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三步突破“气压带风带”的疑难点安徽 周兵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全球气候形成和分布的基础。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很多同学都觉得比较难以理解。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分解为三步来讲授比较好。第一步: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不自转。在这种情况下,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就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产生的就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就半球而言,只有一个环流圈,也称为“单圈环流”。赤道地区由于受热较多,常年高温,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地区常年寒冷,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一个高气压带
2、极地高气压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高空气流由赤道流向极地,近地面气流由极地流向赤道,形成了一个地跨赤道到北极的半球热力环流。第二步: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在这种情况下,大气的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情形就变得复杂,形成了“三圈环流”,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三圈环流可分解为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如下。 低纬环流:赤道低压带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高空,一般高度约为17km),空气集中形成高压,并开始向南北极地区上空运动。向北运动的空气在北纬30变成偏西风。源源不断的空气集中在北纬30附近的高空,既不能继续向北,又不能向南,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向下
3、堆积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气流分为向南和向北的两支气流,南支气流向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方向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最后又回到赤道,补充赤道低气压带,低纬环流完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与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有所不同,我们总结为动力的原因。中纬环流: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向北运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形成盛行西带),在北纬60附近与来自极地的气流极地东(北)风相遇。极地东风冷、干、重,一般沿地面向前运动;而西南风暖、湿、轻,与东风相遇后爬升到东风上部并有继续向高纬北行之势。由于两种性质
4、不同的空气相遇、交锋,两种空气的接触面就形成锋面,锋面倾斜偏向极地,故称为极锋。地面两支相对运动的气流最终只能上升,北纬60附近的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两种空气在高空混合后,一部分向南运动进而将中纬环流补充完整。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原因与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有所不同,我们总结为动力的原因。高纬环流:极地高气压带的近地面气流向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方向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形成极地东风带),北纬60附近高空气流除一部分向南运动外,一部分向北极高空继续运动,进而完成高纬环流。南半球三圈环流类似北半球三圈环流,注意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向左即可。这样全球就形成了七个气压带、五个风带。
5、第三步,考虑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海陆分布的差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海洋冬夏季增温和冷却的速度明显不同,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所以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所以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出现了如下变化。时间温度气压切断气压带实际情况7月陆高海低陆低海高副热带高压带仅在海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1月陆低海高陆高海低带极地低压带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在高低气压中心的影响下,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的盛行风,即季风。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亚洲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分析如下。类似的还有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经过这“三步”分析,结合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及地形和洋流,就可以构建起全球气候分布的一般模板。参考文献:秦克铸(1991)大气环流死不教学法。地理教学,第5期- 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