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俗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刘明摘要:中华文化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民俗元素,这些民俗元素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符合广大中国人的审美。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民俗元素,能够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够更好地体现民俗元素的文化魅力,彰显包装设计的民族特点,使得包装的设计更加有内涵。接下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对民俗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关键词:民俗元素,包装设计,重要性,应用分析前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图形和纹饰,这些图形和纹饰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在现
2、代包装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引用民俗元素。要想将民俗元素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中,就要求我们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要利用现代化表现手法,对传统民俗元素进行二次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能够将传统的民俗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也能体现包装设计的时代性特点。当下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产品包装设计失去了传统的文化特色。这就要求设计师也要加强民俗元素的运用,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以下对民俗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进行分析。1、民俗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分析1、1 有利于凸显中华文化特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受了时间的洗礼,符
3、合广大中国人的审美价值,因此民俗元素也是现代包装设计中的有效资源。民俗元素具有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很好地与我國的产品形成融合,也能凸显人中华文化的特色。1、2 有利于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西方国家具有较长的包装设计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包装设计理念。我们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要充分学习和借鉴西方包装设计理念,也要充分利用民俗元素,打造出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这样才能实现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能有效增加现在包装设计的魅力。由此可见,将民俗元素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中是尤为重要的。2、民俗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措施分析民俗元素既包括传统图案,也包括传统的色彩和传统的书画,民俗元素可以
4、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可以彰显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传统图案、传统色彩以及传统书画。以下从这几个角度对民俗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措施进行分析。2、1 传统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图案,我们可以将这些传统图案分为:古典图案、少数民族图案和民俗图案。传统的图案类型不仅具审美价值,也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例如:杏花村酒的包装为青花瓷图案,主要颜色为白色和蓝色,很好地体现了杏花村品牌的文化特色,具有一种典雅的气息,进而可以体现出中国的酒文化,能够彰显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淡雅的人生态度。2、2 传统色彩在现代包装
5、设计中的应用传统色彩大多以自然中的颜色命名,但是也有一些色彩受到了宗教和民风民俗的影响,因此中国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色彩偏好。中国传统的色彩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伦理和哲学观。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是红色,在古代红色也被称之为绛色,在古代重要的节日,人们都爱穿红色的衣衫,因此红色也是喜庆吉祥的象征。除了红色以外,古人也喜欢一些清新素雅的颜色,例如黛色。黛色即青黑色,在阴天由于光线较暗,远处的山形成了青黑色的剪影,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远山如黛,黛色在我国江南的建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选择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色彩。例如王老吉的包装以红色为主,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可以更好地
6、引起广大中国人的情感共鸣。2、3 传统书画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在古代中国人长期使用毛笔,这也形成了中国特色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毛笔字和水墨画都是中国民俗元素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书法和水墨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书法和水墨画能够体现包装的东方特色。在现代包装设计过程中,也有很多设计师使用了书法。例如碧螺春的包装,以行书书写的碧螺春作为品牌的标志,行书具有飘逸易识的特点,很好地符合了中国的茶文化,也能够体现出碧螺春品牌的文化气息。还有一些品牌在设计过程中使用了水墨画元素,例如西湖龙井在包装设计过程中,选择了龙形的水墨画作为背景,可以让人们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西湖龙井。3、结束语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民俗元素,这些民俗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化的特色,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将这些民俗元素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过程中,可以实现对民族元素的创新,也可以让现代包装设计更加彰显民族特色。因此在今后的包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的图案、传统色彩以及书法和水墨画等元素。参考文献:1张小芳.民俗文化元素与产品包装设计的融合J.工业设计,2019(11):135-136.2高立燕.谈我国民俗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有效融合J.艺术教育,2014(09):149.作者简介:刘明,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