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矜持因素,被时下“想唱就唱,我最闪亮”所取代,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这表明()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D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答案B解析“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观念的更新”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因此材料说明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B符合题意,A材料未体现。C观点错误,D与题意不符,不选。2“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2、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答案B解析材料中年龄小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田劳作,也要学着大人的样子在园子的树阴边学种瓜,说明人的知识来自生活、人的习惯形成于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项符合题意。其他各项均为错误观点。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的积极因素,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的转型与升级。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发展的观点答案C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与“物质决定意识”都是
3、唯物论观点,“发展的观点”都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A、B、D均不符合题意。只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唯物史观道理,入选。4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改革是为了解放我国的生产力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的阶级斗争改革是为了彻底变革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A B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方式的理解。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改革和革命一样,起到了解放生产力、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是不正确的,阶级矛盾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不正确的,改革是为了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要彻底改
4、变它。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对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了更高的期待,这是立法的经济、社会和群众基础;社会保险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和探索,为社会保险立法提供了实践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哲理是()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人民群众的意愿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A BC D答案D解析材料中社会保险法出台的实践基础表明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入选;社会保险法出台的经济、社会和群众基础表明上层建筑要适
5、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入选。材料未体现,错误,不选。6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2011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强调,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阶段性变化,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A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答案C解析审题时抓住“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央标准”,前者属于社会存在,后者属于社会意识,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正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A错误。B、D在题中未体现,不选。7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
6、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同时,我国农村的民主建设也不断推进,确保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民主权利的实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产品增收缓慢的新问题,这一新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材料二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农民的革命首创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土地流转等都见证了农民的首创精神。(1)请用社会发展的
7、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2)你如何评价中国农民在我国农村改革中的首创精神? 答案(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性跨越,正是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结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我国农村民主建设不断推进,确保了农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的实现,正是上层建筑方面的改革促进了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遵循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农民摸索出的“大包干”和“土地流转”,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的首创精神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要继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第(1)问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第(2)问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根据设问逐层分析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