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8 级下学期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答案1.选 C。A 项,“敦煌文化能够成为四大文化体系之一”错误,原文说的是“世界上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只是四个文化体系的汇聚点。B 项,“之所以是因为”因果关系不当,从材料来看,“因为”后面的内容只是“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原因之一。D 项,“只有才”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故选 C。2.选 C。C 项,“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错误,概括不全面,材
2、料二还重点论述了做好敦煌文化的“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问题。故选 C。3.选 D。D 项,材料一,强调的传承方式是“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删繁就简”,而选项强调的是敦煌文化的专业性保护不是“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选 D。4.材料三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且富有文化内涵。【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
3、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请简要说明,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此题考查材料的论证特点,一般要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等角度作答。从论证思路来看,材料三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先指出敦煌文化有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然后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指出深入挖掘和思考敦煌文化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如论述“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时列举唐宋时期敦煌佛教壁画,论述“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时引用“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答题时,分析思路要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分析论证方法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其效果
4、。5.删繁就简,用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讲好敦煌故事;保护好敦煌文物,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回答:三则材料均谈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此题考查考生根据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虽然是谈自
5、己的看法,但不能脱离原文,每则材料其实都涉及“怎么做”的问题,回到材料中筛选出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即可得出答案。材料一讲了如何讲好敦煌故事,最后两段讲的就是“怎么做”的问题,由“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等可概括出:删繁就简,用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讲好敦煌故事。材料二,讲如何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由“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可概括出:保护好敦煌文物,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材料三中最后一段谈及了“怎么做”的问题,由“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2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可概括出:要转换研究视角
6、,拓宽研究领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总之,先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提炼归纳即可。【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6.D,题中 A 项,“因为米吉克煤矿环境恶劣,以致于帕提曼医生只选择在仲夏柳树绿茵茵的时候来到我家给
7、我看病,而不愿在其他时间前来”错,原文“仲夏的时候,米吉克煤矿变得漂亮些了,喀普斯朗河支流两岸的柳树绿茵茵的。帕提曼医生就是在那个时候再次来到我家的,她穿着白大褂,挎着药箱,一到门口就问我的病情”,文本只说帕提曼医生在仲夏再次来到“我”家,并很关心“我”的病情,并未涉及是因为米吉克煤矿环境恶劣而不愿在其他时间前来,选项强加因果;B 项,“艾买提的怎么不行,我说行就行的话表现出他的专断”错,根据上文“艾买提看出我爸的难处,说:既然到了这里就是我的客人,钱不够的话,我可以帮着先垫付,等你赚了钱,再还我也不迟”可知,艾买提这样说是助人为乐的表现,并非专断;C 项,“却感到无聊和寂寞”错,原文“我则在
8、周边的草场上闲逛,拎着一根木棍当剑使,把草场上的草木当成敌人,幻想着自己是个白衣剑客。此时的大宛其牧扬,草长莺飞,苜蓿地里开满蒲公英与鸢尾花,沟渠里湍湍流淌着无穷无尽的溪水”,写大宛其牧扬的景色优美以及“我”的闲逛、幻想,从表现的感情情调看,是表现“我”喜爱并享受大宛其牧扬的景色和生活,并非无聊和寂寞。故选 D。7.C,题中 C 项,“但变了样不再葱郁等词语暗示了后面冬天事故的必然发生”错,根据原文“秋天就来了。仿佛一夜之间,整个牧场都变了样,河流同往常一样,静谧地横亘在眼前,如同蓝丝带般。柳树林不再葱郁,绿黄相间,仿若油画。随着天气的转变,气温越来越低,奶牛的产奶量也降了下来”,写大宛其的秋
9、天的变化,引出奶牛的产奶量的降低,但与冬天事故的发生没有必然的联系,原文“这风太大了,牛不见了”“牛舍让风给吹塌了,牛不知道去哪里了,都怪我,早知道应该把砍来的木棒堆在牛舍上”,可知,冬天事故的发生与风雪有关。故选 C。8.答案:“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以“我”的视角叙述使故事线索明晰,情节紧凑;“我”是一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更能表现出对大宛其的好奇,使故事更真实,情感表达更自然;“我”有身体和精神成长变化的过程,以“我”的视角叙述,更利于讴歌维、汉两家情谊深厚的主题。(4 分,第点各 1 分,第点 2 分)【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事视角的能力。小说叙述角度主要有“全知视角”和
10、“有限视角”这两种,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阅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能够准确识别作品是运用了哪种视角和人称,然后从情节发展、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情节方面,文本中的“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讲述了米吉克煤矿、帕提曼医生看病、大宛其牧场的景色、艾买提垫钱帮买奶牛、艾买提帮送奶、艾买提和爸爸冒着风雪深夜找牛等内容,“我”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情节发展紧凑集中;从艺术效果方面,“我”是一个孩子,以孩子的眼光写大宛其牧场的景色和故事,有孩子特有的新奇感,同时第一人称叙述,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从主题看,“我”在
11、米吉克煤矿体弱多病,从原文“艾买提的阳刚子说,奶牛的奶都让你巴3郎子(小男孩)喝了,看吧,他来这里长了不少。被她这么一说,我才发现,自己确实比以前高了”可知,到了大宛其牧场逐渐强壮起来,身体和精神发生了变化,并以“我”的视角写艾买提垫钱帮买奶牛、艾买提帮送奶、艾买提和爸爸冒着风雪深夜找牛、艾买提的妻子和妈妈又去找牛和人等内容,体现了他们相濡以沫的互助精神,更突出主题“讴歌维、汉两家情谊深厚”。9.答案:小说依次写了大宛其夏天、秋天和冬天的故事,以“大宛其的春天”为题,既照应了上文,也呼应了结尾对春天的想象;以“大宛其的春天”为题,暗示了事故会有美好的结局,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春天”既指自然的春
12、天,也指美好生活的希望,表达维、汉两家团结互助,走向美好未来的愿望。(6 分,每点 2 分)【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题中,从结构看,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文本依次写了发生在大宛其夏天、秋天和冬天的故事,以“大宛其的春天”为题照应了上文,结尾“我还没有见过大宛其牧场的春天呢,
13、艾买提不是说,春天的时候,这里比秋天还美丽嘛,会开很多花,会有很多蜜蜂,它们嗡嗡嗡的,萦绕不断”,与结尾形成呼应;从内容看,原文“我在心里祈祷,希望他们能找到牛,希望他们能平安回来。我还没有见过大宛其牧场的春天呢,艾买提不是说,春天的时候,这里比秋天还美丽嘛,会开很多花,会有很多蜜蜂,它们嗡嗡嗡的,萦绕不断”,艾买提和爸爸冒着风雪深夜找牛,第二天早晨艾买提的妻子和妈妈又去找牛和人,这里的“春天”就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在暗示找牛找人都能平安,对春天的景色的憧憬和描写,给人希望和力量,这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体现出相濡以沫的互助精神,维、汉两家情谊深厚。10.B11.B 解析:不包括“君王”。
14、12.A 解析:“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错,文中有“会伐辽,留守京师”。13.(1)这个人机敏有学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评分标准:语句大意 1 分,“若”“委任”“对面”各 1 分。)(2)对这些多加用心留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崇尚,你们也应该效法学习他们。(评分标准:语句大意 1 分,“躬”累叶”“师”各 1 分。)14.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由此可见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器重和信任。(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 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5、)附参考译文:房玄龄,临淄县人。开皇年间,人人都认为隋朝将会长治久安,玄龄暗自告诉父亲说:“皇上本无功德,妄自诛杀大臣,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又不替子孙做长远打算,混淆嫡庶之位,竞崇奢侈之俗,相互倾轧争吵,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十八岁那年,应举于进士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善于了解人而知名,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这个人的,必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唐太宗凭着燉煌公的身份奉命率军攻略渭北,房玄龄骑马到军营门前拜见太宗,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太宗作为秦王时,征战各方未尝不跟随,众人都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房玄龄只招纳人才帐中,和众位大将私下里偷偷地诚心畅谈结为友好关系,人人都愿意为他竭尽全
16、力。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十年,下达军令发布文书,有时驻马立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并不需要先打草稿。高祖说:“这人深识机宜,应当委以重任。每次为我儿陈述事情,千里之外如同对面讲话一样。”隐太子将要发动叛乱时,秦王征4召房玄龄穿上方士服装潜入王府,深夜议事。事平之后,按照顺序论功行赏,功居第一,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说:“义军初起时,臣领兵最先到达,如今玄龄等人凭着文字功居第一,我不明白原因?”太宗说:“叔父兵马确实先到,但未曾亲历军阵中。如今房玄龄等人有决胜于军帐中的谋略并立下安定国家之功,如同汉代萧何论功行赏要先于诸将一样。”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
17、辞职,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让位确实是美德。但国家靠您辅治已久,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膀右臂,不要谦让了!”恰逢讨伐辽,命玄龄留守京师。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的责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不要轻敌深入,长久讨伐外族。晚年多病,玄龄便对孩子们说“:当今天下之事无不合适的,惟有讨伐高丽不止,皇上听我的劝告很是不满心意坚决,群臣无人敢直言劝说,我如知而不言,就会抱憾九泉了!”便上疏。太宗接到表疏,说“:此人生命垂危还在为我国事担忧啊!”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他为人无嫉妒之心,闻人有善,如同己有。熟悉精通吏事,审议
18、规定法令,他一心追求宽容公平。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虽卑贱之人也能发挥他所能。”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凭借势位欺凌旁人,因而汇集古今圣贤家戒,书写于屏风之上,命其子各取一个,对他们说:“在这些方面用心,就能保全自身了!汉代袁氏累世忠诚节义,为我心所崇尚,你们应当效法。”15.【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C 项,“直接抒情”有误,诗人忆家乡,却说老柏忆诗人,用的是“对写法”,从对面入手借彼写已,曲折表意,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16.【参考答案】诗人由待莺亭别家赴京,对于此处,诗人最难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2 分);赴京之路并非坦途大路,而是三叉
19、路,暗示了光大门楣之路并非坦途,但作者却不气馁,迎难而上。(2 分);诗人虽然落第,但依然难忘赴京之路,不忘初心,隐含着勇闯前程的豪气(2 分)。17.(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8.B19.原文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层次感明显;原文用三个分句表达了更强烈的情感,有强调作用。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现在单讲趵突泉池边还有小泉呢。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21、“令
20、人惊叹”和“很能说明问题”位置对调,改为“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也令人惊叹”。“达”改为“有”。“和各种设备”改为“等各种设备”。“安全岛屿”后添加“的非凡成就”。【解析】本题考查识别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句不能体现递进关系;句数字表述不当,“达”为上限,不能与“7000 多”搭配;句“挖掘机、推土机”也是“设备”,不能并列使用;句“看到”缺少宾语。22、人们不知道阿尔法狗为什么这么厉害,王维嘉由此展开研究,提出了暗知识概念,即既无法感受也无法表达的知识,揭开了人类认识的盲区。【解析】材料共五句话,有三个要点。第一、二句话是王维嘉研究的出发点,第三、四句话是研究结果,第五句话揭示研究成果的内涵及
21、意义。根据这三个要点进行归纳即可,归纳时5要注意两点:一是字数,二是语句连贯。(答出一个要点得 2 分,两个要点得 4 分,三个要点全答出得 5 分)23、【题目解析】作文材料为“图文结合”式,包含一组两幅图片和一次“线上课堂”的情境再现,考生须在阅读材料后,按所给的任务要求进行写作。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一)对于材料的理解材料由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两部分组成:图片材料部分包括一组两幅图片及图片中的点题文字和图片下的解说文字,文字材料部分呈现的是师生在线上课堂对两幅图展开讨论的情境。图片材料中的一组两幅图,来源于新华社发布的、新华网在 2020 年 2 月 23
22、日刊登的题为“相隔百余年的两张照片,定格相似瞬间”配文新闻照片。照片配文为“相隔百余年的两张照片,定格了相似的瞬间。2 月 22 日,浙江绍兴,一位 3 岁小患者向护士鞠躬致敬。孩子有发热症状,排除新冠肺炎,治愈后出院。/巧合的是,一百多年前,时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的梅藤根,在小患者鞠躬时顺势回礼。/两个鞠躬,看似穿越时空的巧合,背后流淌的,是医患之间互信互敬、携手并肩的真情。/人类从未停止与疾病的缠斗,白衣战士勇敢扛起守护的使命。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在抗击疫情的当下,你我更加明白,誓言的分量,真情的可贵。”材料图片中的点题文字为新闻原图所有,而图片下的解说文字则整合自新闻图片的配文。图片材料部
23、分的一组两幅图和相关文字解说,向考生清楚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两个画面呈现的都是(小)患者和医护之间的友好致意,两幅照片的时间跨度是“一百年前”到“2020年”。文字材料部分再现了线上课堂学习的真实情境,由 6 个小段落构成,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第 1 段,主要交代了师生在线上课堂讨论这两幅图的背景、原因,建立起文字材料部分与图片材料部分之间关联;同时,在“讨论区”的热烈讨论生动地反映了“线上课堂”的独特之处,如此情境与考生的现实处境极为相似,易于激起考生的共鸣,融入到写作情境之中。第二层,是第 2 至 4 段,由甲、乙、丙三位学生的发言和独立成段的省略号构成,重点呈现学生在线上课堂三种不同的
24、收获,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更广更深的思考。甲生侧重评论“小患者”的举动,认为其让人感动;乙生侧重评论“护士和院长的举动”,认为其“带给我们启发”;丙生侧重于从时间跨度去思考,认为“两幅图”相隔百年,但蕴藏的深意值得我们深思。省略号一方面表明课堂讨论热烈,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一方面提醒考生还可以结合自己对这两幅图的思考展开写作;着意拓宽了写作空间,有助于考生展开联想和思考。第三层,是第 6 段,老师的总结发言,既是总结也是延伸。从总结的角度看,强调了同学们的收获;从延伸的角度看,引导同学们在下课之后,更广泛地关注当下抗击疫情的更多场景。而其中出现了两个“课”字,前者指“正常的、校内的课堂教学”,后者
25、指“具有教益的事实”。当前学生无法返回校园,不能进行正常的、校内的课程学习,但是可以经由不同媒体获取丰富的资源,从而了解抗击疫情的真实场景,关注、了解和思考这些具有教益的事实,是学生获得精神成长的可行且必要的途径。图片画面简单,文字语言浅显,但材料蕴意丰富。(二)对引导语的理解引导语包括两句话,与材料部分相呼应。第一句话:学校微信公众号发起了“独特一课,别样收获”主题征文活动。既创设了写作情境,又明确了写作方向。本题的写作情境是学校微信公众号发起的主题征文活动;写作6方向是“独特一课,别样收获”,既要写“一课”,更要写“收获”,两者紧密关联,“收获”段由“课”而来,“课”的目的须是有“收获”。
26、第二句话:请以该班同学身份,在这堂课后写一篇文章,向公众号投稿,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既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该班同学”,又提示了写作目的“向公众号投稿”,还强调了写作重点“认识与思考”。这里的“认识”主要是指认知,即对某一理念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的感情认识、理性认识;“思考”主要是指判断,即对某一理念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的肯定判断或否定判断,或褒扬或批判;思考要有底线思维、要有辩证思维、要有创新思维、要有前瞻性眼光;“自己的”主要是指写出的文章要“得体”,即所写文章要符合高三学生身份、素养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综合而言,引导语创设了写作情境,明确了写作目的、写作者身份、写作对象和最核心的写作方向。
27、帮助考生快速进入写作状态。(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1.结合材料要求考生必须结合材料展开写作,不能脱离给出的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不能离开“独特一课”去泛泛而谈“别样收获”。2.贴合背景要求考生在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发表“别样收获”的见解时,必须贴合“课后”这个小背景和“抗击疫情”这个时代大背景展开写作。3.切合身份要求考生写作者的身份是高三年级的学生。4.自拟标题文章要求有标题。5.自选角度从患者鞠躬致谢的角度切入。从医者“忙回礼”和“顺势回礼”的角度切入从医患关系的角度切入从两幅跨越百年的图片的角度切入6.确定立意从患者鞠躬致谢的角度切入,可立意为:感恩与信任;对医护工作者在疫情阻击战中表现出来
28、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勇于担当、尽责奉献等的真诚感谢和深情赞美;对我国尊医重卫优良传统的延续从医者鞠躬回礼的角度切入,可立意为:关爱、尊重、平等;作为一般意义所理解的“施惠”的一方,医者并没有理所当然地接受患者的敬意,而是体现了“功成不居”的大气,正是因为这种不以功自居、不以德自傲的谦恭,成就了这一幅和谐的画面。从医患关系的角度看,正是医者对患者的真诚平等、热情相待、彼此尊重,是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闪光。从医患关系的角度切入,可立意为:医患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彼此尊重、和谐友善从两幅跨越百年的图片的角度切入,可立意为:变化的是时间,而不变的是内心的感受,进而在精神、传统等方面,引发对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的进一步思考。100 多年前,我们已经有这种和谐的、堪称典范的医患关系,如果我们能赓续这一美好传统,一定能为医患关系的困境破局;也可以是:发掘历史上的资料与当下的媒体资源,对其进行整合,会对我们了解自己的传统,改善现状有更深刻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