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周 第 天 星期 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重点)3.结合注释理解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难点)17 古诗三首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苏轼:号“东坡居士”,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刘禹锡: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饮湖上初晴后雨宋(sn)苏(s)轼(sh)水光
2、潋(lin)滟(y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y)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m)总相宜(y)。望洞庭(tn)唐刘禹(y)锡(x)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wi)磨(m)。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pn)里一青螺。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生字新词(给生字注音并组词。)来源:学&科&网Z&X&X&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2.望天门山)
3、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3.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4.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5.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
4、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课文主题1.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2.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3.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结构梳理 课后习题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两岸对峙的青山渐渐出现,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2)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