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370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劝学教学背景 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实施过程:一、作者简介:荀况(约公

2、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

3、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1、 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

4、纠正):2、 学生练习诵读。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3、第一段:文理分析。第一步:找观点1、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5、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熟练地诵读这一段。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2、 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3、 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

6、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1、 中心内容。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教师点拨分析: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 设喻的运用。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

7、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3、 对举(对比)的运用。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六、布置作业1、 熟练背诵全文2、 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教学反思这节课对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尝试,读、析、讲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无法从文言文的新课教学过渡到写的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大的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次尝试这种结合,希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