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思考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古往今来,围绕教与学基本理论和策略方式开展的研究探索层出不穷,形成了或异曲同工、或相距遥远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它们都在客观上推动了教学活动的改进与发展。新世纪以来,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从而引发了我国又一轮大面积、深层次的教学改革运动。为总结梳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分析研究改革所面对的问题,以此作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教育部于 2010 年发起并组织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征集与评选工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高等院校推荐参评的近 930 项课程改革
2、教学研究成果中,属于教学改革领域的成果达 300 多项,约占参评成果总数的三分之一。这表明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全国广大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开始将研究与实践的重心聚焦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改革上,同时也表明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是我国当前研究现实教育问题,推动教学持续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征集与评选工作已圆满结束,但围绕研究成果所开展的总结梳理、深入研究和区域推广工作却刚刚开始。尽管此次评选出的教学研究获奖成果不可能全面反映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状况,但从中仍可管窥其大致脉络和基本轮廓。本文试图以此次评选所产生的获奖成果为基础,略谈关于我
3、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一、研究重心:走向教学改革实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研究越来越多地从理论建构走向实践探索。在此过程中,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学改革发挥了引领和指导作用,教学改革实践也在撷取教育理论精华的同时,探索出具有浓厚时代性、地域性和学科性的教学改革实践模型。围绕教学活动所开展的研究已经不再停留在理论建构或理念阐释与倡导上,而是侧重于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践。1.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绽放光彩。2.世纪以来,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催生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一方面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又在改革的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4、,衍生出五彩缤纷的教学改革实践模型,如符号学习、交往学习、操作学习、反恩学习、观察学习等五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情境课程,“情景、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东庐教学模式,学程导进,生态课堂,“道德课堂”课程教学模式,“目标体验”课堂教学模式,成功教育课堂改革,愉快教育的深化发展,小主人教育等。上述研究都立足于一种或几种教育理论或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寻求这些理论或思想的生长点,构建富有鲜明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模型。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与交融中,理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实践的效果也因之显著提升。2.学科教学在微观研究中走向繁荣。学科教学研究大都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基于本学科特点的整体教学模
5、式研究。如:创建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模式,“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序列创建与方式创新,“四环节”中学数学课堂活动模式,“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教学体系,高中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基于学生真实性道德冲突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新模式,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七步教学法”,等等。这些研究尽管从上位层面力图构建学科较为完整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但每项研究都在立足于本学科教学特点的同时,更加致力于突出教学模式或方法的可操作性,凸显本学科的教学特色。第二,聚焦于学科教学过程某环节或要素的研究。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科教学如何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等
6、方面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此次教学研究成果评选涌现出一大批专门针对某一教学环节或要素的优秀成果。围绕学科教学设计形成的研究成果,如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基于对话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等等;围绕学科教学评价的研究成果有: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体系、高中语文表达升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用、小学生语文、数学发展性学习评价研究、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模式,等等;围绕教学资源开发、整合和使用形成的主要成果有:上海市教育资源库支持课程教材改革的创新实践、基于央馆资源库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民族地区课程资源融人中学教学的研究、中学物理数字化实验系统(D
7、IS)的开发与应用、地理课程资源的区域性开发与整合、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整合策略、把中华民间文化(剪纸)融入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实践、新建非物质文化与小学陶艺教学融合的探索,等等。第三,围绕学科某项具体教学任务开展的专题研究。在此次教学研究成果征集评选中,围绕学科某一具体教学任务进行研究形成的成果数量较多,但这些成果却基本集中在三个专题上:作文教学研究,如“演、说、写”作文思维训练模式、学生自主作文阅评、小学多元化作文教学、学生自由习作指导、小学作文网络学习与在线批改、初中语文读写说综合教学、开放式习作教学、作文评改的多边互动与语文能力提高等研究;活动教学研究,如中学数学创新实践活动的设
8、计与实施、新课程下历史活动课的实施与管理、初中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验探索等;科学类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如高中物理“勿离手”实验教学、中学理化生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上述成果无论是围绕学科教学进行的整体教学模式研究,还是具体或微观层面的专题研究,都深深地根植于素质教育的理论土壤,力图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区域内或学校办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探寻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式,构建体现本学科自身特点的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型,其目的在于改进本学科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同时,这些研究也使得学科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型异常丰富起来,学科教学研究开始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二、研究热点:聚焦教学
9、改革难点。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课题;在充分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精神要领的前提下,如何面对每一位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通过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也成为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研究。围绕这一领域策略和方法的探索,既体现在一般或整体层面上,又体现在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层面上;既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研究,也试图对三
10、种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全面研究。如: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引导主动学习教学研究、洋思教学模式、“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主体教育视野下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指导课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各个学科领域的运用研究。这些成果无论从何种维度切入或展开,都指向于通过教和学的策略与方式的改革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当然,尽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实践策略上不尽相同,但其理论内核和实施的基本途径却大同小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包容、相互支撑的关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开展
11、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其中一项,大都会涉及对其他几项的研究。(2)有效教学研究。尽管围绕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起步很早,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研究却选择了新的价值取向,具备了新的内涵,即如何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是在无视学生发展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后“茶馆式”教学、生命教育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三大方略”,等等。这些研究都是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减负增效”为核心任务,研究探索的重点集中于改进教与学的策略和方式、改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
12、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等方面。另外,从技术层面减轻学业负担的作业改革、创意家庭作业与课堂教学互动体系的研究等成果以作业改革为切入点,探寻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和办法。(3)个性化教学研究。个性化教学研究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新课程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改革诉求下,个性化教学研究的紧迫性空前增强,同时,关注差异、关注特长和关注“后进”成为这一时期个性化教学研究的重点。如:差异性教学研究、分层递进教学实践研究、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研究、农村中小学“以生为本因学定导”导学策略研究、个性化读与写的研究等。当然,在以班级授课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和统一性考试为基本导向的
13、情形下,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尚需时日,但在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时代,个性化教学研究已经拥有了得以枝繁叶茂的土壤,相信更加丰富、更具内涵的研究成果会不断涌现。无论是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还是有效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研究,其逻辑起点都是基于学生主动、积极、愉悦地学习,其核心环节是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和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其目标指向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三、研究局面:“老树繁茂”与“新芽茁壮”。在此次成果征集评选中,一批经过多年研究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再次得到充分肯定,如:情境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写作”教学体系
14、研究、创建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模式的实践探索、成功教育课堂改革、后“茶馆式”教学、东庐教学模式等。这些成果历经二三十年研究与探索的积淀,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型已臻于成熟,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这些成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注入了新时代的特色,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已逐步显现出教学流派的特质。同时,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基于改革诉求,一批力图研究解决改革难点问题的新的教学研究成果也应运而生。如:五种新的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从技术层面减轻学业负担的作业改革、生命教育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学物理数字化实验系统(DIS)的开发与应用
15、、中学历史学科主体探究教学实验,等等(其实此次获奖的教学研究成果多属此类)。尽管这些成果尚处于深入研究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由课程改革催生出的这些成果,其时代特色更加鲜明,其研究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具体,其破解改革核心问题的实效性更加突出。总之,无论是“老树”更加枝繁叶茂,还是“新芽”越来越郁郁葱葱,都无可争辩地证明,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学改革研究的空前活跃和研究成果的空前繁荣。四、研究力量:多管齐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宏大运动,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层面,在教学改革层面同样呈现出这种“多管齐下”的局面。首先,在推进改革
16、的进程中,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着不懈探索;其次,研究学生、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的权力重新回归到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手中,其研究热情在改革中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他们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再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在改革大潮的引领下开始专注于教学改革,真正关注教育内涵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事实上,在改革实践中,此三种队伍并非各自为战,而是围绕改革的使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更加强大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力量,由此营造出空前热烈的改革与研究氛围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如重庆綦江县教育委员会所做的农村县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上海浦东新区教
17、育局领衔的区域“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等等。五、研究前景:任重道远。尽管通过此次教学研究成果征集与评选,可以管窥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第一,教学研究极度不平衡。从获奖成果的数量和实际水平上看,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主科”的研究水平与其他所谓“副科”的研究水平尚存较大差距,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等学科的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需大幅提升。第二,有重大突破的研究成果偏少。尽管不少成果涉及有效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个性化教学、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18、等改革难点的研究,但真正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成果却不多,这表明围绕这些专题的研究尚未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第三,教学改革研究的形式主义较严重。许多成果往往冠以新鲜或鲜亮的概念或理论,但其研究却并未深入到这些概念或理论的实质,部分成果还存在着“扯大旗做虎皮”之嫌。第四,研究方法单一。许多研究仍旧停留在问卷调查、文献整理、研究方案实施和提炼总结的单向度研究层面,缺乏多维度、多视角、循环往复式的研究,同时,也缺乏更加多样化的研究方式和手段的使用。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判断主要源自对此次评选获奖成果的分析。鉴于本人仅参与了成果评选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因而本文只是笔者个人拙见,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研究员、教学处处长)(责任编辑余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