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必备知识夯基固源主干知识历史认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52页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2)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改革开放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2载人航天技术(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2)成就:2003年10月,“神舟五
2、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意义: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4计算机技术: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号”巨型计算机,此后不断进步,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5生物技术(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发生变化。2提出:1
3、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3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4特点:基本性的和长期性的方针。5贯彻实施(1)初见成效原因:受“双百”方针的鼓舞,艺术家创作热情高涨。表现:优秀作品有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2)经历挫折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表现: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3)文艺的春天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
4、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现: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开基创业(1)制定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建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2)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遭遇挫折(1)表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2)危害: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5、教育事业,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和断层,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3复兴发展(1)教育改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国家制定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世纪90年代,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2)教育投资:在实行国家拨款的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3)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教材拓展补遗】特别提醒“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
6、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构图解史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易错辨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构图解史理解“双百”方针信息提取:在艺术问题上实行“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实行“百家争鸣”。“双百”方针促进了艺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图解历史现代中国的教育教材补缺1扫盲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
7、中之重,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2001年,中国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2探索时期教育的失误与调整1958年出现教育“大跃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扩大招生人数,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1961年开始对教育进行调整,使之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核心素养重点深化主题突破提升素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53页主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863计划1986年3月,邓小平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19
8、86年11月,“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正式启动。“863计划”以前沿技术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旨在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2“科教兴国”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针对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
9、背景下我国()A提出了“双百”方针B颁布了义务教育法C恢复了高考制度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解析:据材料“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可知科技与教育作用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采取科教兴国战略,故选D项;1956年推出“双百”方针,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A项;颁布义务教育法的目的在于扫除青壮年文盲,排除B项;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答案:D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来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10、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侧重点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影响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三、“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民主法制逐步发展完善,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经济:经济
11、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国力迅速增强,对科技的需求大大增强。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继承并借鉴中外优秀科研成果,并在创新中求发展。其他: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等。(2)不利因素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比较直接的是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普遍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相当一段时期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四、“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
12、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摘编自新华社电史料二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2)根据史料二概括邓小平论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教你读史史料一强
13、调了卫星发射成功给当时中国带来了深远影响;史料二强调“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提示(1)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影响: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显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主题(二)现代中国的教育与“双百”方针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
14、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6年,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约在1 200万至1 800万之间。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双百”方针实施的意义与经验教训(1)现实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我们要
15、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2)“双百”方针实施的经验教训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三、“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辩证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的调整(1)积极影响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
16、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2)消极影响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过度重视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准备不足、工作过粗、速度过快,有“左”倾倾向。四、“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
17、,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考阅读史料,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综合说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相同点是“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说明晚清时期教育目标受西方自由、平等理念
18、影响说明中华民国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共和国公民为目标说明新中国初期,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说明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2)答题用什么依据所学筛选信息中国近代教育与民族独立、民主富强相联系,深受西方教育思想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教育深受苏联影响,强调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则突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提示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
19、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关键能力定向突破史料考法能力提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55页材料1952年6月至9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1952年的院系调整虽然能缓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政治化理解,甚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
20、元化改变成一元化。据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整理要求:分析材料,指出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所造成的缺失之处。信息: 答案:将教育政治化,全面否定了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变成一元化等。材料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
21、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是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要求:依据材料,论证解放后我国对武则天的研究受历史环境的影响这一结论。论证: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出现了各抒己见、言论自由的良好氛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使“双百”方针
22、遭到破坏,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歪曲历史事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双百”方针重新焕发生机,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给予了客观公正的地位。材料2017年,中国科技史作为一个学科、一项职业化和建制化的学术事业走过了一甲子岁月随着编著古代科技史丛书,即26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顺利进行,我国学者们在思考如何尝试新视角、新方法和新范式。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开展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时尝试了社会史、文化史等视角同时深化文化遗产认知、科技典籍整理、科技与社会、科学传播等方面的工作,以期突破过去的“成就阐释”模式,努力在微观考释和宏观叙事方面
23、有新作为。张伯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家六十年之探索(发表于光明日报2017年1月26日)发现问题:教材对我国新时期科技的发展阐述较少,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成就显著。思考:材料体现了在新时期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取得哪些成就?有哪些新突破?试答: 答案:成就:完成了古代科技史丛书的编撰;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等视角开始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深化了文化遗产认知、科技典籍整理、科技与社会、科学传播等方面的工作。突破:在微观考释和宏观叙事方面有新发展,突破了“成就阐释”模式。真题感悟模拟演练 真题研模决胜高考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55页考情分析本讲包括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成果。高考考查较少,题型为选择题,考
24、查内容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学校教学与国家意识形态构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文化、教育及相关的方针政策符合当前新课标新高考对家国情怀及唯物史观等学科素养的要求,应重点关注。1命题点: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2017高考全国卷)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解析: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
25、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答案:C2命题点: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2017高考全国卷)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图片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特点,故C项正确;文人画注重写意,浪漫主义绘画强调艺术想象力,都与图片中的写实风格不同,排除A、D两项
26、;同时期(二战后)西方流行的是现代主义绘画,排除B项。答案:C3命题点:建国初学习俄语热潮的社会背景(2015高考全国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
27、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答案:D1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材料表明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B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D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解析:C与材料中“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相符,故选C项;中国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与材料中“1967年”不符,更何况氢弹不可能是主要条件,排除A项;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
28、局的形成,与材料中“1967年”不符,排除B项;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形成,排除D项。答案:C2下表是创刊于1981 年的关于科技管理、创新、改革等动态的学术类核心期刊科技管理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据此可知,新时期()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表(前五名)19811991年 19922010年20112015年19812015年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关键词 频次 科研单位 108 技术创新 405 技术创新 166 技术创新 579 科技体制改革 100 对策 250 对策 141 对策 391 科研成果 82 高校 225 影响因素 130 高校 303 基
29、础研究 79 自主创新 198 创新 95 创新 279 科研管理 78 创新 184 产业集群 95 自主创新 265 A.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B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C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发展D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解析:材料反映了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 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19811991年,关键词“科研单位”和“科技体制改革”居于较高的地位,而到了19922010年和20112015年居于较高地位的是“科技创新”和“对策”,19812015年“技术创新”和“对策”居于较高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1992年之后更多的关注“技术创新”和“对策”,而1992年我国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30、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体制改革推动了科技发展,故选C项。答案:C3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 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解析:本题的隐性突破点在于报纸社论大大推动了民歌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比较备选项,“教育水平”“经济发展”均与材料无必然联系,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相比,C项更与材料立意一致,故选C项。答案:C
31、4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A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2001年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排除A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出台,排除C项;根据材料“195
32、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可知这一时期注重高等教育,但未涉及仿效苏联,排除D项。答案:B5改革开放这40年来,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659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1年的不到5年上升到2016年的10.35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由1982年的0.58%上升至2015年的44%。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B“科教兴国”战略实行C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D教育改革举措深入落实解析: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因为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故选D项;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是在1965年,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和教育进步,是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排除B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的提高不是因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排除C项。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