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9 ,大小:197KB ,
资源ID:9617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6170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教材问题点拨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地理(人教版必修3)习题:教材问题点拨 WORD版含答案.doc

1、教材问题点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P2思考1解析:回答本题时,一定要结合必修1所学习的内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位置是导致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松嫩平原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蒙古和西伯利亚较近,故冬季的气温较低。答案: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少;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2解析:阅读图中等降水量线即能回答出第一问。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海陆位置和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长江三角洲受夏季风的影

2、响时间长、程度大,且距离海洋较近。答案: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受夏季风影响程度较小,降水较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3解析:河网密度大,就有利于发展灌溉,且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故长江三角洲发展了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而松嫩平原主要发展了旱作农业。答案: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旱作农业为主。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

3、的“鱼米之乡”。教材P3P4活动1解析: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我国的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及城市建筑都有很大的差异。(1)北方民居特点的形成原因在分析时,主要结合我国北方的气温和降水来回答。(2)建造楼房的成本主要考虑北方冬季寒冷,楼房内要安装采暖配套设施等;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大主要考虑太阳高度的影响及室内采光的问题。答案:(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

4、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的墙壁厚达83厘米。我国南方地区大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降雨多的地区,屋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正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越宽的道理就在于此。从北往南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是基于通风散热的考虑。(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设施,例如暖气管道的安装。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2解析:在整个行程线路

5、中既有海陆位置的差异,又有纬度位置的差异,还有地形的差异,所以,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时,一定要结合这些知识才能正确地作出回答。分析人文景观的差异时要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进行。当然,要想分析得全面正确,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十分关键的。答案: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在锡林郭勒牧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既可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山西太原附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

6、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苏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气候、植被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 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

7、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又导致景观的变化。另外沿途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江苏南部)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材P8思考1解析:监测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感知的高度;速度取决于装载传感器的运输工具的速度;速度快,感知面积大,就节约了人力和财力。答案: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输和信息处理,具有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3)从总的方面看,遥感的运用比传统的方法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8、、财力。2解析:遥感类似于我们平时的照相,而照片所反映的图像也就相当于我们肉眼看到的景观,所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遥感的分辨水平比人的眼睛高得多,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答案: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人眼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使用,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微波遥感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又能夜以继日地全天候工作。可见遥感不仅仅是人

9、的视力的延伸。教材P9思考解析: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信息传递的途径做出回答。(可以借助答案中的图示来组织答案)答案: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的传递过程如下图所示:GPS卫星不断发射GPS信号,接收机收到信号后解算出汽车所在的地理位置;驾驶员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通过电台传送给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为其确定可行路线,并通过卫星传输给汽车;汽车在GPS卫星信号引导下到达目的地。教材P11思考1解析:结合三个图和文字解释,就可做出回答。答案:在图1.11所示的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能用到的数据包括:城区综合地图数据、医疗资源分布数据、城市道路交通数据、传染病种数据等。

10、2解析: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综合体,而地理信息系统又是一个功能特别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所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管理有很多的优点。可结合城市中的一些经常性的问题或工作来回答,如从进行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管理、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来回答。答案: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优势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有利于城市的各种数据信息归并到统一系统中,用于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环境质量评价、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配置,以及城市环境的动态监测等。这些规划功能的实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搜索方法、多种信息的叠加处理和一系列分

11、析软件的应用来加以保证的。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城市环境管理,为城市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和信息存储方法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环境管理的数据统计、报表和图形编制方法;建立环境污染的若干模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供环保部门办公软件;提供信息传输的方法和手段等。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应用于城市灾害监测、规划决策等。教材P12活动1解析:对于灾情的获取一定会用到的是遥感技术,而获取了灾情信息后,要将灾情的具体情况分析统计出来,没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不行的,所以,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答案:图1.5和图1.6显示的对洪水灾害的监测和统计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对获得的遥感信息数据

12、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在这次洪水中,运用遥感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了全面的资料,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各种要求对受灾地区进行快捷且较为准确的统计。由此看出,遥感信息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地理信息系统则对遥感信息进行了空间分析,最终形成成果(专业图件、统计数字)。2解析:(1)定位要用全球定位系统。(2)了解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要用地理信息系统。(3)110指挥中心判定警车赶往出事地点的道路状况,则要用遥感实时监测的图像和传输视频的技术。(4)据图回答即可。(5)结合该实例加以分析即可。答案:(1)全球定位系统。(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交通图层,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

13、近。(3)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出事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遥感实时监测的图像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指挥距交通堵塞处最近的巡警车疏通交通,或者改经另外一条线路到达出事地点。(4)如果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接到报警电话后,首先打开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距离出事地点最近的警车,然后利用无线电话告诉警车,让它赶往出事地点。程序如下: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出事地点周围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警车通知该警车前往出事地点。(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用于交通指挥调度、救护、

14、救火、环境管理等工作,用于商业组织管理、城市规划、物流等部门。教材P13P14问题研究资料11解析: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势要从海陆位置(能够影响到交通条件)、纬度位置(能够影响到气候)来回答,另外,由于马六甲海峡交通的重要性,所以,应该再加上交通位置。答案:(1)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2)交通位置: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3)纬度位置:靠近赤道,属于热带雨林气候。2解析:不利于工业发展的条件,主要从土地和资源角度考虑。答案: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连淡水也需要进口)。资料21解析: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先注意阅读材料2中所提供

15、的信息,明确新加坡主要的工业部门,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影响工业部门选择的地理条件是:便利的海洋交通和优良的港口。交通便利可促进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优良的港口可发展与港口服务有关的工业部门。2解析:回答本题时,主要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再组合答案。答案:促进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因素还有:国家的工业发展战略,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国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等。资料31解析:首先要搞清楚新加坡发展的服务业主要包括哪些产业?该问题可以从材料中获取。其次是结合周边环境和自身的优势,找出服务业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答案:新加坡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地理条件,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1)新加坡位

16、于物产富饶、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区中心,一向是东南亚各国相互贸易的集散地和转口中心;(2)新加坡地处热带,自然风光优美,加上注意城市的美化和绿化,素有“花园城市”之美誉,又充分发挥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旅游业发展迅速。2解析:结合发展农业的各因素(气候、地形、土地、水源等),找出不利的因素,再根据具体的不利因素找出解决措施。答案: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极为有限,加上淡水资源较为贫乏,致使农业发展水平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l%。新加坡的粮食和蔬菜主要依靠进口。3解析:本题可结合新加坡自身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回答。答案:主要有以下条件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1)雄厚的资本,2008年

17、,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4 000多美元,这一指标已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2)本身优越的交通条件,对外联系方便快捷。(3)国家推行“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4)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新加坡加入了许多区域经济集团(例如:东南亚国家联盟),积极推进与各国间的经济合作。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材P17活动解析:从图示的名称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是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说明荒漠化的形成与河流、气候和生物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分析时首先要抓住这三个地理要素,其次,根据图中的箭头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三

18、个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形成了一个整体,一旦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这体现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所以,若一个要素向恶性方向发展,就可能会使得各个系统都向恶性方向发展。答案:从图示中可以看出,植被、降水、蒸发、径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尤其是地面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植被覆盖减少后,水的下渗减弱,蒸发加强,径流加强,从而导致地面变干燥,而地面变干燥后,植被恢复更困难。植被减少不仅引起地表水的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变化。由于植被蒸腾减弱,空气变干燥,降水减少,也会导致地面变干燥,陷于恶

19、性循环之中。教材P20P21活动解析:萨赫勒地区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萨赫勒地区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交界处,导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很大,所以,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这时若人类活动过度或不合理,必然会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植被遭到破坏,降水量就会减少,降水的变率也会增大,地面由于缺少植被的保护而使得荒漠化加剧,造成土地生产力的下降或丧失,使得当地的居民更加的贫困。这实际上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想让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必须要做到适度发展和因地制宜。对于萨赫勒地区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

20、原气候过渡地区的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一定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宜农则农、宜牧则牧。而要想控制农业发展的规模,就要控制导致这一现状的根源人口的规模。非洲是目前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生活的需求快速增加,从而导致生产规模的快速增长,所以,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是解决非洲贫困的最根本的办法。答案:1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气候具有从沙漠气候向草原气候过渡的特征,降水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特别是雨季前有一段高温时期,风大干旱,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较差,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风沙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气候上的过渡性必然导致植被的过渡性,

21、沙漠与草原交错分布,为典型的荒漠草原。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地极易沙化。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给牧业带来的环境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牲畜品种由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由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造成整个草原的过牧,引起草场退化,出现荒漠化。(3)由季节游牧变成掘井定居后,定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场的超载放牧,出现荒漠化圈,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草场被破坏后,地表水减少、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人类生活的环境极

22、度恶化,会出现“沙进人退”的局面。3由萨赫勒地区所在的位置可以断定,越向北气候越干旱,越不利于发展旱作农业。若在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情况下,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沙地。人类的这一行为必然会加速荒漠化的发展和草场生态环境的恶化。4图中表示了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加剧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口问题是造成环境、资源、贫困等问题的根源。人口过快的增长,致使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大量增加,因社会不能满足需求而出现贫困饥荒。人们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过垦过牧,造成草场资源的破坏,荒漠化加剧。因土地不断退化、风蚀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使作物产量逐年降低,载畜量不断减少,人们陷入更为严重的贫

23、困饥荒。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办法可以寻根求源,即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资源利用相适应,有效地控制这种恶性循环继续发展下去。教材P23思考解析:该问题的难度较大,在回答时一定要结合荒漠化形成的原因,特别是自然原因分析。荒漠化多出现在降水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这些地区本来自然条件就较差:降水较少、土壤贫瘠、多大风天气,一旦植被遭到破坏,要想恢复就很困难了。在分析时,从这些角度入手就比较容易了。 答案:干旱区绿洲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干旱区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如:(1)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显著,分布着大片戈壁和沙漠;(2)植被稀少,土壤发

24、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4)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在众多的荒漠化潜在因素作用下,一旦植被破坏,荒漠化的速度将非常快。一旦绿洲变荒漠后,要想恢复植被却非常难,这首先是由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的,脆弱的环境像一个玻璃花瓶一样,一旦打碎便很难恢复。其次是由植物的生长习性所决定的,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光、热、水、土壤等自然条件,而干旱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土壤贫瘠,缺少植物生长的优越条件,植物生长困难。再次是植被破坏后,荒漠化效应会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分更加缺乏,气候更加干旱,植被恢复更加困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25、教材P26活动1解析:分析时结合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升温,最终会使得海平面上升这一知识点即可。答案:这些沿海低地国家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森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沿海的国家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国土。2解析: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因果关系,用框图表示出来即可。答案:联系框图如下:从框图中可以看出,森林资源被大面积破坏后,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3解析: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也就是最为

26、关键的环节。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上去解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森林的面积是两个主要的解决措施。答案: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全球气候变暖。解决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增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怎样才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呢?首先要保护好现存的森林,其次是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教材P27思考1解析:回答本题时,可以借助图2.15来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出,雨林可以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增加大气水的水量,通过下渗可以增加地下水的水量,所以,雨林能加快当地水循环的过程。答案:简单地说就是加快水循环的过程,增加水循环的水量。2解析:仍然可以借助图2.15来回答。雨林

27、一旦被毁,水循环中的一些环节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下渗环节减弱,从而导致大气水减少,地下水减少;而地表径流却会明显增加。这样必然会使得降水的变率加大,旱涝灾害频发,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一旦雨林被破坏,雨林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作用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气候的恶化。答案: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涵养水源的能力会降低,水汽蒸发、蒸腾减弱,空气干燥,从而降水变少,气候变得干旱,甚至出现旱涝无度的局面。这种变化不仅在当地表现明显,也会影响到全球。从全球来看,雨林具有“空调机”和“加湿器”两种功能,若雨林被毁,全球除变干旱外,还会气温升高,酿成全球变暖的恶果。雨林成云致

28、雨的作用,在为陆地补充淡水的同时,还会增加空气湿度和降低温度,绿树葱茏的雨林植被覆盖的地面与裸露的地表在太阳的照射下所引起的大气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材P29思考1解析:该问题反映了热带雨林的脆弱性。答案: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主要是因为:(1)在茂密森林覆盖下,雨林地区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壤。(2)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2解析:在热带雨林地区,最为薄弱的环节是土壤,因为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是贫瘠的,所以,只有不断地向土壤提供枯枝落叶才能使得土壤的肥力得以快速恢复。但如果雨林被毁,枯枝落叶就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土壤也就

29、因失去养分的补给而变得更加贫瘠,导致植被恢复困难。答案:热带雨林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这是因为有机质的迅速分解和强烈的淋洗使雨林下的土壤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教材P29P30活动解析:该题反映了在热带雨林地区发展迁移农业对雨林的影响和破坏。有效地提取图中的信息,是回答问题的关键。答案:1垦荒者首先选择适于耕作的小块土地,然后砍倒

30、树木,焚烧开荒。连续耕作13年后,因为作物生长的消耗和雨林地区的淋洗,土壤中的养分尽失,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只好弃耕土地,垦荒者迁移到新的林地上,再砍树开垦。被弃耕的土地,经过1520年的时间慢慢恢复植被,但可能仍逃不脱再次被焚烧的噩运。从迁移农业的过程看,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连续耕作时间加上森林再生的时间)。2(1)从AB,土壤肥力在不断提高。原因是随着雨林植被的日渐繁茂,枯枝落叶不断增加,分解后补充到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增多。(2)从BC,土壤肥力在不断降低。原因是森林被砍伐焚烧开荒以后,土壤中的养分被作物逐渐消耗,加上土壤失去植被保护后,养分被淋洗,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断

31、下降。(3)从CD,土壤肥力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弃耕的土地正在植被的恢复之中,受其他因素干扰小。(4)D以后,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的肥力有所回升,但恢复不到原先的水平。3图2.19说明了休耕期的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影响。当休耕期15年,森林能够完全再生形成次生林,但与原始森林有相当大的差异,要想使次生林成为原始森林,还需要80100年的时间。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必然会出现休耕期越来越短的现象,森林植被的恢复变得非常困难,热带雨林将走向毁灭。教材P32思考解析:该不该修应从利弊两个方面考虑,但只要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该修。

32、答案:雨林公路的修建,有利于所经过地区资源的开发、物资的流通,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是整个巴西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公路的修建给脆弱的雨林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这种创伤不仅仅是修建公路对雨林的毁坏,而是公路的辐射作用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毁林垦耕现象的发生;新建城镇居民点,必然要向周围的环境索要耕地;造纸厂、炼铝厂的建立,必然会造成大面积雨林的毁坏;运输方便后,伐木公司采伐森林的速度也将加快等等。那么这条雨林公路该不该修呢?该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也认为发展是第一位的,为了发展经济修公路也没有错,但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教材P33活动解

33、析:该活动题为开放性的题目,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是提供一些人士的意见,供同学们去理解和分析。每一种人士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以,每一种观点,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但后面的原因分析要和判断相一致。答案:本活动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应在讨论交流中达成一致。以下为举例,仅供参考。角色一:原住民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到城市去不可取。一方面,对城市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适应;另一方面,如果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必然会造成城市人满为患,随之出现的是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堵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将继续生活在贫困之中。应该继续留在自己的家园中,保护和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接受森林外的

34、文明,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发展经济、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创造空气清新、绿树环绕的生活环境,达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 角色二:政府官员破坏森林会成为环境的罪人,保护森林会成为世界的功臣,依靠毁坏雨林发展经济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保护森林是第一位的。在保护森林的同时,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取资金、偿还债务、解决贫困:一是发展以保护为主的开发,利用雨林的整体优势发展雨林旅游业、雨林养殖业等;二是积极争取国际援助,既然亚马孙雨林属于全人类,保护也是全世界共同的义务和责任。角色三:商业伐木公司老板作为商业伐木公司的老板不应唯利是图,应当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在采伐森林的同时,要及时在热带雨

35、林种植树木,促进雨林的更新,这是对全人类极为有意义的一件事。教材P35思考解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所以,现在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要保护好热带雨林。答案:和大多数人一样,对雨林的前途持保护的态度。因为热带雨林具有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的前途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态度、当地政府的政策和当地民众的观念的影响,因为是开发还是保护完全受人的操纵。对于国际社会而言,除了要通过“宣言”“议定书”之类的东西加强对当地政府的压力之外,还应伸出援助之手,切实帮助解决当地国家的困难,例如贫困问题、债务问题等。作为当地政府要切实认识到雨林保护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作为当地的民众要形成保护意识。凡是不利于

36、雨林保护的事不做。这样三方形成合力,共同保护人类共有的财富亚马孙雨林,雨林的前景是光明的。反之,在哪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会给雨林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雨林的前景将是不容乐观的。教材P36活动1解析:发达国家消耗的资源多,对世界环境的影响也大,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也好,所以,承担更多的义务也是应该的。答案:保护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1)发达国家早期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发展了经济,积累了财富。当环境出现问题时,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发展中国家,增加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压力。(2)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正在消耗着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目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有重

37、大关联。(3)发达国家比较富裕,有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解除贫困,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2解析:建立全球环境补偿机制对于巴西等热带雨林地区的国家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答案:建立全球环境补偿机制是必要的。只要解决了巴西等国的贫困和债务问题,雨林也就得到了保护。而发达国家是有义务、有能力帮助巴西等国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3解析:设立国际基金,保护亚马孙雨林也是可行的。因为雨林之所以遭到严重的破坏,是由于过度发展造成的,而过度发展也是贫困所迫。答案: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政府和民众能从管理和保护中获利,不必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而去毁坏雨林,这对保护亚马孙雨林是完全可行的。综合以上三个议题,保护雨林的核

38、心问题是消除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贫困,他们开发雨林、毁坏雨林,全是由发展的需求决定的。在展开讨论时应在这个方面多下工夫。教材P37P38问题研究资料1解析:沼泽地的成因,可结合水循环环节来回答:蒸发环节弱:纬度高,气温低;地表径流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下渗少:土质黏重,有永久冻土层;来水多:降水多,河流多。答案: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是:(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3)夏雨集中,且多暴雨;(4)土质黏重,且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资料21解析:回答优势时可以结合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来回答。答案: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具有的优势是:(1)地广人稀,粮

39、食商品率高;(2)耕地面积广大;(3)土壤肥沃;(4)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2解析:针对三江平原的实际情况(沼泽地多)可以得知,水分太多对农业发展不利。答案: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的是水分条件。因为三江平原沼泽广布,过多的水分影响土壤的肥力,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资料31解析:借助材料,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湿地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后,可引起气候变干,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扩大等一系列反应。2解析:生态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失去了基础也就失

40、去了继续发展的可能性,所以,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坚持这一观点,这种政策的变化就不难理解了。答案: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随着荒地的开垦,东北三江平原的湿地遭到惊人的破坏。湿地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它像湖泊、森林一样,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东北的湿地还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的栖息地,湿地植物又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湿地被大量垦殖后,水环境污染严重;土壤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资源急剧减少;河川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因此我国已经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3解析:洞庭湖与三江平原湿地都有大力围垦

41、的经历,所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就可总结出正确的答案。答案:湖泊也是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围湖造田”后使湖泊不断淤积,湖面缩小,削峰补枯的作用大为减弱,使长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度增加。因此,洞庭湖地区实行“退田还湖”,恢复千顷洞庭的局面,充分发挥湖泊湿地的生态作用,减少洪水的发生,同时,避免因湿地的丧失而造成气候的变化。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教材P41思考1解析:通过读取图中的信息即可找出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答案: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有很大的比重,天然气所占的比重很小;在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占有较大的比

42、重。我国的石油、水电比重比世界小,世界的核能所占比重大,我国核能所占比重很小。2解析:由图中可知,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而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又特别的丰富,所以,必然会加速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答案: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并且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使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必然会加速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教材P43P44活动1解析:(1)从环境效益来看,输出煤炭污染的是消费地的环境;输出电污染的是煤炭产地的环境。(2)从运输成本来看,输电的成本较低。(3)山西缺水资源,燃煤发电受限。所以,在分析时,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完整。答案:所给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

43、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1)输出煤会减轻本地环境污染,而造成使用地的环境污染;输出电会增加本地的环境污染,而减轻使用地的环境污染,每一种方式对生产地和使用地会产生不同的影响;(2)从输出成本来看,输电成本低,而输煤成本高;(3)山西省缺水,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其实,除以上几点外还可以罗列一些资料数据。但就是以上几点,也足以让人感到世间事物的复杂性。输煤好,还是输电好?不应简单地肯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它们是各有利弊的,正因为如此,这两种方式一直并存。2解析:前三个材料都反映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最后一个材料则说明山西煤炭的开采成本在上升,这些都会对山西的煤炭开采产生不

44、利的影响。要想实现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开展煤炭的综合利用,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答案:资料揭示的内容有:(1)“西气东输”将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2)“西电东送”将使晋煤在东部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3)今后核电和水电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国内对晋煤的需求减弱;(4)山西煤的开采因种种原因不具优势。以上资料的引申信息有:山西煤炭工业将面临市场缩小、其他能源竞争的压力。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不预先采取预防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山西经济将不可能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产业结构十分单一。这种以出售原材料为主的经济结构,首先对运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更为严重的

45、是,如果国内能源市场需求减弱,将对山西省以煤为主的经济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山西省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煤炭的综合利用,构筑了三条产业链,提高了煤的综合利用程度,增加了附加值。教材P45思考1解析:从教材上就能找到答案。答案:山西省构筑三条产业链依赖的是铁矿、铝土矿、煤炭资源。分别输出钢材、铝制品、电力、煤气、液化气、焦炭、化工产品、水泥。2解析:通过综合利用,生产出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必然会提高经济效益。答案:煤炭的综合利用使山西省输出产品由以煤炭为主到以煤炭为动力、以原料的工业制成品为主,如电力、铝制品、钢材、煤气等。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教

46、材P46活动1解析:从所提供的图文材料中,就能总结出问题的答案。答案:从煤炭的蕴藏量和品种看,山西省煤炭储量2 700多亿吨,矿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内蒙古东部煤炭处在我国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占全国的1/10、矿种单一、煤质中等,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厚、埋藏浅。从开采条件看,两地都较优越,适宜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2解析:采用比较法进行比较,主要是比较两地的相同点。答案: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有京包、石太等铁路线通过,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煤、电输送都较近便。内蒙古东部紧靠能源有缺口的东北重工业基地,有滨洲线、京通线、通霍

47、线等铁路,邻近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等工业中心,运输煤炭也较近便。3解析:内蒙古东部的矿产资源可以从图中找到答案,其综合利用肯定要借鉴山西省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答案:内蒙古东部地区除煤炭资源外,还有石油、铁、天然碱、铅锌、萤石等矿产资源。这些矿产有些在开采和提炼过程中,需要煤做燃料,有些和煤的副产品共同作为化工原料。这些矿产为内蒙古煤炭的综合利用提供了资源条件。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的经验部分能够借鉴到该地区煤炭的综合利用中。教材P47思考1解析:首先从图中找到各种工程(隔离护坝、复垦区、排水沟、固沙草方格和灌木、乔木等),然后,结合山西省的环境特点来回答。答案:隔离护坝的作用是:既可以保护河道

48、,防止矿区废弃物进入河道,又可以保护矿区,防止河道洪水冲毁矿区。复垦区的作用是: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排水沟的主要作用是:排泄矿坑水和雨季大气降水,防止水流四溢造成水土流失。固沙草方格和乔木、灌木结合形成防风体系,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同时还能起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矿区环境的作用。2解析:可以结合矿区的治理措施,寻找其他的建设方案。答案:对这个生态环境建设方案,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提出不同的建议。例如,在生物措施中,可发展林灌草的防护体系,利用草地发展畜牧业,增加经济收入,这样就能生态、经济兼顾,两全其美;有些矿坑不需要填充复垦,而是保持一定

49、的水面发展淡水养殖,在此基础上加以绿化和美化,建成生态旅游区,供人们休闲娱乐。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材P50思考(上)1解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的河流,其河流径流量的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从诺克斯维尔市的年内各月降水量图中可以看出,在冬末春初降水相对较多,故此时的径流量较大;在夏秋季节降水量偏少,此时的径流量也偏小。答案:田纳西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会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冬末春初多降水,河流在这个季节径流量也最大;夏秋季降水较少,河流流量在这一时期也最小,进入枯水期。2解析:农作物主要是在夏季生长,而此时田纳西河流域的降水量偏少,这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易

50、造成旱灾。采取的措施是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灌溉。答案:从诺克斯维尔市气温降水量图看,田纳西河流域水热条件的匹配并不佳。冬末春初多阴雨天气,光照少,不利于作物的播种和生长;而在作物生长的旺季夏季,正是需水量最大的季节,而该季节降水不足,极易形成旱灾,影响作物的生长和成熟。解决的措施就是发展农田灌溉。田纳西河水量较大,能够为农田灌溉提供充足稳定的水源。教材P50思考(下)解析:在枯水期不利于大轮船的通航;应该通过治理使之水量变化平稳或抬高水位。 答案:田纳西河进入枯水期时,因水位过低,使吨位大的船只不能通航,将大大影响客货运量。可以通过修建水坝的方法调节水量,或是抬高水位。教材P51P52活动1

51、解析: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墨累达令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就能作出回答。答案:墨累达令河流域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由于以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为主,灌溉特别容易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河流因过度抽水而径流减少,盐度增加,蓝绿藻繁殖,湿地又因失去补给水源而面积减小,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因灌溉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出现盐渍化的问题。2解析: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同我国的西北地区比较相似,开发过程也有类似之处,回答时可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的有关内容。但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即墨累达令河流域濒临海洋,水资源利用不当,会引起海水倒灌,这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是不存在的。答案:(1

52、)水库和灌溉区多分布在河流的上中游支流河段。(2)河流的灌溉开发强度很高。(3)水库和灌溉区位于上中游的分布格局,以及过度灌溉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上中游地区截取了大量河流径流,使下游水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在极度干旱时,海水倒灌现象,影响河流的利用。(4)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水,在流域开发时关键是对水的合理利用。在对河流水资源利用上,要进行全流域的合理调配使用,避免在上中游地区过多截水,使下游出现水量减少、海水倒灌等问题。教材P53思考解析:田纳西河流域的环境问题是综合因素造成的,但都与河流的泛滥有关,所以,治理了洪水泛滥,最主要的问题就解决了。

53、同时,进行梯级开发而修建的水库还有多种效益,所以,梯级开发既能解决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又能带来巨大的综合性的效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答案:梯级开发是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的核心。因为梯级开发是以修建水库大坝为基本工程的,在防洪、航运、发电、供水、灌溉、旅游、提高水质、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统一的配套开发和管理,为进行梯级开发而修建的水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能够有效提高流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梯级开发,田纳西河流域不仅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交通和旅游业也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教材P56活动1解析:无论对流域如何整治,都要用

54、到土地,而若土地利用不当,必然会对其他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提高土地的利用程度,旅游业会受到影响;水质会下降(使用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所致);发电量会减少(灌溉用水量增加所致);航运受到影响;防洪负担加重(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库容下降,以及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答案:根据图3.26,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也就是说要加强开垦荒地、发展畜牧业、增加旅游设施等,这些措施有可能会使:(1)旅游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分析会导致旅游业萎缩;(2)由于农牧业用地的增加,会增加农药、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量,从而导致水质下降;(3)由于农牧业加强,用水量也有所

55、增加,枯水期的发电用水就会有所减少;(4)由于与(3)同样的理由,枯水期水位下降,航运条件变差;(5)由于提高了土地利用程度,会加重水土流失现象,河流含沙量增加、淤塞河道、小气候恶化、洪涝灾害增多,加重防洪负担。2解析:可以任选一个方面,根据上一题的模式进行分析。在分析时,一定要抓住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答案:如果我们选择河水水质下降。由此可能引起其他因素产生以下变化:(1)河水水质变坏会影响到土地的利用,比如水果、蔬菜、粮食、花卉的种植和畜牧业等,凡是用河水灌溉或饮用的,都将受到影响;(2)河水水质下降,将会使旅游人数减少;(3)如果水质变差是由于“富营养化”的

56、话,会引起水生植物滋生,这些水生植物顺流而下就可能堵塞水轮机,影响发电,甚至使溢洪道排洪不畅而影响防洪效果;(4)短期内不会给航运带来麻烦,但旅游人数减少,也会影响航运的经济效益。如下图:教材P57P58问题研究资料1解析:尼罗河流域上游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由于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从而导致了尼罗河定期泛滥。答案:尼罗河为沿岸地区人民从事耕种提供的有利条件有:(1)定期泛滥的河水带来了肥沃的土壤;(2)为中下游两岸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资料21解析:掌握课本的知识,即能回答出来。答案: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带来了灌溉、防洪、发电、养殖、航运等效益。2解析:从废水、废气、废渣等工业“三废”来分析。答案

57、:利用水电产生的环境效益主要是减少了“三废”的排放。废渣的少排放可少占土地;废水的少排放,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减少了水污染;废气的少排放,减少了温室气体和酸雨的危害。资料31解析:从教材的所给材料中总结回答即可。答案:阿斯旺大坝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土地(土壤)的影响:肥力下降,加重盐渍化;(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主要是沙丁鱼数量减少;(3)对海岸地形的影响:海岸遭到侵蚀后退。2解析:结合大坝建成之后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来回答。答案:消极影响主要是由下游及河口处水沙减少所致,输水输沙之所以变化就是因为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深入思考1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为埃及的现代化事业作

58、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坝在带给埃及人民各种益处的同时,还存在不得不正视的弊端。近年来,埃及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把阿斯旺大坝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点。但总体来看,阿斯旺大坝的修建还是利大于弊。2阿斯旺大坝的利和弊对于其他大坝不具有普遍性。因为大坝所处的河流其水文特征不同,流域的气候条件、地形条件不同,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就不同。3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修建水库和大坝,既有利也有弊。前期规划和论证充足了、科学了,在工程完工后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会降低到最小。若论证不充分、不严密,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P61思考1解析: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农业

59、区都比东北地区的纬度低,所以,东北地区的热量条件是较差的,在农作物生长初期和末期,由于气温较低,容易使农作物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而造成减产。答案: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低温冷害,它是作物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影响因素。2解析:东北地区由于农作物主要在夏季生长,所以在夏半年是农忙季节,而在冬季由于气温较低农作物不能生长,此时是农闲季节,这时农民可以从事其他的服务业,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答案: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农事活动可分为农忙和农闲两大季节。在漫长的冬季(农闲季节),农村劳动力可从事副业或其他服务业活动,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活跃农村市场,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教材

60、P62活动以南疆棉花生产为例新疆南部(南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的地理条件。长绒棉也叫细绒棉,是海岛棉的一种,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外引进。这种棉花的纤维长而细,一般可纺60200支纱,最高可纺300支纱,而陆地棉最高可纺80支纱。长绒棉的价格比陆地棉高出1.52倍。长绒棉生长期长,需要的热量大。一般陆地棉从开花到吐絮需要4560天,而长绒棉在同样条件下,要多1015天。新中国成立以来,长绒棉在塔里木盆地引种获得成功。现在新疆长绒棉产量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广泛分布在新疆南部绿洲上。棉花是新疆主要的经济作物,1985年棉花产值为7.02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9.3%,到1997年,棉花产值为14

61、9.7亿元,占种植业的50%,棉花收入在棉区一般占农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新疆棉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和国营农场扭亏增盈的主要财源。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干旱灌溉棉区,与中国其他棉区相比,有很多有利条件:1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棉花品级及产量高。棉花是喜光作物,光照条件好对棉花开花结铃、纤维积淀以及吐絮十分有利,棉花蕾铃脱落少,烂铃少,纤维洁白有光泽,品级高且含水量低。2日差较大,棉花经济系数高。棉花生花期昼夜温差大,极有利于棉花干物质的形成及经济产量的形成,棉花容易获得高产。3病虫害少,降低了成本。4棉花经济效益高。这是因为在新疆投入产出率高、单位面积粮棉比值低以及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经济效益高。另外,新

62、疆棉花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各级政府在气象部门积极从事棉花生产与气象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专门成立了“自治区棉花气象服务中心”,使棉花生产有了气象服务方面的可靠保证。珠三角出口创汇农业,重点抓住侨乡有利位置,便利的交通,发达的经济、与港澳的联系等社会经济因素。海南岛热带经济作物,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气候与生物资源。云南省发展花卉种植业,气候条件(四季如春),灌溉水源充足,对外联系日益便利等。教材P63思考1解析:从图中读取信息即可。答案:山地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年平均气温较低,平原地区反之。2解析:东北地区自南向北纬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

63、导因素是热量。答案: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纬度)。3解析:东北地区自东向西海陆位置变化明显,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水分。答案: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海陆位置)。教材P64活动1解析:结合教材内容,即可总结归纳出来,在归纳时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都要归纳出来。答案: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且仅能一年一熟。林业: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畜牧业: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

64、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2解析:水稻的生长需要温度高、水源充足的条件,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具备温度较高(因为纬度低)和水源充足(有河流水灌溉且降水较多)的条件。培育耐寒的水稻品种可以扩大种植范围;采用新的种植技术(如采用薄膜覆盖)可以缩短生长时间,这些都可以将水稻的种植范围向北扩展,从而扩大种植范围。答案: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了耐低温的水稻品种,扩大了水稻的种植范围,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教材P66活动1解析:我国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商品率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均耕地多(从表4.2中可以看出),其次是实现了机械化

65、和专业化,劳动生产率高。答案: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出售的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2解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一是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优势(人均耕地多,基础好),二是我国其他地区特别是我国南方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耕地面积呈现下降的趋势,使得粮食产量下降。从这两个方面可知,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更加重要。答案:有道理。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

66、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地位,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3解析: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得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因此,增加粮食产量,不能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只有通过科技提高粮食的单产和质量,通过深加工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答案: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

67、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教材P68P69活动1解析:从材料中进行总结即可。答案:根据材料,可以归纳出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的有利地理条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地形、气候、市场。具体表现在:(1)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在低洼易涝地适宜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发展立体经营。(2)甘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由于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北部穿过,该地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热量充足,加之降水充沛,非常适宜甘蔗生长。(3)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纺织业历史悠久,经济

68、基础好。(4)该地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2解析:图中体现出来的相互联系的产业有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图中的副产品有蚕蛹缫丝废水、蚕沙、滤泥、塘泥、蔗叶等。将这些产业联系起来,实现了物质的循环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发展了多种经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答案: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手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联系起来。副产品中蚕沙、蔗叶、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塘泥等被充分利用起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形成了一个农、林、副、渔业全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

69、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农民收入,又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3解析: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分析:桑叶、蔗叶蚕鱼塘泥农田桑、甘蔗。该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使得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既没有污染物的排放,又没有有害物质的使用,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答案: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循环是:利用桑叶养蚕,利用蔗叶、蚕沙及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塘的塘泥是农田、果园的好肥料,构成基塘互养的养分循环体系。该系统的生产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该系统的生产过程中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及蚕沙、蔗叶等送至鱼塘,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而塘泥还田还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

70、减少化肥,增施有机肥),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对鱼塘水源来说,由于有机物大部分可被鱼吃掉,多余的有机物在清除塘泥作肥料时,被及时除掉,不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4解析: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区进行回答。答案:如黄淮海平原上比较典型的鱼塘台田模式中,鱼果粮、鱼果菜模式比较普遍。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材P72活动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答案:见下表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 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区位、侨乡国际经济环境2.解析:其他条件如区位条件这里20世纪80年代以前就有,但那时这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速度并不快,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里实行了改革开放之

71、后,这里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快了,所以,对外开放政策是这里工业化和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答案:由上表分析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后具备了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曾拥有的一项条件: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因素。3解析:从每个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的第1、2条属于地理区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第3条属于思想观念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第4条为世界发展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第5条为国内发展环境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答案: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另外

72、,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当开放政策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教材P75活动解析:对于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模式,其区域城市化的推动力要结合材料中所给的信息以及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答案: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

73、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教材P76思考解析:分析时抓住以下两点即可:回答问题的第一问,就是从图中读取有效的信息,珠江三角洲的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由大到小,比重逐渐降低;而长江三角洲则正好相反。回答第二问,主要是从教材中总结答案。答案:就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而言:19921993年间两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明显下降,之后到1999年间变化比较

74、平稳,1999年以后,长江三角洲地区除20032004年下降外其余时间明显上升,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先呈下降态势,2003年后上升。就外贸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而言:珠江三角洲地区在19921998年间,占有很高的份额并且比重稳定,1999年之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在19922004年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之后略有上升。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与两地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大小的优劣有关。教材P78P79活动1解析:从图中读取信息回答出来即可。答案:填表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较高,等级、规模、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城市有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多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

75、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次级中心,兼顾辐射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单核模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双核模式。2解析: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模式是大城市扩散,带动乡镇企业发展,从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所以,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就是技术、信息的辐射,其次就是上海大都市的品牌影响力。答案: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

76、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3解析:回答时一定要结合南京自身的特点。改革开放、产业分工和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是重点。答案: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先要解决自身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再次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4解析:长江三角洲处在我国发展的最前沿,所以,突出长江三角洲的窗口作用是最重要的。 答案:长江三

77、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在科技、文化、区位、经济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应根据各城市群的特点,发挥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冀的科技性和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教材P80问题研究1解析: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答案:该乡的发展道路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启示:(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人们可以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2)交通条件对市场经济下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3)加强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不断提高附加值。(4)走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路子。(5)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

78、色农业(或产业)。2解析:利用第1题中的经验,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建议即可。提出的建议,要有以下的特点:(1)要与当地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相适应;(2)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3)要结合影响经济发展(农业或工业)的自然或人为因素。答案:调查研究后,分析出自己家乡的优势条件和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参考与家乡条件相似的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创设出新颖、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构思。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材P84思考1解析:最主要的是技术方面的因素。答案: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这主要是

79、由于天然气储运难、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等原因造成的。2解析:主要就在于天然气作为能源在使用上的优点,如比较价格低、燃烧效率高、清洁等。答案:天然气的优点突出,如: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所以大规模开发后,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稳步上升。3解析:主要是因为天然气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很多。答案: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教材P84活动1解析:西部地区环境恶劣。答案: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80、带来了很大的难度。2解析: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弱,若不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是不能得到充分开发的。答案: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3解析: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薄弱,而天然气的开采、勘探需要很高的技术。答案: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薄弱,且缺乏做相应研究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4解析:西部地区由于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所以,能源消费较少,故能源缺乏广阔的市场。答案: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小,形不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教材P86思考1解析:可以结合图5.6,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回答。答案:我国政府通过税收,将东部地区的

81、资金以补贴、投资的形式投入到西部地区,以改善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将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调配给东部地区,从而解决东部地区发展中的能源瓶颈问题。这样一来,可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得到合理配置,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解析:若提高国内天然气的价格,势必会影响天然气的消费,从而影响天然气的开发,所以,不可以提高国内天然气的价格。答案:不应该。资源优势的转化需要东部地区的支持,如果将天然气的价格提高到和进口天然气的价格相等,就失去了这种价格优势,天然气的销售就要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地区资源的开发。而维持低价位,可以拉动消费,提高市场份额,这样会更有利于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长

82、期稳定的开发利用。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材P87思考1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加工地都在我国。(2)不同点:a厂的原料地和产品市场都在日本。b厂的原配件供应在国外(韩国),产品市场在中国国内。c厂的原料地在中国国内,产品市场在国外(欧美)。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a厂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b厂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厂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3三家工厂区位选择的优点:(1)a厂家选择我国离日本(市场和原料地)较近的青岛。其主要优势:接近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日本);青岛有优良

83、海港,交通方便;劳动力低廉、丰富、素质高;青岛是纺织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土地租金相对较低。(2)b厂家选择在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且具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其主要优势:首都的辐射带动作用巨大;消费市场广阔;交通和通信便捷,科技力量雄厚;北京具有独具特色的技术密集型机械工业基础;劳动力低廉、丰富、素质高。(3)c厂家选择在政策优惠且交通便捷的特区城市深圳。其主要优势:国家优惠政策;地处沿海,交通方便;劳动力低廉、丰富、素质高。教材P88思考1解析:因为工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而这些因素需要不断地积累。在工业化之初,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同时,还能通

84、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累资金和经验,提高技术水平,为发展其他更高级的产业创造条件。答案:工业化之初,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劳动力价格较低。2解析:在东亚,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日本的发展水平最高,韩国、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其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再次,我国中西部地区最落后,而这正是产业转移的方向,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规律是从经济发达地区转向经济落后地区。答案: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出按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逐次转移的规律。3解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价格会不断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力工资比较低的地区较为合适,故该地由于工资不断提高,发展这类产业就不合适了,这时就需要

85、向工资更低(经济更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答案: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4解析: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除了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如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丰富、国家的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等。答案: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庞大的打工族(包括农民工);其二,出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其三,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教材P89思考(上)1解析:出口加工区即我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个面积不大、交通方便的地区,在那里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

86、和便利的条件,以吸引国外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和原料或进口原料比较集中地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所以,出口加工区一般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或良好的工业基础。而影响企业生产内部交易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图5.9可以看出,进口资金、技术设备、原料和管理人员,需要便利的交通;当地提供的劳动力、基础设施、服务、优惠条件等都可以大大地降低建厂的投资(如交通、水电设施和商店、学校、住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答案:优越的区位条件便于交通联系,良好的工业基础便于工业联系,都可以降低内部交易成本。2解析: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优势是劳动力廉价、土地价格

87、低,除此之外,发展中国家还可以通过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来吸引国际产业转移。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可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提供一些降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等实现。答案: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如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高效的服务及优惠条件等)。教材P89思考(下)1解析:汽车生产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跨国公司将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不仅可以节省运费,而且还能避开关税壁垒,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答案:汽车的生产虽然已实现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运费偏高,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和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所以,跨国公司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2解析:我

88、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对于吸引汽车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有很大的帮助。答案: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有利于推动汽车销售,使我国的汽车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对跨国汽车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教材P90P91活动1解析:日本的重化工业特别发达,而重化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所以,石油价格上涨,肯定会使得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答案: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解析:日元升值了,那么,在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所销售的价格就会提高,这必然会影响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进而影

89、响日本产品的出口。而若将产品生产转移到国外,其销售的价格就会大大降低,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所以,这将对日本的产业向海外转移起到推动作用。答案: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3解析:日本的传统产品在国内的市场狭小,而进入国际市场又受到来自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所以,这将使得日本的企业发展空间更小。答案: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国际市场上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所以,日本企业发

90、展的空间很小。4解析:日本的劳动力价格高,这不利于传统工业在日本的发展,同时又由于人口的老龄化,使得日本的劳动力缺乏,这更不适合传统工业在日本的发展。所以,在劳动力这两个特点的共同影响下,需要劳动力多的传统工业在日本发展是不合适的,这也促使日本的这类产业纷纷向海外转移。答案:劳动力价格高反映为产品的价格高,而劳动力数量又满足不了企业进一步扩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日本从事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价格和数量的双重制约。5解析:由于日本的太平洋沿岸交通便利,所以,日本的工业密集于太平洋沿岸,导致这里的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这就促使日本的产业向地价相对便宜的国土南北方向转移,同时向

91、国外转移,以追求更高的利润。答案:促使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向国土的南、北部和海外扩展。6解析:日本推出的“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使得日本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这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所以,必然促使日本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或向国外转移。答案:“技术立国”的政策明显对国内传统工业生产不利,即企业生产要么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这需要大量的投资),要么转向海外。教材P92思考1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产品的开发期和增长期,需要的科技水平肯定要高,这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利润也高,故产品这个发展阶段肯定是经济较为发达、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拥有。而在产品成熟期和衰退期

92、,由于产品处于后期阶段,这时的价格逐渐下降,产品销售的利润也就逐渐下降,故在产品这个发展阶段肯定是经济较为落后、科技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拥有。从东亚的发展水平来看,不同级别的国家或地区重点发展的阶段应是:日本开发期,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增长期,我国大陆成熟期,朝鲜和蒙古衰退期。答案: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国家或地区,依次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从东亚来看,按此规律,依次是日本韩国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我国大陆朝鲜、蒙古。2解析:从图5.14中可以看出,在产品生产的三个环节中,加工环节的附加值最低,而设计和营销的附加值较高,所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

93、定是产品的加工环节,因为这样发达国家占据了设计和营销环节,将会获取更高的利润。答案: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量较大。3解析:发达国家之所以占据着产品的开发期和产品生产的设计和营销环节,主要还是因为发达国家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很高的科技水平,而发展中国家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要提高科技水平。所以,在引进产业时,一定要将研究和开发一起引进,以便能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提高研发技术,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而韩国之所以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就是为了避免总是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而总是处在产品生产不利的周期阶段和环节中。答案: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要注意将研究、开

94、发一起引进。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教材P93活动1解析:根据课本所学的知识,结合该图中的信息总结回答即可。答案:图5.16直观地显示了产业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2解析:(1)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积累资金,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而发展重化工业必须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金和较高的科技水平。所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就是为了创造这些条件。(2)可以根据各地的特点辩证地分析,要将优缺点都考虑进去。答案:(1)重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工人,另一方面

95、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有利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的优势,积累资金和造就产业工人。所以,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往往从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2)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经济实力强,有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经济基础,而东北地区则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工业基础。但是,重化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严格的环境评价,避免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本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不必强求答案一致。教材P94P95问题研究资料1解析:对于这类题,一般是采取列表比较的方法。根据所比较的项目,需要查阅地形图、河流水系图以及历史资料,再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比较。答案:调水路线东线中线西线可调水量大较大

96、较小源地水质差(水体污染重)良好(水源来自丹江口水库,该水库主要承纳山区来水)最好工程量小(利用现有河道输水)较大(干渠沿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巨大(地形复杂)现有条件好(有京杭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差资料21解析:据图可以看出,北方在冬季和春季降水较少,故冬春季节是北方最缺水的季节。从长江流量图中可以看出,在夏秋季(610月)水量较为丰富,故夏秋季是最适宜调水的季节。答案:北方冬春季缺水,尤其是春季春旱严重,缺水相当严重。长江夏秋季节(610月)水量丰沛,水位高,最适宜调水。2解析:北方最缺水的季节是春季,所以,春季应是向北方调水量最大的季节,而此时并不是长

97、江流量最大的季节,这时不适合从长江调大量的水。因此,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借助于水利工程措施,即修建水库的办法,对河流的水量进行季节调节,在丰水期将水先储存在水库中,在枯水期时再放水补充河流水,这样就可以在需要调水的时候进行调水了。答案:修建水库等水利设施,在丰水期蓄水,在枯水期放水,解决水资源因时间分配不均造成的矛盾,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3解析:若要保证工程向北方稳定地供水,要采取的措施就是进行综合管理了。首先是调往北方的水是干净无污染的水,这不仅要保证水源地的水质,而且还要保证在沿途不会受到污染,对有可能对调的水有污染的工厂进行关、停、治理。其次,要对调的水进行统

98、一的管理和分配,不能出现争水现象,将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当然,加强节约用水的宣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也是十分重要的。答案:严格管理,如建设执法机制,采用水务局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统一的取水许可证;也就是通过截污导流,以污水零排入输水干线为目标,对目前污染较为严重的湖泊、河段进行彻底治理,关闭一批污染较重的企业,并且在输水干线沿线开展绿化工作等。资料31解析:从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市水资源供需差异及预测的表中可以看出,水资源主要用在了生活和工业上面,生态用水较少。而水资源一般的使用方向是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四个方面。所以,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各方面要统筹兼顾,协调配合

99、,才能真正让调来的水发挥最大的作用。当然,由于调来的水成本较高,所以,应首先满足缺口最严重,取得经济效益最大的工业用水,然后再在生活用水上面加以节约利用,这样就可以调配出大量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答案:由于市场经济遵循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受水区重点保证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农业和生态用水受到排挤。2解析:北方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北方缺水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北方工业和农业用水不足,导致各地特别是大城市地区过量抽取地下水,从而出现地下水漏斗区,甚至出现地面沉降,对建筑物造成危害。由于地下水位的整体下降,导致地面植被受到影响,地面的洼、淀、河、湿地等

100、水量大为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若受水区使用调来的水,就可以大大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人工回灌,从而补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条件,避免因地下水超采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地下水位上升了,原来减少的洼、淀、河、湿地等就会大量恢复,生态环境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答案:提高北方供水能力后,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并可结合灌溉和季节性调节进行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条件,缓解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调水后通过合理调度,可向干涸的洼、淀、湿地补水,增强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恢复生机,促进水产和水生生物资源的发展,使

101、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3解析: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除了北方降水少造成水资源少等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水资源的污染、浪费和不注意节约用水都是造成北方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所以,在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时,国家提出“先节约后调水”的方针。若做不到节约用水,就是调再多的水,也不可能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若从南方调过来的水,本身就是被污染的水,那么,调过来也没有用,或者调过来的水是干净的水,但到达北方后又被污染了,也是不能用的。所以,国家提出“先治污后通水”的方针。若环境保护搞不好,水资源在使用工程中就会重新出现水体污染、使得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在调水工程中出现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国家提出“先环保后用水”的方针。答案:节水、治污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是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重要前提。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十分短缺,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用水浪费的现象,节水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节水不仅可以抑制需水量的增长,减轻供水压力,还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促进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有利于缓解资源供需矛盾,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改善,才能避免水体污染,促进水循环,使区域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