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迁入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S”型曲线波动物种组成竞争垂直水平初生次生初始植被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2012全国课标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
2、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又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由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低。答案 D 2.(2015课标卷,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3、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 常,种 群 的 年 龄 结 构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三 种 类 型,分 别是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2
4、)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高考考查侧重于种群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内在关系,种群数量的两类增长曲线分析与应用等,课标卷尤其重视种群年龄组成特征分析及其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1.理清种群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_特征。(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_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该特征还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4)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2.牢记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产生条件(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_条
5、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即理想条件、实验室条件,关键在于无“环境阻力”,其值_。(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资源和空间“_”,有“环境”阻力,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其增长速率为“钟型曲线”。食物和空间不变有限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1)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_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对于有益动物的保护,应尽可能改善其生活的环境条件,提高种群的_。(2)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同时应设法增大_,尽可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
6、K值(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饲养天敌等可降低老鼠K值)。K/2K值环境阻力(1)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蛙卵的密度(2016 江苏,20D)()(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2015四川卷,3C)()(3)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 江苏,5A)()(4)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2014江苏,5B)()(5)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4C)()(6)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013浙江,4D)()(7)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
7、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8)可 采 用 样 方 法 调 查 林 地 上 植 物 的 种 群 密 度(2013 福 建,3A)()答案(1)(2)(3)(4)(5)(6)(7)(8)提示(1)血细胞计数板可用于计数分散在悬液中的细胞,不适于计数蛙卵。(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无需设置空白对照,酵母菌每天的数量变化可形成前后对照。(5)若性成熟延迟,则出生率将降低。(6)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关系 A.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
8、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与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年龄组成,是性别比例。A正确,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错误,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正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
9、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答案 B 2.(2016河南省信阳高中高三测试)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A错误;第17
10、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B错误;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C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D错误。答案 C 种群各特征间的内在关系:【典例】(2016湖南长郡中学模拟)研究人员连续10年调查生态系统中某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绘制的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种群数量的变化(1)图中值的含义是_。(2)第7年时,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A、B、C、D四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 点,A之前种群数量变化为 ,AB段种群数量变化状况为 。(3)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导致该动物更易被捕食,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11、是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4)第十年时,该生态系统植被受到毁灭性破坏,则对该动物种群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绝。慧眼识图 答案(1)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2)衰退型 D 呈“J”型增长 逐渐增长(3)偏大(4)易地 界定种群“增长速率”、“增长率”与“值”(1)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NtN0)/N0(无单位)。“J”型曲线增长率为恒定值,“S”型曲线增长率为“逐渐下降”。(2)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J”型曲线增长速率一直上升,也呈“J”型,“S”型曲线增长速率呈“钟型”。图示如下:(3)对“”的理解“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2、NtN0t中,代表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不是增长率。当1时,种群数量增大;当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1时,种群数量减小。【对点小练】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许多海洋动物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下图为20世纪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某种鲸种群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多,更易生存 B.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的捕获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通过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D.各种鲸的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受外源性因素影响较大 解析 能量是逐级递减的,鲸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的能量少;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13、并不是捕获量;根据曲线分析,长须鲸种群数量不符合“J”型曲线;由图形得出各种群的数量波动为非周期性波动,变化较大,受外源性因素影响较大。答案 D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2015课标卷,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 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的丰富度要大于草本阶段的丰富度,故A错误;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因此无论
14、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看,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样化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群落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答案 D 2.(2014全国课标,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
15、关系,C、D项错误。答案 A 3.(2014全国课标,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
16、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 未发生改变 高考考查常侧重种间关系的判断、群落结构、演替类型判断及特点分析等。解题时,宜从概念定义着手或就相关物种间关系曲线走势判定种间关系属性,就“起始条件”判定群落演替类型特点,据“空间”配置确认群落结构,如有“横向位移”变化者为水平结构,否则若仅存在“垂直”方向配置者为垂直结构。1.群落4种常考的种间关系(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_关系,其曲线为先后增减
17、(呈因果关系先上升者先下降,后上升者后下降)(2)两种生物争夺其“共同”资源、空间_(可呈现同步此消彼长或“你死我活”)(3)两种生物“同生共死”_(曲线呈同步性升或同步性降)(4)一种生物依附另一种生物“部分营养”而生存_。捕食竞争共生寄生2.群落的两种结构及影响因素(1)垂直结构:关键点垂直方向上“_”。a.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b.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和_。(2)水平结构:关键点水平方向的位移变化,其影响因素包括: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_的影响等。分层光照栖息空间食物条件人与动物3.规避群落演替的4个误区(1)演替_(“是”或“
18、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_稳定性也高。(2)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_”而非“_”。(3)受条件制约,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不一定是“森林”(如条件恶劣的沙漠地区,不会演替至“森林”)(4)群落的演替一般使群落朝着物种_、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使群落的总生产量增加、有机物总量_。不是抵抗力优势取代取而代之多样化增加(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2014江苏,5C)()(2)洪泽
19、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014江苏,5D)()(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24B)()(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全国卷,4D)()(5)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答案(1)(2)(3)(4)(5)提示(1)即使演替已达到相对稳定阶段,群落内物种仍可能发生变化。(4)草坪群落仍具垂直分层现象。1.(2015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结构 解析 由坐标曲线图分析可知,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加,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变化不大,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明显下降,有利于禾草植物的生长,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之间的竞争将减弱,A错误;由坐标柱形图分析可知,距离石头越远蜥蜴的个体平均数越小,可推测出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便于隐蔽,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距离石头的远近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21、C正确;草地上的石头越多蜥蜴就越多,蝗虫数量越少,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更有益的部分,D正确。答案 A 2.(2016山西康杰中学等四校联考)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 133 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 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单位:株)分层 优势种群 调查年份 1982年 1992年 2002年 顶层 锥栗 4 4 2 中间层 厚壳桂 107 30 1 下层 云南银柴 170 204 230(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_。(2)该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 (环境因素)有关。(3)据表估算该样地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 。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
22、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4)该自然保护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答案(1)竞争(2)阳光(光/光照/光照强度)(3)1 020 株/hm2(没单位不得分)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进行五点取样/进行等距取样)(4)抵抗力 1.(2016江苏连云港模拟)如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群落的演替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 D.在
23、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解析 次生演替其演替速度仍会随时间而变化;群落演替只会发生物种的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群落演替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答案 D 2.(2016重庆模拟)如图为退耕还林后,不同年限的群落盖度(植物覆盖面积占地面总面积的比率)变化曲线。(1)总的来说,演替包括了两种不同类型,图中所示的为_ 演替,而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是 演替。(2)从如图分析,退耕后此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的总量将_(增加,减少)。(3)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演替一定年限后,此生态系统比原来耕地的结构更加 (复杂,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更_(强,弱)。(4)人类可以毁林开荒,也可以退耕还林,这表明人
24、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 。解析(1)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前者是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后者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退耕还林属于后者,而火山岩属于前者。(23)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生物量增加,结构将更加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将更高。(4)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1)次生 初生(2)增加(3)复杂 强(4)方向 着眼于“4”角度快速界定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考点三 种群密度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取样调查 1.(2016全国课标卷,5)如果采用样
25、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析 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
26、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答案 C 2.(2013全国课标,31)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固定的能量。(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解析(1)草原上所有生物获得的能量最终均来源于草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2)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
27、)随机取样是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答案(1)生产者(2)出生率 死亡率(3)随机取样(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高考考查侧重于教材三类调查实验,即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及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也多有考查,解题关键是熟记各类调查方法的适用对象、计数原则、方法、误差(偏大、偏小)分析与纠正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生态调查汇总 植物活动能力弱强大(1)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015江苏,9A)()(2)可 采 用样 方 法 调查 林 地 上植 物 的 种群 密 度(2013 福
28、 建,3A)()(3)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2012海南,21D)()(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抽样检测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让滴入的培养液自行渗入沉降至计数室底部()(5)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事先“静置”()(6)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只能用目测估计法()(7)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同,不同时间、不同深度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不同()答案(1)(2)(3)(4)(5)(6)(7)提示(1)调查蜘蛛的种群密度不适合用样方法。(5)不是“静置”,而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6)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
29、计法。1.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全部统计 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解析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
30、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若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全部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若没有打开电灯,则捕获的小动物数目将偏少。答案 D 2.某研究小组对常规单作棉田和豆间棉田(棉花与绿豆间作)内所有害虫、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密度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捕食性瓢虫的控害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类型田 摄入量kJ/(m2a)占捕食性天敌的总量/%对棉蚜控害功能系数/%对所有害虫控害功能系数/%常规单 作棉田 60.42 38.04 12.85 7.98 豆间棉田 25.45 28.91 5.07 2.39(注:控害功能系数捕食性天敌的摄入量/
31、害虫净生产力)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棉田内棉蚜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就常规单作棉田分析,棉花种群的空间特征为_;就豆间棉田分析,其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主要体现为_,两种作物间作的好处是_ _。(2)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捕食性瓢虫对_棉田的控害效果较好;两种棉田中_的害虫净生产力较高;捕食性瓢虫对棉蚜的控害功能系数高于对所有害虫的控害功能系数,原因可能是_ _。解析(1)棉蚜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且个体小,不容易做标记,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棉田中棉花植株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因此棉花种群的空间特征为均匀分布。棉花和绿豆间作,在垂直方向上棉花和绿豆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
32、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中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2)控害功能系数等于捕食性天敌的摄入量与害虫净生产力之比,因此,控害功能系数越大,表示害虫的天敌捕食的害虫越多,控害效果越好,很显然捕食性瓢虫对常规单作棉田的控害效果较好。根据控害功能系数表示的含义,对于常规单作棉田,有关系:7.9860.42/害虫净生产力,得出害虫净生产力7.57;对于豆间棉田,同理,可 得出害虫净生产力10.65,可见,豆间棉田害虫的净生产力较大。捕食性瓢虫能以棉蚜为食,如果捕食性瓢虫主要以棉蚜为食,而捕食其他害虫数量很少,则捕食性瓢虫捕食棉蚜的摄入量和总的摄入量基本上相同,但棉蚜的净生产力只是所
33、有害虫的一少部分,因此,捕食性瓢虫对棉蚜的控害功能系数高于对所有害虫的控害功能系数。答案(1)样方法 均匀分布 垂直结构 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提高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豆科植物根部有具有固氮作用的根瘤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2)常规单作 豆间棉田 棉蚜是瓢虫的主要食物 种群密度调查“误差”分析(1)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切记重捕后带标记者位于“分母”上分母增大,估计值偏小,否则估计值偏大。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a.标志物脱落;b.被捕一次后,难以再次捕获。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小:a.标志物影响动物活动,导致更易被捕获;b.调查期间有较多个体死亡或迁出。(2)样方法误差归纳 未做
34、到“随机”取样。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1.(2016山东烟台一模)某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左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右图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血细胞计数板(1 mm1 mm0.1 mm)的计数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A.在最适状态的情况下,关闭出入口流速控制阀,则装置中酵母菌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B.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C.对酵母菌样液稀释时,如果加入的无
35、菌水过多,会使酵母菌细胞膨胀破裂 D.计数室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稀释倍数为B,则1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4AB106个 答案 C 解析 在最适状态下,在不补充新鲜营养液的密闭装置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应呈“S”型增长;计数时宜将计数板置于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观察计数;酵母菌具 细 胞 壁 不 会 被“胀 破”;1 mL 培 养 液 中 酵 母 菌 数 为A1625B103 mm30.1 mm34AB106(个)。2.(2015广东卷,4)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
36、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解析 在酵母菌培养初期,虽然营养充足,但由于酵母菌数量极少,故增长缓慢,此时种内斗争并不激烈,A项错误;由图像可知,在070 h时间段内,为S型曲线,而数学模型NtN0t只适用于J型曲线,B项错误;酵母菌等微生物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所以一般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C项错误;由图像可知,该环境下的最大值为酵母菌的K值,K值为121 00010120 000,D选项正确。答案 D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误差归纳(1)未做到每天取样时间一致。(2)取样时未“振荡”,而是从静置培养液上层或下层取样
37、。(3)未能保障培养温度、pH等无关变量的一致性。1.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 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解析 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不能用于调查丰富度,A错误;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B错误;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D错误。答案 C 2.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38、)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 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答案 C 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1)未能给予最适“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减少。(2)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而导致计数误差。(3)对“不知名”的动物不予计数而导致误差(正确做法是:记为“待鉴定XX”,并记下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