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泉二中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地理(文科)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我国疆域的四个端点中,位于北温带的有: 北端 南端 东端 西端 A B C D2.北回归线从西向东穿过的省(区),与下列民族排序相同的是 A. 高山族 汉族 壮族 傣族 B.傣族 壮族 汉族 高山族C汉族 壮族 傣族 高山族 D. 壮族 傣族 高山族 汉族 读下图回答3-4:3. H经线穿越的我国大地形区有: A.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B.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四川盆地、云贵高原D.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 4. E纬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 A.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C.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5下列各组山脉,按照盆地与盆地之间的界山、盆地与平原之间的界山、盆地与高原之间的界山的顺序排列的是:A昆仑山、天山、太行山B大兴安岭、武夷山、长白山C秦岭、雪峰山、南岭D天山、巫山、秦岭6下列自然景观与其相应地形区的组合中,正确的是: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横断山区B“远看是
3、山,近看是川内蒙古高原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D“石芽、石林、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青藏高原7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最重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 B地形 C海陆位置D水文8我国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A从南向北逐渐减少 B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C从西向东逐渐减少 D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读我国雨带移动示意图,回答9-10题:9通常年份,当雨带位于、时,分别是 : A4、5月,6月,7、8月前后 B5、6月,7月,8、9月前后C3、4月,5、6月,7、8月前后 D10月,8、9月,7、8月前后102003年长江地区旱情严重,而淮河流域出现洪涝。原因是: A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少而北方气流中含水量
4、较多B冬季风较弱,雨季回撤慢,在黄淮停留过长C副热带高压过强,台风活动多集中的黄海一带D副热带高压偏强,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长11.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以下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由于我国资源总量丰富,因而目前无资源危机B从人均资源占有量角度而言,我国可以说是一个资源贫国C对资源利用不当、管理不善以及不应有的破坏和浪费,加重了我国资源形成的严峻性D对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应采取不同的利用和保护措施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据图判断并回答1214题:12甲、乙湖分别是:A洞庭湖,太湖B太湖,巢湖C鄱阳湖,太湖D巢湖,洞庭湖13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止湖水A富营养化 B毒素增
5、加C酸度增加 D碱度增加14、甲湖湖面比上个世纪缩小近一半,其后果是: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滨土地沙化C对乌江调蓄能力减弱 D对长江调蓄能力减弱15下面对我国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水能资源也就丰富B解决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径是建水库C我国的水能资源,现在大部分已被开发利用D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是长江 16图3为我国四种作物的分布示意图,判断正确的是:A油菜 甘蔗 冬小麦 水稻B水稻 冬小麦 甘蔗 油菜C油菜 甘蔗 水稻 冬小麦D水稻 油菜 甘蔗 冬小麦读下图:回答17-18题: 17图序与区域搭配正确的是:A东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南部沿
6、海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北平原 南部沿海地区C南部沿海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 南部沿海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北平原18 两地农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读“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图,回答19-24。19解放后建成的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干线主要有 川藏 青藏 新藏 滇藏 A BC D20西藏蕴藏较丰富,且属于可再生的新能源是 A水能、太阳能 B太阳能、地热能 C地热能、天然气 D风能、煤21关于西藏农业特色叙述正确的是 A河谷农业 B高寒农业 C阳光农业 D绿洲农业22本地小麦高产
7、的主要原因是 A二氧化碳的浓度高 B气温低,水分蒸发少C雨量适当 D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23青藏铁路修建中会遇到多年冻土问题,是因为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低 C冰川影响大 D纬度高,气温低24铁路通车后,若乘火车由北京至拉萨,沿途依次出现的地理事物排列正确的是 A铁路线和城市:北京京九线商丘陇海线兰州兰青线西宁格尔木青藏线拉萨B旅游景点:长城龙门石窟秦陵兵马俑敦煌石窟C干湿地区:半湿润地区一半干旱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地区湿润区D地形区: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2527题:年 份森林覆盖 率耕地面积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 量粮食平均
8、亩产粮食总产 量1985年19%333km520mm3810%2051025亿kg1995年10%478km450mm4235%135kg0.975亿kg25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D人口增长过快26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A风沙危害严重B水土流失加剧C大陆性气候减弱D光照条件变差27针对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A退耕还林B退耕还牧C退耕还湖D修建水库图5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5,完成2830题。28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A
9、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29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A低温冻害 B干旱 C洪涝 D滑坡、泥石流30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A黄河下游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阳泉二中高二文科期中地理试卷答题纸一、单项选择题答题处(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 小题,满分40分)31、读我国干旱灾害分布图(图9),回答下列问题:(11分)(1)
10、我国干旱频次30的地区从南至北依次为 流域、 平原和 平原;从干旱季节分布看,春旱常出现在 平原,主要原因是 ;伏旱常出现在 平原,主要原因是 。(2)我国干旱频次30的三个地区又是我国洪水灾害多发地区,水旱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3)我国干旱频次30的地区中,沙尘暴多发地区是 ,形成沙尘暴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预防措施是 。3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1)该地形区是我国的_,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级阶梯上。(2)图示范围内在历史上三国时期属于_国范围。(3)该地形区跨我国_,_两个省级行政区。(4)该地形区西面是_山区,东面是_山,南面是_高原。33.读中国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1
11、5分): (1)属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的山脉是(均填字母) 、 ;属于地势中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0等温线经过的山脉是 。(2)山脉G东侧的地形单元为 ,西侧的地形单元为 。 (3)分析黄河干流从到河段水量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 (4)黄河下游的主要问题是 ,形成原因是 。治理黄河的措施是 。(5)写出图中铁路线和水利枢纽工程的名称:a ,d , c-b , 3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1)图中A为宜昌,B为湖口,它们之间为长江中游,该河段特点是:_ ,这里多水灾的主要原因是_ ,人为原因是_ 。(2)填出长江各主要支流的名称:D_、F_、H_。(3)下列有关长
12、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是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B.长江的长度和年径流量在世界上都居第三位C.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河道冬季结冰D.长江干、支流的通航里程居全国首位 阳泉二中高二文科期中试卷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答题答案(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BBCDAADA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AADDDBBC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DBABBAAC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 小题,满分40分)31、(11分)(1)珠江(1分) 长江中下游(1分) 黄淮海(
13、华北) (1分); 黄淮海(华北)(1分) 气温回升快、蒸发快,同时夏季风还没到(1分);长江中下游(1分) 受副高控制(1分)(2)受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变化易造成水旱灾害(1分)(3)黄淮海平原(1分) 春季气温高,蒸发快,土壤干燥,同时靠近冷高压,风力大(1分)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还草。(1分)32(7分)(1)四川盆地二(2)蜀(3)四川省重庆市(4)横断山 巫 云贵33. (15分)(1)E F A B;(2)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3)自然原因:河流主要流经干旱区,降水量少而且没有支流流入 ;人为原因: 沿岸城市、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量大(4)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地面; 地上河中游水土流失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植树种草,搞好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断流上游灌溉用水量大,流域降水量较少合理分配水资源;(5)大秦线 京广线 陇海-兰新线 小浪底34(7)(1)地势低,水流缓,多支流和湖泊,多曲流雨季上游及各支流同时来水,湖泊蓄洪能力减弱上游滥伐森林,使河流泥沙增多, 水位抬高(2) 岷江 汉江 赣江(3)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