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空定位】【阶段特征】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6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大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辽宋夏金元等政权先后建立、发展,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阶层等方面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方面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夏金元(9161368年)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建立民族政权,长期与两宋形成对峙;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促使平民社会到来;华夏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促进了民族交融经济方面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普遍发展下,南北经济差距发生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思想文化方面隋唐之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繁荣,使宋元时期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山东卷2020,4,3分王安石变法(1)近年高考试题对本单元考查较少,侧重考查宋代的社会经济(2)命题注重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注重从核心价值观引领角度设置试题(1)整体把握宋代历史,尤其是宋代经济(2)复习王安石变法时要注意深度和广度(3)注重对历史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全国课标卷2020,26,4分宋代农作物种植的推广2020,42,12分古代某阶段的时代特征2018,26,4分
3、宋代手工业的发展2016,26,4分中国古代重史传统【基础集训】考点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据记载,宋太祖诏令,凡诸州支度经费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宋太祖这一诏令()A.是分割宰相行政权的体现B.是商业税收迅速增加的反映C.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D.促使财政收入保持长期稳定答案C2.“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重文轻武B.强化皇权C.分权制约D.控制地方答案C3.对下面的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0年1141年北宋建立宋辽订
4、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达成和议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取得郾城大捷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未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答案D4.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时而莫报”。这位士人可能经历了下列哪一事件()A.秦末农民战争B.西晋五胡内迁C.中唐安史之乱D.北宋亡于女真答案D考点二辽夏金元的统治5.中国古代有些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解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问题,曾经采用过类似“一国两制”的办法进行治理。下列制度中具有明显类似特征的是()
5、A.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B.契丹的“蕃汉分治”制度C.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D.元朝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答案B6.金史中记载:“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A.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B.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开始推行内阁制度答案B7.元朝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杜甫为文贞。其实质是元朝()A.利用儒学维护统治B.全面推行封建化政策C.对汉人的高度重视D.否定宋代程朱理学答案A考点三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8.两宋时期,
6、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产出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A.北方长期战乱频发B.北方环境日益恶化C.陆上丝绸之路受阻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答案D9.如图是宋代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10.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B.经商方式灵活多样C.官府积极鼓励商业发展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答案D11.宋代曾明确规定:“应典卖倚当庄宅
7、田土,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这反映了宋代()A.已有明显产权意识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C.土地买卖相当频繁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A考点四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2.宋词被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A.苏轼B.辛弃疾C.关汉卿D.柳永答案D13.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A.造纸术B.指南针C.雕版印刷术D.活字印刷术答案D14.元杂剧的作者中,
8、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这主要反映出元杂剧()A.演出角色的多样性B.剧本创作的多元性C.演出服务的上层性D.戏剧内容的娱乐性答案B教师用书专用【基础集训】1.封弥誊录制度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大发明,欧阳修称宋代科举制度“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此制度()A.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B.改善了文官队伍的结构C.激发了官民的责任感D.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稳定答案B根据材料中欧阳修对宋代科举制度的评价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弥誊录制度就是糊名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由此选出的官员主要是依据自身才能,而不论出身,这改善了文官队伍的结构,故B项正确;材料中
9、的措施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措施无法激发官民的责任感,故C项错误;题干是对宋代科举制度中糊名法的描述,没有体现其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的作用,故D项错误。2.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体制逐渐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直到宋神宗元丰年间官制改革才基本完成。这一调整的实质是()A.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答案B由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变化,三省六部制向使职差遣体制发展,这实质上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B项。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和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只是表面现象,并非实质,排除A、D两项;
10、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C项。3.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A.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B.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C.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D.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答案B由材料可知,当时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耕种土地的人中浮客即佃户比率最大,由此可看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B项正确。自耕农是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稍遇天灾人祸,即有破产可能。因此,他们往往成为高利贷者勒索的对象,致使他们卖田卖地,甚至卖妻鬻子,而沦落为佃农,但是材料没有体现出佃户的来源问题,故
11、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租佃关系,并不能说明劳动力的商品化程度,故排除C项;协作是指相互之间协调与配合,材料中并未体现佃户之间的协作,故D项错误。4.下表所示为南宋前期绍兴府部分地区每年征购盐额情况地区会稽县曹娥会稽县三界余姚县石堰山阴县钱清盐额(石)1658629323643766635由此可推知,当时()A.煮盐业技术高超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商品经济占主导D.特色的手工业市镇兴起答案D绍兴下辖县征收盐额数量较大,可见这些地方盐业发达,形成了以盐业为主的手工业市镇,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煮盐技术问题,排除A项;盐业属于手工业,排除B项;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排除C项。5
12、.南宋后期,在荆州和建康设有火药兵器制作院。荆州每月能制铁火炮一两千支,建康两年多造出了三万八千多件火药武器,并能制造大量的火箭和十斤重的铁炮壳。这说明()A.南宋大规模制造火药武器B.火药最先是在南宋发明的C.南宋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D.火药武器确保了南宋的安全答案A根据材料中的数字“一两千”“三万八千多”可以得出南宋时火药武器的制造规模较大,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火药并非南宋发明,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唐末并非南宋,故C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南宋火药武器制造的情况,没有涉及火药武器对南宋安全发挥的作用,故D项错误。【综合集训】1.北宋初年,统治者非常注重朝贡的政治
13、、军事意义,而置朝贡的经济利益于不顾;至南宋时期,重名不重实的朝贡贸易开始降到次要地位,市舶贸易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一变化反映了()A.南宋统治者采取务实政策B.传统朝贡贸易体制已动摇C.南宋统治者注重贸易管理D.官方贸易让位于民间贸易答案A2.北宋中期,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其意在()A.帮助新兴地主阶级探索治国安邦的策略B.用天人感应等学说强化儒学独尊的地位C.重建儒学在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D.蔑视权威和教条批判高度集权政治制度答案C3.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衢巷狭隘”为由对坊墙进行整修
14、,并设置了咚咚鼓以警昏晓。到仁宗景祐年间,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这说明在宋代()A.政府态度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B.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C.政府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D.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答案C4.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对材料中关于宋代社会状况的认识,理解正确的是()A.出现中枢权力制约机制B.出现了抨击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潮C.文化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D.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答案C5.宋人的宫廷画作折槛图描绘了西
15、汉成帝时,一名臣子因纠举宰相触怒皇帝,成帝下令将他处死,这名臣子紧抓住殿槛不放,以至槛折,后来在大臣的力保下,这名臣子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成帝下令将殿槛保持原状,藉以表彰忠臣。宋人作此画意在彰显()A.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B.皇帝与士大夫的共生关系C.士大夫振衰起弊的政治抱负D.宋代统治者对文臣的重视答案A6.“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这一行政模式”是指()A.汉代刺史制度B.元朝行省制度C.明代三司制度D.清代督抚制度答案B7.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
16、古人、色目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答案D8.辽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各民族人民互迁、杂居现象更为普遍,中华民族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选项是其重要见证的有()元朝把黄河流域的女真族和契丹族也称为“汉人”回族的形成汉语成为各族人民通用的交流工具民族矛盾的消失A.B.C.D.答案A9.富国与富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注的焦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
17、而利之。孔子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鞅材料二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王安石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仓库盈实,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司马光(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富国与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富国与富民的角度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6分)答案(1)看法: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2分)相同之处:为君主治国提供建议。(2分)(2)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
18、易法等。(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但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没有做到富民。(4分)教师用书专用【综合集训】1.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取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制约了君主专制制度B.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C.君权与相权斗争导致了政局动荡D.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答案D“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是君主专制的体现,故A项错误;西汉灭亡的根源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故B项错误;材料
19、中体现的是宦官、外戚专权,未体现相权的争斗,反而说明相权被大大削弱,故C项错误、D项正确。2.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命吏部尚书张昭等制定“折杖法”,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逐渐名存实改。“折杖法”的实施()A.适应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体现了缓和矛盾宽减刑罚的精神C.说明宋朝在刑罚上自立新的体系D.有利于保护封建官僚阶层的特权答案B由材料“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的措施,可以得知宋太祖减轻了刑罚,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B项;“折杖法”属于改良刑法的措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无关,排除A项;宋代“折杖法”是在隋唐确
20、定的“封建制五刑”上进行的改进,不是新的体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折杖法”在使用过程中区分官僚阶级和普通百姓,没有提到官僚阶级是否有特权,排除D项。3.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可知()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B.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C.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答案B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区的人喜欢不同的瓷器,由此景德镇的某些窑厂便专门生产某种瓷器,这说明市场需求的差异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人们
21、的喜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不是制瓷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排除A项;材料只说了景德镇一个地方瓷器的发展状况,没有比对,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才产生,南宋时期的手工业在经营方式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D项说法错误,排除。4.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答案A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的速度加快,故A项正确;材料
22、表明宋代商业信用发展,而不是形成,B项错误;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的作用提高,故C项错误;“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并非货币形式,故D项错误。5.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儒者实现了积极参与政治的理想B.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C.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D.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答案D由“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可知,宋庠的诗作表现出典型的“即物观
23、理”式的人生思考,这与理学家“格物致知”探寻天理的方式一致,将理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其诗歌创作领域,故D项正确。6.宋代书院非常重视历史教育。朱熹认为学生“多读经史,博通古今”才有可能有为于时,有补于世;陆九渊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汉书食货志周官考工记。据此可知,二人在教学理念方面的相同之处是()A.经世致用B.修身明理C.鉴戒资政D.知行合一答案A朱熹认为学生应“多读经史,博通古今”,从而“有为于时,有补于世”,陆九渊则要求学生“阅读汉书食货志周官考工记”,二人都强调所学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即经世致用,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二者都没有谈到修身明理,排除B项;由“食货志”“考工记”可知并非鉴戒资政,排
24、除C项;D项是王阳明的主张,不符合朱熹的思想,故排除D项。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北宋建立在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基础上,其建国
25、后面临着结束割据局面,防止内患发生的问题,从这种角度来说,北宋“生于忧患”。宋朝建立后,内部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事不断。由此可谓宋代“长于忧患”。面对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局势,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主动担起社会重任。出身贫困的范仲淹在进士及第后,多次上书议政,希望革新政治、富国强兵。他任地方官时,同情百姓疾苦,施政养民;他又自请任官西北,抗击西夏。庆历年间,他主持“庆历新政”,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手段。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不仅反映了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范仲淹用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其主旨强调在宋代面临统治危机时,有一部分士大夫挺身而出,通过改革等手段挽救统治危机。因此可从所学的熟悉的人物入手概括,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变法等,对其内容和影响进行概述、评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