周时期
12、属于奴隶制社会,保留原始社会部族遗风与材料无关,排除;B 项,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是在秦朝,与材料无关,排除;D 项,经济技术条件限制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7D【解析】【详解】材料“我邦”“朕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表明西周时期家国同构局面确立。故答案为 D 项。AB 项,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谈不上专制王权得到强化、中央集权已经形成,排除;C 项,材料
13、未体现贵族等级秩序森严,排除。【点睛】答案第 6页,总 11页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8C【解析】【分析】【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 C 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 B 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9B【解析】试
14、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与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所学和材料“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说明,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有其合理性,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郡县制比较【名师点睛】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项目分封制郡县制相同都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地域为基础官吏产生世袭(世卿世禄制度)由皇帝任免答案第 7页,总 11页与中央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仅是臣属关系,没有建立中央集权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吏权力拥有封地、人口、武装、物资;可以对下属进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
15、赋役的权力只有管理权20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变革”指的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故 C 项正确;A 项,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商周之变,排除。B 项弄反了,应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错误。D 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并非法治,故排除。21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结合所学可知,增设地方行政层级有利于分化地方事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过多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加重了中央的
16、负担;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州郡等地方行政区权力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22C【解析】【详解】答案第 8页,总 11页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平民百姓与权贵子弟可以平等竞争,严禁考官营私和考试作弊,将选拔关键放在个人知识才能上,考试的过程、内容和评判更加标准化,这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信度,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未涉及基层官员地位的变化;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并未体现其对词曲文学发展的影响;D 选项错误,宋代科举不涉及科学研究的内容。故正
17、确答案为 C选项。23B【解析】由于唐代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软官绅墓葬中大多墓志署名只写官衔,极少写郡望,故 B 正确;民族交融与门阀士族衰落没有直接联系,故 A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故 C 错误;藩镇割据并不是世代荫袭的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仅有 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4D【解析】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属于专制主义的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
18、在的不断强化君主集权、削弱相权的理念,故 D 项正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不是中央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 BC 项错误。25B【解析】【详解】据材料“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可看出,清代的司法实践随着时间不断修改,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精神,故 B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 A;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代的司法实践随着时间不断修改,无法体现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排除 D。答案第 9页,总 11页【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紧扣关键信息
19、分析解答即可。26(1)三省六部制。三省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议政,常以其他官吏之名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互相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范围以及互相牵制的角度思考作答。(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
20、付门下审覆,再瞎尚书施行;步骤精密”并结合所学从减少失误、防止专权以及制约君权的视角概括积极影响;从材料三中“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以及材料二中“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等信息来概括消极影响。(3)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回答时要依据以上材料,围绕古代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变化以及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机构臃肿等视角去分析作答。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详解】27(1)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以分散相权;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以分割相权;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变化:相权从位高权重到日益消弱直至
21、废除,君主专制日益加强(2)表现:导致繁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后来设置的内阁职权范围始终不明,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措施:反对君主专制,设官以治之;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制度因答案第 10页,总 11页素,根据表格信息“唐朝 182 位宰相”“两宋 121 位宰相”“明朝 4 位宰相”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变化,从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22、统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等方面作答即可。(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可从皇帝政务繁忙、内阁职能模糊、宦官参政等方面指出明朝“无善治”的主要表现。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材料“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可归纳为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等方面。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
23、题,明确答题项“制度、变化”“表现、措施”。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唐朝182 位宰相”“两宋 121 位宰相”“明朝 4 位宰相”“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等。(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28信息一:西周实行分封制,列国并立,秦朝实行郡县制,成为统一的帝国。说明: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信息二:西周的封国多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朝的郡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
24、:秦朝完成统一后,疆域面积由黄河流域扩展到珠江流域,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而设置许多郡。【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解题关键从村来图片中获取信息,依据两幅图可以从地方制度演变的角度提取信息,说明可以结合所学对于分封制从前期和后期两个角度说明影响;郡县制从防止地方割据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角度说明回答。29示例 1:论题: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走向不同。答案第 11页,总 11页论述:1719 世纪初,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实行专制;科技发展趋于停滞。这些因素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迟滞。同时期的西方,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
25、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的进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扩大;近代科技迅速发展。这些因素推动西方国家走在世界前列。结论: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滞后,使中国社会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方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示例 2:论题:政治制度影响社会发展进程。论述:1719 世纪初,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推动西方向工业社会转型。同时期的中国,固守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军机处,强化君主专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厉行文化专制。这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科技发展趋于停滞,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结论:西方通过政治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转型;而中国固守旧制,阻碍社会发展,未能实现社会转型,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表格可知,1719 世纪初,中国处于社会发展迟滞状态。而同时代的西方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因此,可以确定论点为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走向不同。也可以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等方面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