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整合提升 模块一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01 框图概览用联系的观点记牢历史【认读导引】一大主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两个阶段: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三条线索: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02 纵向梳理用发展的观点认知历史 一、古代中国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演变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2、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政权收归中央,削弱地方行政权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1东汉崔寔曾在政论中引用了一句当时流行的俚语:“今典州郡者,自违诏书,纵意出入州郡诏,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上述俚语折射出东汉()A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察举制度流于形式C朝廷权威危机重重D地方管理效率低下C 本题考查东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削弱。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州郡长官“自违
3、诏书,纵意出入”,且对皇帝(中央)的命令置之不理,说明当时朝廷的权威已经形同虚设,故 C 项符合题意。二、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4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5明废丞相,使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宋代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有“职
4、”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差遣才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有实际的权力。不但宰相为临时的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这主要表明()A中央集权的强化B用人权的中央化C官僚制度的工具化D吏治的皇权化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官员并不固定担任某项工作,流动性较强,表明宋代政府对官员的控制加强,皇权进一步强化,官僚制度成为强化皇权的重要工具,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代政府对官员的控制加强,A、B、D 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世官制时代(先秦时期)按血缘和门第做官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
5、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2察举制时代(汉朝)推荐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做官理论上是德行和才能,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渐趋败坏。3九品中正制时代(魏晋南北朝)品评官评官授官(1)含义:中央选择中正官,对其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2)推行:由于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依据,既无从体现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4科举制时代(隋唐以后)依靠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1)演变过程:科举制萌发于隋,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为标志,经唐代、五代的发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备。之后,科举制在元代遭受打击,明清时期得到恢复,但最终
6、走向僵化衰落。1905 年,清廷进行全面改革,科举制度被废除。(2)两大转变选官主体变化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依据变化从血缘门第到学识能力。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3(2020肇庆模拟)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了原来阶层的限制
7、,材料“在唐初以前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说明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的地位提高,故选 B 项。03 高分导练用创新的观点活用历史 例(2021山东等级考试模拟)1961 年,曲阜鲁国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 年,被确定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孔庙、孔府和孔林三处文化遗产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下图为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周汉代明清姜腾根据曲阜鲁故城各时期平面复原图自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曲阜城市与三孔布局关
8、系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政治、文化因素。(2)指出“三孔”的史料类型,简述其研究价值。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及周、汉代、明清时期孔庙、孔府、孔林位置布局可知,“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久;周、汉时期,孔庙、孔府等规模不大,到明清时期“三孔”规模明显扩大,这体现了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曲阜是鲁国的都城;汉至明清,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这一时期曲阜仅为一般地方城市。文化上,曲阜是孔子故乡,周朝实行礼乐制度,孔子维护礼乐制度,
9、但其思想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儒学正统地位得到确立,汉至明清,曲阜鲁国故城逐渐完成了向儒家文化圣城的转变。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孔”是文化遗址,属于研究古代历史的实物史料;第二小问从史料价值、传统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分析。答案(1)演变的特点:“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久;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但“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政治因素:周朝实行分封制,曲阜是鲁国的都城;汉代、明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曲阜是地方城市。文化因素:周朝实行周礼制度;汉代、明清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曲阜古城完成了从诸侯国的都城向儒家文化圣城的转
10、变。(2)类型:实物史料。研究价值: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儒家文化演变、社会历史变迁、中国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史料;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任意两点)1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是新高考常见题型,以此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2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技法指导(1)第一步,浏览图文材料和试题设问。(2)第二步,依据设问,精读图文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第三步,揣摩设问,构思答题。4(2020聊城一中模拟)图 1、图 2、图 3 分别是东汉、唐朝、北宋时期都城示意图。阅读
11、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图 1 东汉洛阳城 图 2 唐朝长安城图 3 北宋东京城(1)结合图 1 及所学知识,分析东汉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原因。(2)结合图 2 及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征。(3)比较图 2 和图 3,指出北宋东京城在城市布局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内容从长安地区的衰落、洛阳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光武帝巩固统治需要的角度分析东汉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原因。第(2)问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征主要是中轴对称,街道分明,坊市分开,布局整齐。第(3)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布局上,北宋东京城“市”范围扩大,突破了空间和时
12、间的限制,形成了分散于宅屋之间的繁荣商业街;同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业手工业的繁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海外贸易发达的角度进行总结。答案(1)长安地区的衰落;洛阳地理位置重要,农业发达,漕运便利;光武帝巩固统治的需要。(2)中轴对称,街道分明,坊市分开,布局整齐。(3)变化:“市”范围扩大,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分散于宅屋之间的繁荣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原因:农业手工业的繁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海外贸易发达。04 中外关联用比较的观点看待历史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的比较项目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西方雅
13、典民主政治 成因平原、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大河文明工商业基础上的海洋文明 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君权神授和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权在民、轮番而治的公民集体民主政治 实质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政体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 不同点思想专制、自足、保守竞争、开放、积极 相同点作用进入文明时代,中国、雅典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均与各自的制度密切相关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秦与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同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到丞相的统制,因此,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或由丞相决定,或由丞相参预其中。隋代废除(御史台)台主任命御史台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长官推荐。唐高宗永
14、徽年间后,监察御史“多是敕授”。到了宋仁宗时,规定宰相所荐举的官吏及宰相的亲故不得出任御史,而由皇帝亲自任命或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上,秦汉时监察官无权处置违法失职的官吏,只有上奏或呈报丞相或州郡长官查处。隋唐时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分权。宋代御史台有权传讯违法失职官吏,复审大理寺审理案件。明代巡按御史可“小事立断”。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古代希腊的)斯巴达尽管采取奴隶主贵族的专制,但行使司法权的监察官形成了对最高权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在任何一个王出征的时候,都有两个监察官跟随着他,监视着他的行踪。监察官有权对“王”进行刑事审判。亚里士多德
15、指出,在雅典,监察官们的权柄如此之大,以至国王也不得不讨好他们。在雅典,司法的权力制约功能就更加明显,高级官吏从选任到离职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摘编自孙永兴论西方早期社会的司法(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的监察官由“丞相决定”“皇帝亲自任命”,但到了唐代监察官“多是敕授”,再到宋代时,监察官由皇帝亲自任命,表明了监察官由丞相参预任命变为皇帝直接任命这一变化;从监察官的职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失职”到“部分的直接处分权
16、”等信息,说明了监察官的职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官吏到获得部分直接处置权的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监察效率等方面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古希腊的监察官“对最高权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进行刑事审判”等信息和材料一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监察官只有监察官员的权力而没有监督皇帝的权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的政治体制和监察的目的性说明。答案(1)变化:监察官由丞相参与任命转变到由皇帝直接任命;监察官的职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官吏到获得部分的直接处分权。影响: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专制;增强了监察权的独立性,有利于监察效率的提高。(2)不同:古代希腊监察官可监察最高权力者,而中国古代监察官则只是监察百官;古代希腊监察范围广且有刑事审判权,而中国古代监察官无刑事审判权。原因: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监察官旨在维护民主体制;而中国古代是皇权专制,监察官旨在维护吏治清明和皇权统治。谢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