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2-六国论 首 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要细细体味。“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有的感情愤郁、沉痛激切,语言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气势旺盛;有的抒写人生的哀悼和感喟,语言复沓重叠,回环转折;有的记叙友情,凝练生动,于活泼幽默中寄托哀思,凄恻动人;有的杂叙历见,或痛心或忧愤,情感贯
2、注,情理兼胜。对于这些优秀的古代散文,我们要多加诵读,细心体会,自然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脉的流动。-3-六国论 首 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目标导航 课 序 题 目 作 者 学习目标 1 六国论 苏洵 1.掌握和积累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句。2.把握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2 伶官传序 欧阳修 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联系语境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2.比较三篇文章说理、抒情的不同特点,体会不同文体的文章在结构、意脉、文气、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3.理解文章阐释的道理,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3 祭十二郎文 韩
3、愈 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5 狱中杂记 方苞 1.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中的沉痛感情。2.鉴赏文章叙事、抒情的手法,体会古代散文高超的表现艺术。陶庵梦忆序 张岱 -4-六国论 首 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学法指导 1.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2.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探求。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注意利用快读获得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规模体势较为完整的印象,利用缓读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3.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反复诵读相结合。在获得对作品的深入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
4、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变化和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法。-5-六国论 -6-六国论 首 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过秦论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阿房宫赋就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六国论则另辟蹊径,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北宋的对外政策。-7-六国论 预习引导 首 页 核心归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他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
5、)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以为其文可与贾谊、刘向的文章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其文一时被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将其列入“唐宋八大家”。-8-六国论 预习引导 首 页 核心归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辽、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作者针对此种情况,写下本文,希望可以
6、为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9-六国论 预习引导 首 页 核心归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六国互丧 sng 暴霜露 p 思厥先祖父 ju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Yng 如弃草芥 ji 洎牧以谗诛 j chn 胜负之数 sh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ch di 不得下咽 yn -10-六国论 预习引导 首 页 核心归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解多义 兵 非兵不利 兵器,武器 斯用兵之效也 战争 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 -11-六国论 预习引导 首 页 核心归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续表 故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的,原来的 既克,公问其故 缘故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因
7、此 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 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 亡 诸侯之所亡 丧失,丢失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亡,逃走 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 或未易量 或许,也许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12-六国论 预习引导 首 页 核心归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辨活用(1)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以礼相待(4)日削月割 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13-六国论 预习引导 首 页 核心归纳
8、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分古今 思厥先祖父 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至于颠覆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颠覆 古义:灭亡。今义: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续表 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14-六国论 预习引导 首 页 核心归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5.明句式(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介宾短语后置句(3)其势弱于秦
9、介宾短语后置句(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6.积名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5-六国论 核心归纳 首 页 预习引导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论点鲜明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作战不利,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点评:这几句放在篇首,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先从
10、两个方面做了否定,然后肯定指出弊在赂秦。排除“兵”“战”因素,强调“赂秦”,总领全文,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在六国之后却跟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点评:这几句虽是以“苟”开头的假设判断,但所指实有其事,北宋先后与辽、西夏订立屈辱和约,每年向两国输送大量银、绢、茶等,其实正是被辽和西夏的积威所劫。作者的谆谆劝告之意尽在不言中。-16-六国论 核心归纳 首 页 预习引导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 1.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第二段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提示:课文第二
11、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举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铺垫。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将土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遗患无穷。-17-六国论 核心归纳 首 页 预习引导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 接着,作者运用推理,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2、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秦“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做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18-六国论 核心归纳 首 页 预习引导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 2.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
13、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提示: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我们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如课文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事件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信服。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如,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19-六国论
14、 核心归纳 首 页 预习引导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 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妥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20-六国论 核心归纳 首 页 预习引导 论证严密 形象生动 作为论说文,六国论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
15、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贿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21-六国论
16、 核心归纳 首 页 预习引导 句段点评 审美鉴赏 多维探究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文章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