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62KB ,
资源ID:964689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6468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B.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最初是晋国,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分封,后来晋国分裂为韩、赵、魏,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这里显然体现出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故A项正确。晋国并不代表统一的潮流,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2. 有研究表明,春秋霸主的争霸战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2、齐桓公的争霸战略是安民、尊王、亲邻、攘夷。晋文公的政治、经济战略是尊王、利民、讲信、修礼。楚庄王的争霸指导思想是对外以德绥远、对内惠恤安民。该研究旨在强调A. 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B.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C. 政治理性精神对霸业产生影响D. 儒家思想已成为主流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研究表明春秋霸主重视以德、义、信、礼来作为称霸诸侯的指导思想,折射出政治理性精神对建立霸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不是由于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排除;B项,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儒

3、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主流正统思想,排除。3. 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汉代登上后位并有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9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而没有临朝之名,却有干政之实的皇太后也不在少数。汉代母后临朝政治的出现A. 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B. 基于刘氏诸侯王势力的强大C. 是君权至上的客观产物D. 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淡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母后临朝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君权至上容易导致皇帝身边的近臣、宦官、外戚、母后干预朝政,形成专权的局面,故选C项;单凭母后政治的出现不能表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

4、得到提高,故排除A项;汉朝在武帝之后,基本上解决了诸侯王割据的问题,故排除B项;母后政治也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一种体现,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母后临朝是皇权至上的衍生物。4. 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 意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B. 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 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答案】B【解析】【详解】以品级低的官员任监察官,更不易于形成团伙势力,监察时更没有顾虑,因此可以提升监察的效果,B正确;品级低的官员也有可能独断

5、,排除A;C项不能体现,排除C;D项是监察本身,而不是材料强调的任用品级低的官员,排除D。5. 在谈及唐代的选官制度时,学者钱穆指出:“当知在门第教育下,附加以一种考试,故见考试之利。现在门第衰落,更无教育培养,仅凭考试选拔,则何从得真才?”这主要表明作者A. 认为科举制度不合时宜B. 认为科举制度需要其他制度配合C. 高度肯定九品中正制D. 认为科举制度只适用于世家子弟【答案】B【解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现在门第衰落,更无教育培养,仅凭考试选拔,则何从选得真才” 科举制度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合,故本题答案选B项。由“当知在门第教育下,附加以一种考

6、试,故见考试之利”可以看出C项错误;A项错误,科举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历史的进步; D项错误,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6. 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 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B. 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

7、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7. 有史书曾记载: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A. 清朝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 清朝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中英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 清朝不懂得国际公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以及所学

8、知识可知,西方国家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条约的内容,尽可能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国一直是专制主义以及天朝上国的思想,所以非常注重形式,这就体现了两国的治理秩序差异。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和不了解世界形势并不是本质反映,故A、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本质上反映的是两国政治体制以及思想的不同,也就是治国秩序的不同,与国际公法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8. 某年鄂东银行发行的贰串文券,正面印着马克思像,背面印有“打倒帝国主义!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农民银行!”等口号。据此推测,该文券发行于A. 19271936年B. 19241927年C 19371945年D. 1945194

9、9年【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鄂东地区发行“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拥护中国共产党”等口号的文券是在国共对峙期间,即19271936年间,工农兵苏维埃是1931年到1937年期间中共红色政权的名称,A项符合题意;B项是国民革命期间,C项是抗日战争期间,D项是解放战争期间,与“工农兵苏维埃”不符合,是错误的。9. 1952年3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稿时写道:“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即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这表明毛泽东A. 承认当时国内存在阶级对立和斗

10、争B.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大的发展C. 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D. 认为资产阶级可以保留自己的立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在过渡时期允许资产阶级的存在,并可以保留自己的立场,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允许资产阶级的存在,没有体现阶级对立,故A不正确;马克思强调用暴力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突出阶级斗争,与材料不符,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艰巨性的信息,故C不正确。10. 1973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提出“一条线”构想,“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建立国际统一战线。这个“一条线”战略构想是

11、A. 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平联盟B. 与美国共同领导国际统一战线C. 在外交上彰显以阶级斗争为纲D. 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策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1973年”的信息可知,中国在外交上和欧美国家“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是联合国际上的反苏力量,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策略,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世界指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材料提到的是欧美等国,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只有联系反苏国家,没有提到相关领导权问题,B项错误;“一条线”的做法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不能附会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路线上,C项错误。11.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

12、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A. 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B. 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C. 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D. 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题干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各省以筹措军费镇压太平军为借口开始“截留田赋”;辛丑条约签订后,各省“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到了民国初年,地方军阀更是“擅自截留或挪用”田赋。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政局动荡

13、使地方权力渐大,而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 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只是对材料的简单概括不是从实质上说明材料反映的问题,故C项错误;地方政府没有获得财政自主权,故D项错误。12. 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到:“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我们则应坚决地竖起红旗。”在此,毛泽东A. 强调中共独立领导革命B.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 主张继续维持国共合作D. 近代国家统一观念传播广泛【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我们则应坚决地竖起红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运动失败后,毛泽

14、东认识到无产阶级领导权和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强调的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A选项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道路开辟后,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并未主张国共继续合作,C选项排除;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广泛传播是在抗日战争时期,D选项排除。13. 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A. 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C. 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

15、映的是抗战爆发以后,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的民主选举,当时吸纳了很多的开明地主,绅士和国民党党员,主要是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服务,答案为A;从材料中的“也有不少开明地主”,可以看出,没有剥夺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力,B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任务是联合抗日,重点不是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C错误;推动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是抗战胜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14. 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史沫特菜不畏艰险,长期深入山西、延安抗日根据地,将敌后抗日见闻以中国的战歌为名在国外出版,引起国际的强烈关注

16、。这一报道A. 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 缓解国共两党的紧张关系C. 改善中国抗战的困难处境D. 扩大敌后抗战国际影响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将敌后抗日见闻以中国的战歌为名在国内外出版,引起国际的强烈关注”真实反映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的情况,有助于扩大敌后抗战国际影响力。故答案为D项。A项,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排除;B项,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两党关系较为缓和,排除;C项,材料中仅是一种影响力,没有看到国际的援助,夸大其作用,排除。15. 近代历史上某一时期,武昌城内家家户户都悬挂着用布或纸做的青天白日旗,街道上也挂着不少的口号标语,比如“政权归革命

17、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等。这反映了A. 清政府的统治走向土崩瓦解B. 国共合作推动革命形势高涨C. 开展土地革命赢得民众拥护D. 驱逐日寇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武昌城内家家户户都悬挂着用布或纸做的青天白日旗”、“政权归革命的民众”等信息说明这是1926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故B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时期,故错误;C项是在1927年以后,故错误;D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故错误。16. 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报道来看,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广泛使用中华民国国旗而很少使用中共党旗。但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旗则经常使用于各种节庆活动中。这表明当时中共A.

18、 尚未形成高度一致的革命文化B. 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C. 正在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D. 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由于国共合作抗日,延安使用的是国民政府的国旗,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则实行中国共产党的党旗,这里充分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致的革命文化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党内合作”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故C项错误。材料的现象主旨是说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下的独立性,并不是说明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

19、区差异,故D项错误。17. 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军队在印缅战场浴血抗日情景。早在1942年1月2日,蒋介石就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官,22日,罗斯福又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A. 罗斯福时任世界反法西斯盟军最高司令B. 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C. 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D. 中美两国在抗战时期一直合作抗日【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场作战的信息,体现出中国中国抗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 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史实不能得出B项结论。故选

20、C项。18. 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A. 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B. 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C. 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D. 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体现了党和国家务实的态度,有利于台湾经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坚决反对“国际生存空间”,反对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一个中国的坚定立

21、场,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AB两项说法忽略了党和国家对一些问题的斗争立场和不妥协的原则;D项与材料谈到的台湾与外国联系问题无关,不符合题意。19. “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古罗马】西塞罗:对弗里斯的控告)这反映了A. 习惯法和成文法的冲突B. 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差异C. 人定法和自然法的悖离D. 检察官和司法官的矛盾【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

22、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可知在人们心中按照自然法原则对这一案件已作定性,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因为司法官失职导致结果变化,这体现了人定法和自然法的悖离,故本题答案选C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本题题意,排除。20.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受到理事会裁决的约束。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执法官。这表明当时罗马A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23、. 保留了大量习惯法残余C. 公法与私法有兼容的一面D. 忽视了家庭矛盾的解决【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家父的行为受到理事会裁决的约束”来看,罗马公法与私法共存,二者有着相互兼容的部分。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反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B项材料与保留习惯法残余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出罗马忽视家庭矛盾的解决,排除。【点睛】十二铜表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但它对奴隶主私有制、家长制、继承、债务和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十二铜表法反映了

24、罗马奴隶制的发展和奴隶主阶级国家的形成过程。21.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君主的王位世代相袭,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又优先于侄子或者侄女;如果男嗣死亡或者放弃王位,而且他也没有其他继承人,那么应由君主的女儿出任国王;此外该法案还规定,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这说明A. 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B. 王位世袭制得以合法化C. 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D. 议会主权地位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王位继承由议会制定的法律规定。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限制了君主的权力,王位继承法使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王位继承

25、法使王位继承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权掌握在议会手中,王位世袭制在此之前已经合法;C选项错误,此时君主立宪制刚刚开始建立,尚未最终确立;D选项错误,1689年的权利法案已经使议会的主权地位确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2. 某学者曾高度评价美国创造的民主模式,认为其开启了民主政治的新纪元,构建起来的有效而有限的政府,为民主的回归奠定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充分的发展空间,“民主的刽子手同时充当了民主理想的奠基人”。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民主模式( )A. 突出了总统和参议院的基本权力B. 转移了国家元首的行政实际权力C. 推动了民众直接参与政治的热情D. 实现了权力制衡与代议制相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

26、详解】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邦联时期民主制极端泛滥,在代议制民主的构建过程中,制宪者有心设计并力促通过一个不太民主的宪法,引入分权制衡机制来弱化民众对政府的参与和控制,分离三权,相互制衡,终止民主的泛滥。他们创造的代议制民主模式违背了大众参政、多数统治等民主核心理念,却实现了构建现代国家的伟大任务,从而为美国后来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制度框架,所以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民主模式实现了权力制衡与代议制相结合。故答案为D项。美国的民主模式强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并非突出总统和参议院的基本权力,排除A项;美国的民主模式并未转移国家元首的行政实际权力,排除B项;美国代议制民主是民众间接参与政治,弱化了

27、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排除C项。23. 据记载,巴黎公社存在的72天中,公社委员会及下层机构共颁布了400多项法令和400多条公告。巴黎公社的举措A. 致力于实现以法治国理想B. 具有多变性与随意性C. 有利于民众了解施政情况D. 缺乏民众的舆论监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巴黎公社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颁布这么多法令或公告,有利于民众了解施政情况。故答案为C项。A项,以法治国,体现为以法律作为行政的依据,法律再多,也不等于以法治国,排除;B项,多变性与随意性体现为对某一项政策的不断变化,材料不能说明这些法令是针对某一项政策而颁布的,排除;D项,法令和公告的颁布,有利于舆论监督,排

28、除。24. 关于“1917年十月革命”这个历史事件,苏联和俄罗斯两种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内容差异较大,苏联历史教科书用了10段文字之多,而当今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仅仅用了2段文字来叙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苏联历史教科书不具有研究价值B.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更客观真实C. 历史叙述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事实D. 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答案】D【解析】【详解】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加上其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因此用大段文字叙述“十月革命”,而俄罗斯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十月革命”的叙述较少,由此说明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的编写,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主旨

29、是苏联和俄罗斯对“十月革命”叙述篇幅的差别而非比较两者记载的客观真实性,排除B;C不符合历史研究特点,排除。二、非选择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选举”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材料二 选举政治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

30、共同追求的目标。孙中山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摘编自谢冬慧我国选举制度的近代嬗变材料三 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到唐宋时

31、期“选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年选举制度嬗变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答案】(1)变化: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选取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或:由注重世家到不问出身);选举程序趋向严密;选举范围逐渐扩大(或: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提升读书人政治参与的兴趣;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趋向相对公正平等。 (2)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

32、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制意识增强;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中国传统选举的影响。(3)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起当家作主的思想;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解析】【分析】【详解】(1)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可知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根据史实可知西汉察举制的选举标准是品行、魏晋九品中正制的选举标准是门第,而隋唐科举制注重才学,可知选举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由材

33、料一“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可知选举程序趋向严密:由材料一“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1%来自寒族”可知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第二小问积极影响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选举标准、选举范围、选举方式以及选举程序趋等方面变化回答。 (2)由材料“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可知背景有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由材料“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及“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可知背景有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治意识增

34、强;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影响民国初年的选举制度以及中国传统选举也对孙中山及民国初年的选举构成影响。 (3)由材料“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可知建国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由材料“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可知建国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及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其当家作主的思想:由材料“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可知建国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35、要求。材料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多次的沉沦与复兴。中国的复兴,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中国最近一轮的复兴,不是21世纪才提上议事日程的,而是过去一个世纪艰苦卓绝努力的延续。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的中国复兴出现过三波浪潮,现在正处于第三波浪潮的上升阶段;相应地,便有三个谷底1900年、1933年、1976年,和两个波峰1922年、1945年。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选取20世纪中国复兴浪潮的某一阶段,围绕“沉沦”或“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阶段划分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补充或否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6、史实准确)。【答案】论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阐述: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民众开展了广泛抗日救国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经过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其它论题,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解析】【分析】【详解】论题,据材料“在20世纪的中国复兴出现过三波浪潮,现在正处于第三波

37、浪潮的上升阶段;相应地,便有三个谷底1900年、1933年、1976年,和两个波峰1922年、194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取20世纪中国复兴浪潮的某一阶段,围绕“沉沦”或“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例如: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阐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27. 材料 蜀汉后期,诸葛亮按照隆中对进行改革,以期光复汉室。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西吴,向孙权深入剖析蜀吴联手抗魏之利,孙权下定决心“绝魏,与蜀连和”。政治上诸葛亮针对蜀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端,厉行法治,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使益州地区“吏不

38、容奸,人怀自厉,风化肃然也”。经济上,诸葛亮“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大力发展水利,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针对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的措施,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并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不留兵,不运粮”,获得当地民族的拥戴。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蜀汉后期诸葛亮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改革的积极影响。【答案】(1)外结孙吴;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安抚少数民族(2)为蜀国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政治清明,改善社会风气;保障农业生产;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西吴,向孙权深

39、入剖析蜀吴联手抗魏之利”可知诸葛亮联络孙吴共同抗魏;根据材料“政治上诸葛亮针对蜀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端,厉行法治”可知在政治上整顿吏治,严肃法治;根据“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大力发展水利,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可知诸葛亮注重发展农业;针对“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的措施,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并用”来安抚少数民族。(2)通过诸葛亮在政治、经济、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的分析,并根据所学可以总结出积极影响为蜀国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政治清明,改善社会风气;保障农业生产;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2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一个普通家庭。195

40、1年,他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时,国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从祖国需要,放弃了原有专业,转向核理论研究。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努力,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1959年暑假,于敏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将要取得丰硕成果时,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于敏又一次调整了专业方向,从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41、。在他的指挥下,我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1988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摘编自侯新杰于敏:献身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敏第二次转变研究方向的历史背景。【答案】(1)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培养了核科学研究人才;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贡献。(2)两极对峙,世界局势紧张;中苏关系恶化;以原子能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中国国防科技水平落后;新中国制定了“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解析】【分析】【详解】(1)据材料“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概括得出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据材料“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可得出培养了核科学研究人才;据材料“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1967年氢弹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等信息得出在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贡献。(2)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而中国也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加之中苏关系的破裂使得中国必须加强核武器的研究以巩固国防,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故可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加以概括。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