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六、有教无类-2-*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所封的“尼父”,汉元帝所封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所封的“先圣”,宋真宗所封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所封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享受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孔子在教育史上的
2、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和实践。-3-*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无愠色 yn 罔 wn 弑 sh 殆 di 不悱不发 fi 如切如磋 cu 一隅 y 语上 y -4-*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释词义 (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告诉(2)求也退,故进之 退却,引申为退缩(3)由也兼人,故退之 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4)弃而违之 离开(5)不愤不启 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6)不悱不发 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
3、达(7)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8)富而无骄 骄傲自大-5-*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1)焉 焉得仁 哪里,怎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形容词词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相当于“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于彼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词(2)以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表凭借,拿,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表原因,因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表时间和处所,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表并列,并且-6-*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2)以 皆以美于徐公 以为,认为木欣欣以向荣 表修
4、饰,不译作师说以贻之 表目的,来4.辨活用 (1)求也退,故进之 进:使动用法,使进(2)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使动用法,使退-7-*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析成语 有教无类: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反,类推。切磋琢磨: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6.明句式(1)回也非助我者也 判断句(2)起予者商也 判断句(3)其斯之谓与 宾语前置(4)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省略句 7.积名句(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018浙江高考)(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5、则殆。-8-*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2.主旨归纳 本文讲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9-*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资质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点评:在孔子看来,每一个学生由于智力、志向和后天的勤奋刻苦程度不同,学习基础也不相同,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的
6、基础施教,不论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内容都不能完全不变。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思想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10-*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次去教他。点评:在此,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7、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加以借鉴。-11-*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从本文看,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探索和实践了哪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方法?参考答案:主要有下列几种:(1)因材施教法。教学中善于根据弟子不同的个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有时对同样的问题,对不同的弟子,他会作出不同的回答。(2)形象教育法。孔子很少抽象地谈论社会人生道理,而是常常采用评论历史(或现实)人物、事件的方式阐明思想观点,启发大家思考并做出抉择,使道理的阐述深入浅出,明白有趣。(3)启
8、发式教学法。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原则,非常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自觉要求与教师的合理启发相辅相成的作用。-12-*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4)学思结合法。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著名论断,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特别强调学思结合。(5)教学互动法。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教学相长,使教与学形成良性互动。他从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13-*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9、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形式多样,意韵悠长 以有教无类一章为例略谈论语的语言艺术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语在说理、抒情、叙事、写人等方面均有成功之处,就本课而言,主要表现为三点:一、词约义丰,以少胜多,富有表现力。论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词约义丰,以少胜多。叙事,洗尽铅华,字字珠玑;记言,肖其声口,句句警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要言不烦,决不徒费文字。“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14-*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
10、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形式多样,意韵悠长 以有教无类为例略谈论语的语言艺术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语在说理、抒情、叙事、写人等方面均有成功之处,就本课而言,主要表现为三点:一、词约义丰,以少胜多,富有表现力。论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词约义丰,以少胜多。叙事,洗尽铅华,字字珠玑;记言,肖其声口,句句警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要言不烦,决不徒费文字。“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子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15-*六、有教无
11、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这里记载的是子张和孔子的对话,子张先行叙述陈文子之事,然后征求孔子对陈文子的评价。师生对话语气平和,文字简约,表达的信息却很多。“崔子弑齐君”交代了陈文子离开齐国的原因;“有马十乘”交代了陈文子的家产,也是写陈文子的地位;“弃而违之”道出陈文子对崔子弑君的极端不满之情和决意离开齐国的决绝态度;“至于他邦”“之一邦”既写出陈文子对原则的坚持,也让人想到权臣持政、弑君现象的普遍,进而想到当时社会的混乱;而“清矣”“未知。焉得仁”则是孔子对陈文子的评价,这里既有赞赏,又有不满,态度客观公正。如此少的言语,包含如此多的意义,何其凝练!-16-*六、
12、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二、骈散结合,形式多样,巧于变化。论语不仅章短,句也短。从形式构造方面分析,论语的语言骈散结合,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些语句,句式两两相对,形式齐整,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读之节奏明快,朗朗上口,铿然入耳,娓娓动听。尤为难得的是,这些不同的句式构造,并不是辑录者刻意求工,而完全出于言语者的自然表达。-17-*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三、朴素自然,雍容典雅,气韵悠长。受孔子“述而不作
13、”的影响,孔子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时候,忠实于生活的原貌,较少润色加工。记言,则肖其声口;叙事,则著其情态。一般说来,生活的原生态语言是粗糙的、俚俗的、不精练的,而论语则不同。论语的言语者本身具有深厚的思想和语言文化修养,其言语多为经典之论,言近旨远,理精语隽,加上辑录者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记录语言的时候,对具体语境稍作叙说,往往三言两语,就能使言语者神情毕现,从而形成论语朴素自然而又雍容典雅的语言风格。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8-*六、有教无类 一起读文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这一章所记为孔子的日常生活:弟子质疑,老师作答;弟子联想追问,老师又受启发。这两则文字自然明白,质朴无华,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师生关系之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