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1.53MB ,
资源ID:96502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650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检测: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检测: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

1、单元检测(五)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两组图片反映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服饰的变化,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在于()第一组 第二组A近代化的反映 B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C民族融合的结果 D先进文化的辐射功能2“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3中国是“礼仪之邦”。到了清代,传统礼仪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军政,小

2、到衣食住行、举手投足,无不做出详尽的规定,但晚清时期中国礼仪发生巨变(如下图)。决定这一巨变的主要因素是()A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渗入B近代民主革命的推动C近代城市经济生活日渐开放D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419221923年中国社会婚姻状况调查表类别人数其中自主订婚人数及所占比例人数所占比例已婚者395215%已订未婚1302015%影响表中自主订婚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传统婚姻退出历史舞台 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洗礼C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兴起 D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推动5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表明近代

3、中国()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生活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时尚 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6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肩挑34.0驴车18.0公路汽车30.0轻便铁路2.4独轮车19.2铁路2.0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7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可见这

4、一时期的上海()A消费观念制约工业化 B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C汽车制造业尚未出现 D城市化发展受到制约8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间接说明了()A服饰穿着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B中国革命力量主要分布在海外C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D中国革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9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D成为了列强进一步掠夺

5、中国的工具10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11.右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图片信息可用于研究()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实业救国思潮 民国时期的服饰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ABCD12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年份纪事申报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中央日报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

6、的社论新民日报民国27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救亡情报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B民国时期的报纸报道都客观公允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13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A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B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流行歌曲C儿童在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D人们通过电视观看定军山14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

7、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A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15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互联网的优势有()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资料、浏览新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A B 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2年3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

8、以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材料二(建国初期)受当时强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饰的趋势。在当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载着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苏联服装成为思想进步、追求革命的象征,主导着当时人们的服饰取向与选择。列宁装、依照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材料三

9、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革命”兴起,在“破四旧”运动中,谁的穿戴如果被认为不符合无产阶级式样,或带有“封、资、修”的影响,就会在大街上被勒令停下来,强制剪掉头发,撕烂衣服,红卫兵拿着剪刀专干此事,小脚裤管是他们最为仇视的对象,见了就剪。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推动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8分)(2)著名历史学家冯尔糜先生曾说:“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12分)17阅

1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194.2%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材料二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三1849年2月,马克思曾透彻地指出过报刊在现实斗争

11、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在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6分)(2)概括材料二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6分)(3)结合所学的近现代中国创办的报刊,论证马克思论断的正确性。(8分)答案精析单元检测(五)1A第一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鲜卑族和汉族的服饰,第二组图片反映了晚清的旗袍和近代的中山装,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是由于近代化的推动,故A项正确。2A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12、因为女孩小脚而被辞退等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错在“彻底”二字,过于绝对。3B图片反映了鞠躬礼代替了跪拜礼,不仅体现了民主、平等思想,而且反映了生活礼仪的近代化,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并非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民主革命是推动社会礼仪变革的主要因素,故B项正确;近代城市经济生活日渐开放并非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并非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4B此题是表格分析题,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格数据的变化特点。从表格看出自主订婚的人数逐步增加,结合时间“19221923年”。选项A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表述错误,排除A;国民大革命运动的时间“1

13、9241927年”,排除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D。故答案为B。5A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体现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说明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服饰的演变,并不是生活方式完全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及的是服饰与政治影响,故C项错误;报纸的功能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6A由表格反映,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它运输方法的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故A项正确;B项易错选,因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而表面理解,注意表名: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项

14、的依据。7D“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反映了消费水平低影响城市化,与消费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仅从出行方式的变化不能说明上海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一直没有汽车制造业,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消费水平低限制了城市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8C材料反映的是革命党人从海外归来的服饰受到人们的效仿,与服饰的政治色彩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并非主要革命力量分布海外,故B项错误;材料提及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草冠革履,呢服羽衣”成为人们效仿的对

15、象,可以看到政治运动对社会生活的推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西方思想,故D项错误。9C火车和铁路线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A、B两项表述正确;D项符合史实;C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10B20世纪30年代能游览观光的应属于富人,马车专门为富人而发,不能体现出社会进步,故A项错误;“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体现平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故B项正确;马车是富人、有地位的人乘坐,“人力车夫讨厌马车”反映社会地位不平等,故C项错误;“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明显是不平等现象,故D项错误。11B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是1912年,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故错误;材料图片中“提倡国货,

16、挽回利权”可知是实业救国思潮,故正确;图片中女子服饰可以用于研究民国时期服饰的变化,故正确;申报属于近代报纸,反映社会生活,可以用于研究大众传媒的发展,故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12B由新式印报机可以得出A项的结论。民国27年即1938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表明C项正确。1932年“赤化祸害论”的社论表明民国时期的报纸报道并非都客观公允,故B符合题意。13A义勇军进行曲出现在抗战时期,电视在中国出现是在1958年,东交民巷在当时属于使馆界,中国儿童不可能在那里玩耍。排除B、C、D三项,选A。14B根据题干材料中与日本约内有通商、设厂等规定应该判断为中日马关条约,由此推断这一谕旨

17、出现的时间为1895年。题干要求选的是通讯工具,电车属于交通工具,故A项错误;1877年中国有了有线电报,成为常用的通讯方式,故B项正确;电话虽然在中国已经出现,但还没普及和常用,故C项错误;此时无线电报还未在中国出现,故D项错误。15D互联网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16(1)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政治变革的促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外来文化的渗透;先进人士的推动;政府政策的影响。(2)论证:辛

18、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建国初,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文革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的盛行,体现了极“左”的革命色彩。解析第(1)问,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有政治变革因素如(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等),经济因素如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外来因素如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先进人物的推动如“中山装”等。第(2)问,三则材料分别是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和文革时期,结合每个时期所表现的特点组织

19、答案。17(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的呼声高涨。(2)上海报纸数量多;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报纸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注意限制条件“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第(2)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二,从报纸数量、办报者国籍、发展状况入手组织答案。第(3)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