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五竞争力模型的高职院校竞争状况分析与系统创新研究摘要文章基于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竞争状况,进而提出构建“以文化创新为前提、组织创新为推手、制度创新为保障、管理创新为手段、技术创新为关键”的系统创新模式,从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关键词高职院校竞争系统创新作者简介陈国雄(1980-),男,福建莆田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国际商务。(浙江温州 325035)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26-0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精神,2006 年
2、11 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高职院校不仅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同行竞争,还面临着本科院校、民办高校、成人高校、中职等现有或潜在的对手竞争。在激烈又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如何认识竞争状况,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这是高职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一、基于五竞争力模型的高职院校竞争状况分析20 世纪 80 年代初,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提出企业所处产业的竞争状况决定于现有竞争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以及潜在竞争者这五方面,对企业制定战略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波特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处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3、中,面对五种竞争力量,需要进行全面认识,从而才能主动去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1.现有竞争者。目前,根据不同的办学主体,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办学形式可以划分为:一是普通本科二级高校,二是普通的专科学校,三是职业技术学院,四是民办高校,五是成人高校。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近几年仍有扩张的愿望,在生源数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招生竞争将日趋激烈。高职院校招收高职学生和普通专科学校招收大专学生相比较,优势不是很明显。高职院校招收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二级学院招收本科学生相比,目前高职院校还处于弱势。2.潜在进入者。除了以上已经进入的现有竞争者外,高职院校教育还需要面对很多潜在进入者的竞争。我国近年来对进入高
4、等职业教育的门槛要求不高,政策相对较为宽松,不能忽视潜在进入者的数量。潜在进入者一方面主要是民办的高等职院校,另一方面是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原来拥有一定基础的,可能会发展成为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绝对数量增长,而就读学生的绝对数量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间的竞争将会更激烈。3.替代品威胁。教育方式有多种,而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种选择。消费者可以选择其他的教育方式,如短期职业教育培训和自学考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短期职业教育培训对高职院校教育具有替代作用。短期职业教育培训具有成本较低、时间较短、针对性较强等特点,在不少地方得到了很大发展。在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的部分
5、学生便倾向于选择这样的短期职业教育培训。此外,学生对民办高校的逐步认可,从近年来的民办高校自学考试辅导班的招生情况可以反映出来,并反映出自学考试对高职教育不可低估的替代作用。4.供应商力量。全日制的学生和短期企业的成人培训可以说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两类主要“供应商”。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对象是全日制学生,他们在我国目前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广大学生家长对于孩子是否来高职院校就读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众多直接接受高职院校教育的学生以及发挥间接影响作用的学生家长可以认为是“供应商力量”。5.购买者力量。近年来,由于高校急剧扩招、专业不对口、人才高消费、金融危机冲击、部分行业经济不景气、就
6、业预期高、竞争压力大等因素,从整个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市场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社会各类企事业用人单位可以认为是“购买者的力量”。二、以系统创新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对策面对激烈复杂的竞争环境,高职院校只有通过系统创新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贝塔朗菲则认为,“系统是处于相互作用中的要素的复合体”。因此,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需要进行系统创新,以文化创新为前提,组织创新为推手,制度创新为保障,管理创新为手段,技术创新为关键,并与外界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从而
7、产生“1+12”的非线性作用,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获得在激烈竞争中的优势。1.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高职院校系统创新的前提。先有思想观念上的创新,而文化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文化通常是指高职院校内部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念与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其基本的实质是高职院校内部价值观念。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关键是先要开展文化创新。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具体如图 1 所示。服务区域经济,融合区域文化。由于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区域文化。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最终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地方产业发展,专业的设置与调整,主要受区域内产业结构
8、转型升级及其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在文化创新中融入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内涵。在人才教育培养中主动融入优良区域文化和人文精神,这对于传承区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地方性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依托行业企业,融合校企文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亦是对校园文化的有益补充。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同时从文化育人的视角,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环境进行改善,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培养
9、职业素养,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社会上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两大社会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坚持工学结合,融合工学文化。工学结合包含了“工作中有学习”,即在有效指导下的工作,以工作为主,巩固基本技能和掌握综合技能;“学习中有工作”,即边学边做,以学习为主,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同时,把“学的文化知识”和“工的文化知识”融合起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为导向,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2.开展高职院校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高职院校系统创新的推手。没有组织创新,高职院校的系统创新就不能很好实现。组织创
10、新就是创立构建适应环境动态变化与生产力发展的新组织形式的活动。开展高职院校组织创新,具体如图 2 所示。对内构建系统的创新组织。要成立全院性的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可以由相关领导、校内外专家、行业专家、政府官员、学者、企业精英等组成,创新指导委员会下设创新办公室,指导创新办公室各项工作开展,以及创新单元的审批工作。创新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同时负责创新单元和创新团队的组建和管理工作,为创新单元和创新团队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创新单元,即创新研究所或创新研究中心,高职院校专家教授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申请成立创新单元,并组建创新团队或创新小组,开展创新相关工作
11、。对外构建创新联盟。创新联盟按时间可划分为短期创新联盟和长期创新联盟;创新联盟按合作方式可划分为合作创新联盟和合资创新联盟;创新联盟按合作内容可划分为技术创新联盟、项目创新联盟等。通过外部创新联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信息互通、风险共担等目标。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三校实施战略联盟,校际合作。杭、宁、温三地的经济模式极具互补性、借鉴性,三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模式上也可相互借鉴,优势资源共享,为浙江省经济转型、产业提升提供更多的实用型一线技术人才。3.开展高职院校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高职院校系统创新的保障。高职院校的制度创新,就是打破原有的制度安排,构建一种富
12、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本质上是高职院校适应外部环境与符合自身特点的辩证统一。建立与完善教学制度。首先,制定相关教学政策,不断提升高职教学内涵,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如制定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办法教师指导手册教师工作日记学生实习指南和工作日记等。其次,通过完善高职教师工作考核、奖惩条例,建立一系列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保障制度。如制定“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等。最后,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的教学监控制度,完善校督导、系部督导、学生信息员和督教、督管、督学制度,发挥教学监控作用。建立与完善校企制度。首先,制定相关校企合作运行制度,如建立校企合作运作办法
13、校企合作指导手册校企合作工作日记等。高职院校主动与区域产业、行业、协会和地方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建设专业、校企合作建设基地等。其次,制定相关校企合作保障制度,如建立校企合作奖励办法校企合作保障措施等,从而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最后,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的校企监控制度,制定如校企合作监控办法校企合作考核办法等,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建立与完善工学制度。首先,制定相关工学运行制度,如建立工学结合运作办法工学结合指导手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等。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以实际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逻辑线,以工学结合要求,改革课程
14、内容,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业活动导向式、工作过程项目式等新型课程体系。其次,制定相关工学保障制度,如建立工学结合奖励办法工学结合保障措施工学结合课程津贴办法等,从而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最后,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的工学结合监控制度,制定如工学结合监控办法工学结合考核办法等,不断提工学结合人才培训效果。建立与完善科研制度。首先,制定相关科研运行制度,如建立科研运作办法科研指导手册科研工作日记等,从而促进校企科研的共内开发。其次,制定相关科研保障制度,如建立科研奖励办法科研保障措施等,从而保障科研的顺利实施。最后,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的科研监控制度,制
15、定如科研监控办法科研考核办法等,不断提高以科研成果服务区域经济能力。4.开展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高职院校系统创新的手段。先进技术最终要成为现实并且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就需要有科学的、系统的管理理论、管理理念、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并且加以创造性地整合应用,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提升管理理念。改变推崇行政权力、以人管人的传统思维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本质,以人为本的管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依靠人才办学,依靠人才治校,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人的主
16、观能动性,使教师和学生从被管理和控制的对象转变成为管理的主人。提高管理素质。开展高职院校管理创新需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需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高水平管理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进修,定期或者不定期邀请校内外管理专家为管理干部举办专题讲座、交流会等,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转变管理方式。改革传统由上而下、行政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增强院长和教务处宏观战略规划和指导职能,同时下放一部分管理权力到系部,提高系部的管理权力,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允许系部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应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倡导师生参与管理,并拥有充分监督、咨询等
17、权利,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基础上,建立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方之间权力制衡关系,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构建管理体系。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重视过程管理和过程控制,将其引入并应用于高职院校管理中,是适应高职教育国际发展的需要,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需要,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质量的需要,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实力的需要。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高职院校各级管理者科学编制并遵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一套管理体系,它有利于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有效性,使经验管理上升为科学管理,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提高。5.开展高职院校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高职
18、院校系统创新的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是指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是一个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即指高职院校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增强技术创新意识。高职院校可以鼓励或要求教师同生产第一线保持密切联系,每位教师对接一位企业骨干人员,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让高职教师体会到自己对先进技术了解与掌握的欠缺,让他们体会到要拥有对先进技术的发言权,就需要积极主动开展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此外,教师通过科研活动,还能够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提高待遇等。创造技术创新条件。开展高职院校技术创新,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技术创新条件,提供必要的技术创新经费,采购必要的技术
19、创新资料、技术创新设备,确保技术创新信息的获取,出台一些技术创新奖励措施,激励教师参与技术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一些较大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科研项目,科研部门可以学院的名义,主动牵头组织争取合作项目回来供教师参与。培养技术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可以争取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或科研机构设在校内,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与企业密切联系,以技术服务为切入点取得企业支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随时将新掌握的专业技能充实到教学中;另一方面,在教师与企业专家指导下,由学生做一些小型的、应用型的技术创新,为企事业单位直接服务,或者让学生担负助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20、的能力。整合技术创新资源。高职院校应主动依靠技术力量、科研实力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与行业企业建立一种固定的合作,定期交流有关问题,协调好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应主动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服务工作,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应主动为区域经济、地方产业、社会发展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调整区域产业和产品结构,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开发技术创新项目。高职院校应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技术应用为主导,着眼于解决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服务咨询和成果推广工作;从实际出发,开展企业和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的软科学研究。利用校园网,创立网上科技社区,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校园网在校内找到科研合作伙伴及了解校外合作开发的项目。在进行某一项技术创新研究时,吸收与本项目密切相关的行业专家进入项目组参加研究,使研究更贴近实际,并有助于提高研究水平,产出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科研成果。注释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3.赵居礼,杨卫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波特模型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04(1):13.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0.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