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护理干预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分析刘冬慧盆底功能障碍是产后妇女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产后恢复有着较大影响。女性盆底功能是以盆地韧带与肌肉作用为支持,如果在分娩时阴道过度扩张将会对患者骨盆功能组织以及器官造成影响,甚至会造成永久性残疾。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发生障碍后,会导致盆腔组织与器官无法正常发挥,临床上多表现为尿急、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功能紊乱,甚至会造成尿道痉挛、排尿困难,以及局部频繁或持续性尿路感染,对患者正常生活有着极大影响。因此需要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促使其能够早日康复。本次以我院收治的 80 例患者为对象,观察分析康护护理干预应用于产后盆底功
2、能障碍患者护理的效果。以下为详细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 2018 年 2 月2019 年 3 月收治的 80 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取的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有患者 40 例。对照组年龄 2336 岁,平均年龄(25.85.3)岁,病程37 个月,平均(3.91.6)个月;观察组年龄 2338 岁,平均年龄(27.65.1)岁,病程 36 个月,平均(3.51.4)个月。纳入标准:经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年龄 2040 岁,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临床症状不显著、精神异常且无法配合完成研究的患者。
3、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常规盆底恢复训练,并对其做健康知识宣教,使其更全面的了解恢復训练的重要性,并注意各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合理饮食,且要叮嘱其产后 1 个月要禁止性生活、禁止盆浴,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额外给予康复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盆底肌情况评估。由医护人员来对患者引导收缩压与盆底肌力情况做一个全面评估,确定盆底肌实际情况,然后基于此来编制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并确定适应症与禁忌症,为后续的康复训练开展提供支持。健康宣教。由护理人员来向患者讲解分娩对盆底肌产生的影
4、响,告知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与危害,使其明确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提高其配合度。并且,需要将康复训练计划、内容以及要点向其讲解清除,使其可以对训练过程有一个大体了解,消除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紧张心理。另外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有效引导,预防产生消极情绪,使其可以保持平稳积极的心态完成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护理。由专业康复训练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使其能够熟练掌握训练方法与 要点。同时还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提肛训练,维持至少 3s 的提肛动作,逐渐放松并反复练习,每次持续锻炼 1530min,每日保持 23 次,合理控制锻炼时间、锻炼速
5、度以及锻炼强度。然后知道患者进行引导哑铃训练,根据患者病情来选择合适的阴道哑铃,知道其采取蹲位或仰卧位将阴道哑铃插入阴道内,收缩阴道肌肉并恢复站立姿势,在确认哑铃未出现滑落的情况下,进行下蹲、上楼、下楼以及搬重物等练习,每次保持 1020min 的练习时间。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盆底肌力恢复情况以及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脱垂以及性生活满意情况指标数据。1.4 统计学方法文章数据用 SPSS19.0 软件处理,以 X?检验,若 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比较两组盆底肌张力恢复情况观察组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盆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地类肌纤维肌疲劳指数、盆地类肌纤维肌
6、电压、盆地类肌纤维肌疲劳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比较两组尿失禁、盆腔脱垂发生、性生活满意度情况观察组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且尿失禁、盆腔脱垂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以及性生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1 所示。表 1 两组尿失禁、盆腔脱垂发生情况n(%)3 讨论分娩会对女性盆底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很容易会造成盆底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在产后出现尿失禁、引导前后壁脱垂等问题,影响产后性生活,对其产后生活质量有着极大影响。因此,需要提高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康复训练,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康复护理干预对提高产后妇女盆底肌力功能具有良好效果,且可降低尿失禁、盆腔脱垂发生率,提高性生活满意度。综上所述,康复训练护理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王红.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1):163-164.2 汤敏.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4):8+10.3 龚美秀.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8(09):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