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65668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寒假作业十四一、单选题1.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2. 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可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

2、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A. 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B.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C.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应该互补有无D. 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3.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4. “当

3、一个国家的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主要由政府来主导和推动,一定会朝着重型工业化的方向发展:苏联时期的工业化方向,那是一个可以制造最先进的坦克,但却没有能力制造一台优质的电视机或者面包的工业时代。中国1949年之后的工业化运动,是卫星可以上天、原子弹可以爆炸,但人民却只能依靠定额的布票去给自己买几尺棉布的工业化时代。”作者意在强调( )A. 中苏工业化采取同一种模式B. 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C. 工业与市场应该由私人主导D. 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优势5.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

4、、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 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 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6.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 脱离现实没有能促进经济发展B. 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 引进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D. 强调国家利益忽视民生改善7. 苏俄的

5、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 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 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 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8. 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A. 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B. 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C. 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D. 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9. 到1989年,由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苏联工业产值比上年仅增长1.7%,增速已降到战后的最低点。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

6、,经济已十分困难。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发挥作用。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A. 决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 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C.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D.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10. 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贸易自由化B. 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C. 优先发展重工业D.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1. 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

7、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 斯大林模式B. 苏联政局的动荡C.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 戈尔巴乔夫改革12.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A. 罗斯福B. 斯大林C. 赫鲁晓夫D. 戈尔巴乔夫13. 历史学家尤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直接导致这个

8、超级大国灭亡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赫鲁晓夫改革C. 新经济政策D. 戈尔巴乔夫改革14. 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年-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19131921192319251926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能力40.7%43.7%48.1%43.4%43.9%消费资料能力59.3%56.3%51.9%56.6%56.1%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A. 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 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 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 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15.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下,在提倡社会主义

9、和资本主义两大体系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同时,抹煞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性和斗争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则进一步认同了西方的价值观和民主观,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建制和市场经济模式作为苏联盲目模仿和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A. 改革造成了思想意识的混乱,加剧社会动荡B. 加盟共和国被赋予过多权力,离心倾向加强C. 戈尔巴乔夫改革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遭到反对D. 外部资本主义势力国家对苏联的压制和渗透16. 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

10、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A.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 维护计划经济体制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 为工业化积累资金17.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一些报刊上出现了大量的“计划”一词。一时间,“计划”一词在西方成为时髦的名词,充斥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报刊。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方重新兴起B. 罗斯福“新政”开始推行计划经济C.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被完全抛弃D. 经济大危机使西方日益关注苏联模式18. 在斯大林时期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一个苏联的工厂,当局就预先教工人要怎样回答代表团的

11、提问。当问到一个老工人每月的工资是多少,老工人说3000卢布;代表团又问有多少存款,他回答10万卢布。代表团疑惑:“你存了这么多钱准备干什么呢?”老工人回答:“我准备买一双靴子。”这则笑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 行政管理经济加速工业化C. 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D. 计划经济体制提高生活水平19. 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政府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B. 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 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D. 制定经济

12、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20. 1962年11月,苏共中央决定改组党的领导机构,在地方取消统一的党委会,分别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两个党委会互相独立,互不隶属。该措施()A. 冲击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B. 削弱了苏共对经济的领导C. 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混乱D. 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二、材料解析题21.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

13、当加以阻挠。”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

14、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A.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并不是学习资本主义,故 A错误。B.材料并不体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劣比

15、较,故B错误。C.材料不是强调历史人物的贡献,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作用,忽视了客观条件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故C错误。D.结合所学知识和题意可知,20世纪20年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在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而提出的;毛泽东是根据中国国情选择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自由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所有这些都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D正确。故选D。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可矛盾尖锐的时机

16、,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说明斯大林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故A项正确。 B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正出与两大阵营对峙时期,应排除。 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说法错误,应排除。 故选:A。3.【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苏共中央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 题干只是涉及集体农庄,没有涉及城市,故C项错误。 依据题干

17、“集体农庄”可知,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已经实行,故D项错误。 故选:A。4.【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和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反映了苏联和新中国由国家主导和推动的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重工业虽然迅速发展,但关系国计民生的轻工业却十分落后,因而主张工业与市场应该由私人主导,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AB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弊端,不是优势,排除D项。故选C。5.【答案】D【解析】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并非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是代替。并非对旧的经济结构的改造,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纠正;因此AB错误。C是现象。新经济政

18、策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把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交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其实质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故选:D。6.【答案】D【解析】A项表述错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A错误; BC两项时间不符,故BC错误;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符合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的理解的应该是人民生活方面,故D正确。 故选:D。7.【答案】C【解析】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了市场的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本质上都是实事求是的变革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了市场的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19、,故A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了市场的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并未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故B错误; D是其相同点,但不是其根本相同点,排除。 故选:C。8.【答案】B【解析】A、新经济政策实施以来,保障了农民的物质利益,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与题目中反映的状况不符合,故A项排除; B、斯大林的这句话实质上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结合课本知识,苏联开展农业生产集体化运动,可知这句话是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 C、斯大林的这一句话,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提倡农业生产集体化,而新经济政策对家庭小农经济是肯定的,故C项排除; D、新经济政策对家庭小农经济采取肯定措施,

20、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的发展,摆脱了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故D项排除; 故选:B。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到1989年”、“苏联”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及的是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是列宁的改革措施,属于新经济政策,排除;BD两项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主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10.【答案】B【解析】“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

21、转动起来”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11.【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全是一条绝路、死路”可知,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12.【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只是对这种模式的修补,没有根本性改革,这与材料的描述是一致的,故C正确。 故选:C。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对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

22、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苏联建立之初,斯大林开创了“斯大林模式”,其特点是优势资源过度集中,优先、重点发展重工业,这种模式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但其弊端重重,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不足,人民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长时间得不到改善,社会矛盾激增。斯大林之后的历届总书记虽进行了种种改革,但仍然不能摆脱其模式的束缚。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政策,虽一定程度摆脱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此次改革经济上效仿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向私有化过渡,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完全抛弃了共产党专政。改革实质是摆脱社会主义性质,使苏联社会矛盾更加剧烈,反抗、暴动现象不断发

23、生,戈尔巴乔夫没能力挽狂澜,最终导致苏联解体,D正确;A时期,苏联还未形成,故错误;C属列宁时期的政策;B没有导致苏联解体,均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14.【答案】D【解析】观察表格中时间可知反映的是1913-1926年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变化,从表格中可看出,消费资料生产所占比例大,说明苏联重视国计民生的发展,联系新经济政策也可以证明,故选DABC结论不符合史实,表格中也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故选:D。15.【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有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所以造成了思想的混乱,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最终成为苏联解体

24、的重要原因之一 B加盟共和国的权力扩大不是由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所导致的,是由于苏联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激化所导致的 C材料,看不出在现实中戈尔巴乔夫改革损害国家利益而遭到人民反对的表现 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方国家对苏联解体的作用 故选A16.【答案】D【解析】由“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_;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苏联要实行农业集体化,政府高度集中地计划,牺牲农业来为工业的发展准备资金,是有利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的,故D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的是余粮收集制,与材料所述不

25、符,故A错误; B材料未体现,故B错误; 新经济政策中农业是实行固定的农业税,1928年被斯大林废除,故C错误 故选D 17.【答案】D【解析】A.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社会主义运动就已经兴起,故排除A。B.罗斯福“新政”不是计划经济,说法错误,故排除B。C.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美国及西方国家仍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说法错误,故排除C。D.20世纪30年代正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政策所导致的这场灾难相比,苏联的计划经济则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而使西方开始关注苏联模式,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18.【答案】A【解析】略19.【答案】C【解析】A

26、.实行新经济政策实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排除A。B.实行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实际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排除B。C.根据所学,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实施余粮收集制,是为了保证前线的粮食供给;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为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建设;农业集体化是为了当时的工业建设的需要,因此农业政策的调整是依据国家战略的需要,故C正确。D.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俄(联)农业政策的调整都是依据当时的情况实施调整,不存在随意性,故排除D。故选C。20.【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62年”可知,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依据题干“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两个党委会互相独立,互不隶属

27、”,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把苏联党和国家管理体制由原来的“条条”管理,转变为“块块”管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上的不足,没有实现扩大企业和农民的自主权,仅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也造成管理层面的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混乱,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C 21.【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基础。(3)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认识: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