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E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 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1.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血缘关系与等级分化制度无关联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2.西周中晚期的大量“册命金文”显示,周王对官员的册命通常伴有土地赏赐,且
2、赏赐力度不断增加,但这样的赏赐并不以官员效力王室的时间长短或工作分量的大小为转移。据此可知当时A.分封仍以宗法制为原则C.周王统治依靠官僚政治B.汉 字开始成为成熟文字D.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3.西周至春秋时期朝聘礼的程序贯穿着礼物互赠,西周的礼赠具有“重礼轻财”与敬让之意,春秋时期礼赠发生了轻礼仪、重献物的转变。这反映了A.宗族宗法的礼乐文化消亡C.王道体系取代了霸政体系B.等级尊卑分明的社会秩序崩溃D.以国力为标准的等级制度形成()4.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 后裔。这反映
3、了当时的中国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5.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高三二调历史第1页共12页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6.春秋近 300 年,大小战争约 500 场,会盟数十次。春秋会盟的礼仪主要有会而定盟、除地为坛、起草盟书、献血为盟、昭告神灵、宣读盟书、藏书盟府、飨宴等。盟主通过会盟来制定新的等级礼,请
4、侯国的排列次序由盟主确定。这反映出A.礼仪规范成为争霸工具C.春秋争霸促进局部统 一B.宗法血缘观念荡然无存D.周王共主地位得到维护()7.他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他还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由此可知,“他”A.阐述了万物平等观念C.反对现有制度与秩序B.阐述了辩证法观念D.强调认识的客观性()8.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元为而元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有较强秩序和责任感C.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D.
5、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9.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B.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C.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D.地主绅士是基层治理基础10.下表是西汉时期先后推行的经济政策(部分):内容时期战乱中流亡者各归本土,恢复其故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缚者一律释放为庶人高祖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糕、采,并一度废除过关用“传气官方所发过关通行证的制度文帝盐官负责组织生产,然后将产品统一收购买卖,未经盐官组织而私煮盐者有罪武帝由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期A.经济政策不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C.
6、商业政策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B.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经济正常发展D.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发生了重大变化高三二调历史第2页共12页11.西汉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涉外机构,域外国家与西汉王朝日益频繁的贡纳关系,西域都护等官职的长期设置,都反映了西汉对外思想的巨大进步。这说明,西汉对外关系(A.秉承了天朝上国观念C.采取了朝贡外交模式B.呈现出制度化特征D.抛弃了华夷观传统12.汉光武帝时期取士注重四个方面:“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材料反映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是A.注重门第C
7、.公平竞争B.多元选拔D.德才兼顾()13.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14.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行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年收入粮食副业纺织120石无统计10匹布7 200钱4 000钱总收入:11 200钱A.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C.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活口粮80石食盐1
8、.8石衣着5匹7 700钱年支出生产租税留种6石饲料10石回租4石农具7石赋敛11石1 380钱946钱总支出:10 386钱B.政府采取轻摇薄赋的政策D.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其他祭祀、交往等6石360钱15.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佛、忠、贞。这反映了秦朝A.统治思想发生变化C.注重规范伦理秩序B.儒法价值趋向融合D.始终坚持外儒内法高三二调历史第3页共12页(16.史学家剪伯赞说:“汉代的统治者,把它当作一种材料,筑成了一条文化思想的狭路。在狭路的起点,写着知
9、识分子由此人口;在狭路的终点,堆积着大堆的禄米。为了获得禄米,必须通过这条唯一的狭路。”材料中的“它”是指(A.推恩令B.儒家思想C.察举制D.恩荫制度17.北魏贾思蜒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18.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C.专制主义中
10、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19.曹魏中正走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0.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社会思潮,它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穷极宇窗人生的哲理。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魏晋玄学(A.弱化了佛教的社会
11、影响C.主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B.背离了孔子儒学思想D.发展了天人感应21.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施其美。”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A.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C.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B.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D.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高三二调历史第4页共12页(22.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复道于社暖,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黯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玉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兵不
12、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此堂得以诛之。”材料说明了政事堂A.加强了中央集权C.不利于商业发展B.制约了君主专制D.有利于政治清明()23.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邀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当时有利于A.印刷术的普及C.道教的正统化B.市民文化的兴起D.书法艺术的发展()24.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B.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D
13、.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25.据唐代书籍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传染业,子孙及内外姻族近百数家。川毫州出轻纱,举之若元,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云: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这些记载反映出A.唐朝的手工业技术不断创新C.古代手工业技术存在封闭性B.唐朝各项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D.古代私营手工业以家族制为主()26.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依据试卷成绩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这一做法A.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B.体现了君主对
14、效率优先的追求D.拓宽了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2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A.阶层的流动性有限C.具有封闭性B.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D.违背了公平原则高三二调历史第5 页共 12 页()28.(唐律疏议斗讼“殴伤妻妾”条规定:“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与凡人比减二等);死者,以凡人论。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了A.血缘亲疏C.妻妾有别B.男尊女卑D.引礼入法()29.宋代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中出现主民政的中书门下、主军政的枢密院、主财政的三司,以及宫、职、差遣的分
15、离。这种体制人显示出理性精神C.强化了中央集权B.结束了藩镇割据D.体现了文人治国()30.宋神宗在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之武左、右仆射为宰相,而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而别置侍郎以佐之,则三省互相兼矣”。这有助于A.裁汰官吏冗员c.推动政务统一B.促进科学决策D.规范行政流程()31.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世袭制度C.抑制割据势力B.加强君主专制D.控制官吏任免()32.终元一代,行省宫发动叛乱或
16、自行举兵约有三次,这三次短暂的反叛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延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C.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旦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33.程颜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额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程额,程颜笑曰:“昨日 座中有妓 而我 心中无妓,今日 座中元妓而你心中有妓。”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A.程颐主张知行合一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B.程额思想带有心学倾向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高三二调历史第6 页共
17、12 页()34.“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元一字增损,元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B.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35.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18、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36.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据此可知,上述思想A.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C.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B.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拥商的政策D.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37.明中叶以后,各阶层投身于违法的海上贸易已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风气。这些人中,不仅有一般贫民百姓、流氓棍徒等失意之人,更有许多富家地主、巨姓大族,他们禁不起海上贸易中高额利润的诱惑,纷纷投资于这一新兴行业。这一现象表明A.商人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C.
19、海外贸易促进了生产方式变革B.经济政策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D.市场需求改变着农村经济结构()38.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徊农,及身元立锥之地。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39.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表明明清时期()亩三二调历史第7页(共12页)
20、A.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B.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层行政体系的改变C.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D.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40.清初规定“取具船,不得租与匪人甘结”。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为使“盗匪即无人假管”,规定:“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于各年貌项下。将本人算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一有不符,即行根究。”据此分析雍正帝的主要意图在于A.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C.以天朝观念应对外国人B.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D.防止人民在海外聚众反清()41.下图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土地买卖契约(局部)。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士地的坐落、面积和买卖双方。除了买卖双方
21、及证人签字画押以外,官府也加盖了官印。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的主要作用是A.进一步保护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C.致使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B.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42.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 一人,这就是六科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六科还可以参与“廷议”“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并监督其执行。由此可见,六科制度A.奠定内阁制度的基础C.发挥了改善朝政作用B.是对兰省六部制的丰富发展D.成为废除主相官职的导火线()43.“翰詹大考”是清代对翰林院、詹事府为主的翰林官进行的考核。顺治时“
22、翰詹大考”内容主要是论、表等,考察翰林官们在国家大政、时局等方面的见解。被考者主要是汉人,考试成绩按优劣分为四等,一、二等者,晋升官职,四等者,一般全部惩罚。由此可知,“翰詹大考”()亩三二调历史第8页(共12页)A.考试内容脱离了社会实际C.利于保障翰林官文化素质B.官员选拔严格D.受到汉人拥护44.在军机处设立以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时,选人标准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在军机处出现以后,入直军机,参与机要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章京则只能从四品京堂以下的官员中选择。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利于提升机要大臣的官品和职权C.推动皇权政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B.导致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D
23、.利于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45.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棒”;没有到退体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棒”;被朝延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46.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健等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请辞),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A.对皇
24、权有一定的制约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B.升降由皇帝决定D.巩固了中央集权()47.在古代中国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这两种文化传统A.存在价值观念的相互对立C.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同 一性B.表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D.都受城市经济繁荣的影响()48.理学家朱嘉和陆丸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乞有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一疏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
25、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C.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B.心学实践方向的变化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高三二调历史第9 页共 12 页第H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49题21分,50题16分,51题15分,共52分)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材料一十三经注疏礼记王制先秦祭祀制度: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缀,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夭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而秦始皇的策略是为我所用,兼收并蓄,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只要有来历,有说法的,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一一摘编自李宪堂大一统专制权力之象征体系的完成:从秦皇到汉的材
26、料二隋唐时期的官服中,开始出现一种圆领式结构的官服一一 圄领袍。这种窄袖、舍身、长短过膝的圆领袍其实是一种胡服。考古研究初步判断,圆领袍的故乡很可能源自西亚。我国已发现的这种圆领袍形象大约出现在东晋早期,地点在新疆的楼兰。相比有汉以来,中国传统的交领式衣装和右枉式礼服,圆领式衣装具有保暖性更好、便于活动的实用功能,故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自西北地区迅速东传,成为北方地区带有明显异域风尚的重妥服饰品种。后来,同为北周柱国之臣的杨坚、李渊在各自相继取得隋、唐政权后均做出了将本为胡服的圆领袍直接纳入朝廷礼服的规定。相较赵武灵玉第一次引入胡服改革中发生的激烈斗争,这次引入胡服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显争论的记
27、载出现。一一摘编自赵连赏浅谈历史上两次异域服饰引入对中国古代官服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和秦汉祭祀制度的区别。(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圆领袍成为朝廷礼服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圆领袍普及产生的影响。(13分)高三二调历史第10 页共 12 页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固地区,形成了所谓“苹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z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泞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直官史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泞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泞京的重要组成部分1日城池
28、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材料二宋太祖赵匡泊L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 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扇L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z“史官之职,因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去,一日醉卧怅中,众将
29、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泊L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扇L卒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后L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泊L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8 分)高三二调历史第11页共12页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材料明代统治集团从皇族、官吏到军队,其需求是多方面的,尤以高档生活消费品和古器珍玩居
30、多,在早期,官办的专门生产机构提供了绝大部分,包括纺织服饰、食品加工、各类器皿、药品、礼品和工艺品等。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皇族勋成官僚享受欲望增强,奢侈之风大盛,明朝成化时期,宫廷采买政策逐渐转变,宫廷所需大部分逐渐转向民间市场,采买方式包括:钱、白银、钞、盐引、代纳其琛等。采买种类包括天津的海鲜、苏州的药材、广东的禽鸟花木、江西的瓷器、广西的珍珠等。采买参与者以宦官为主,在采买过程中,采买参与者尤其是宦官时常通过购物短价,恶性敲诈等不正常手段从中牟利,使得这一采买行为有时给民众带来甚至比常规征派更大的危害,使社会稳定受到极大的破坏。宫廷采买的盛行,于社会经济而言也具有积极的一面。某些地区
31、和某些特殊的产业正是在政府、宫廷的大量消费剌激下得以迅猛发展,当时陶瓷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一一摘编自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1)根据材料,概括明成化时期宫延采买的特点。(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成化时期的宫廷采买政策。(7分)高三二调历史第12页共12页)噩噩噩嚣一、选择题15,BDDAC 1115,BBBDC 2125,BDDCC 3135,CDBCB 41 45,ACCCA 610-AAADD 1620,BCAAC 2630,CADAC 3640,DBDCD 4648,ACC 50.(1)原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
32、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答出其中四点即得满分 8 分)(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二、非选择题i 合法性。(一点2分,答出四点即得满分8分)49.(1)区别:先秦时期祭祀制度等级分明,天子与诸侯祭!51.(1)特点:宫廷所需大部分逐渐转向民间市场;采买方祀有地域性差异;(4分)秦朝时期祭祀制度是兼收并 i式多样;采买参与者以宦官为主;采买种类、名目多;采蓄,统一了祭祀体系。(4分)(2)原因: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圆领袍保暖性更好、便于活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北方各族相似的地理环境;杨竖和李渊同为北周重臣;隋唐统治者极力提倡。(答出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6 分)影响:增强了衣服的实用性;方便了民众的生活;丰富了古代服饰;成为古代服饰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标识;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答出其中三点即得 7 分,一点 3 分、两点 5分、三点7分)1 买地域广。(8 分)(2)评价:此政策是中国长期实行专制主义及抑商政策的表现。弊端:宦官在采买中巧取豪夺,破坏社会稳定;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造成官营手工业萎缩。益处z促进了某些民营子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答出其中兰点即得7分,一点3分、两点5分、三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