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商隐诗两首教案锦瑟教学目标:了解李商隐文学常识 通过了解四个典故,分析鉴赏颔联和颈联的意境了解用典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设计:一、导入: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些千古名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另一代表作锦瑟。二、抓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卷入牛李党争之中,政治上受到压制,始终郁郁不得志,于46岁时病死在荥阳。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也是对后代有影响的一个诗家,尤其是他的七律有独特的风格。李商隐的作品题材广泛,有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
2、苦心情的,有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的,有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与杜牧被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诗歌的特殊风格、独特境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思严谨,立意高超,深情婉转;二是语言方面,绮丽典雅,辞藻华丽;三是表现手法,善于用典,工于比兴,象征、暗示的修辞手法。有李义山诗集三、 抓题目“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首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1. 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诗人由“五十弦”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进而“思华年”,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2.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比兴手法。三、抓注释本诗
3、颔联和颈联用了哪些典故和传说?这些典故和传说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明确: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蓝田生烟1、庄周梦蝶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2、望帝啼鹃 相传上古时代蜀地有个帝王,人称望帝,名叫杜宇。他做皇帝之后励精图治,非常有德能。后来蜀地发大水,他的丞相巫山治水有功,他自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巫山,于是将皇位禅让给了巫山,独自离去。死后
4、他化作了一只小鸟,世人称之为“杜鹃”。这只鸟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以至于嘴上都啼出血来。地上有一种跟他同名的花叫做杜鹃花,据说就是它啼出的鲜血滴在地上变成的。 杜鹃的啼声发音近似“不如归去”,人们便也称它为“子规”。小结: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梦蝶”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杜鹃啼血”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而“晓、春”又似乎蕴含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光明与生机的一种期盼。3.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南海又有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鲛人,又名泉客,是中
5、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神秘生物。早在干宝的搜神记中就有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4.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群山秀丽,日光煦照,美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冉冉上腾(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为山增辉。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小结颈联:“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凄清哀婉的妙境。“蓝田日暖玉生烟”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只是
6、它只能远观,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的迷幻。 此联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四、“用典”手法有何作用?1.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2.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3.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五、主旨探究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
7、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你认为锦瑟的主旨是什么?(抓诗眼)明确:常见的几种对锦瑟的解读:1、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2、思念恋人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恋情诗) 3、作者的身世自伤。(自伤身世)六、课堂小结(学生自主总结)1.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2.艺术特点:用典手法(作用: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哀怨的基调、凄迷的意境、华美的语言马嵬教学目标:了解李杨爱情故事及历代评价赏析对比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唐玄
8、宗的讽刺批判态度一、导入: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1、整体把握: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历史上,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众多文学家对二人
9、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各位同学觉得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持什么态度的呢?是同情还是讽刺?明确:这首马嵬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在首联,作者先用“更九州”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徒闻”加以否定。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未卜”和“休”来否定这一事件。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唐玄宗是持讽刺和否定的态度的。第一句为全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2、具体赏析: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批判讽刺唐玄宗的,前人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用“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这
10、八个字。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谈一谈“用笔至细”,从反衬的方面说说讽至深吗?反衬方面先看颔联。今朝与昔日的对比。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他的皇宫中连鸡都不准养,因为鸡叫声会扰了皇帝的清梦,报晓都由宫人负责。而现在不同了,玄宗被逼离开了长安,住在军中,在没有宫人传唱的优美歌声了,只有军人们在寒夜敲着金柝。我们可以回想起木兰诗中的一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大家想一下,军中的情境是何等的悲凉啊!昔日是如此的歌舞升平,今朝又是如此悲惨凄凉。看到此处,不禁想替作者问一句:玄宗玄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颈联也是今朝和昔日的对比。当日玄宗与杨贵妃山盟海誓“愿世世为夫妇”
11、,为此还嘲笑牛郎织女一年才能重聚一次。可是当六军驻马的时候,又是什么情景呢?昨日的誓言马上化为泡影,杨玉环落得“婉转娥眉马前死”的下场。玄宗的誓言如此经不得考验。相比之下,远不及牛郎织女。秦观在鹊桥仙中说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作者眼中,不论是对天下(空闻虎旅传宵柝,害的天下大乱),还是对爱情(七夕时山盟海誓,当六军驻马时却违背当日的誓言),玄宗都是背叛者。尾联中也有非常明显的对比与反衬。卢家是平民百姓,玄宗时一国天子,两人地位相差悬殊。但是连平民百姓都可以得到的幸福对于天子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作者用平民的幸福来反衬玄宗的落魄,是对玄宗毫不留情的讽刺。3、谈谈你如何理解马嵬(其
12、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
13、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4、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如水流遇阻,回环幽
14、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上,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颔联中用“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心情和处境已跃然纸上。用“鸡人报晓筹”的安适生活同“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作对比,也暗示了主人公渴望重变昔日的安乐。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经破灭。颈联中“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
15、。而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三、拓展探究谈谈你对李商隐诗中用典的看法: 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则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