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56032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考点题号第六、七、八单元1、2、3、4、5、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7、8、9、1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11、12、13、14、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6、17、18、19、20综合21、22【自主预习】1、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1)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渐进性和长期性。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

2、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目的是什么?内容?实质是什么?有何意义?(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主要内容: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3)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20世纪

3、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有哪些失误?有何经验教训?(1)成功的探索: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面对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周恩来和邓小平着手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国民经济复苏回升的状况。 (2)失误:事件特征影响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必须以经

4、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扬民主,加强党建,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课堂探究】【探究一】材料一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

5、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1)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材料二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建立的是新

6、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由于这是一个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因此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管理体制。 六十年国事纪要(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改造后与新中国成立初相比在经济领域有哪些改变和这种变化的意义。(2)改变: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7、,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探究二】材料 苏联的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钱乘旦 (1)中国在新中国初期仿效了苏联模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修正这一模式,结合所学知识

8、,分别指出相应的史实(1)仿效史实:“一五”计划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修正史实:“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中外对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或工业转型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启示:任何经济模式都必须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应根据国情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断调整,防止僵化。【课时练习】1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年份工业总产值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77043

9、173875371958108358050356619591483867616497196016371090547457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答案:A2.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答案:D3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

10、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答案:A4.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答案:D5.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浮

11、夸现象十分盛行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6. 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答案:C7.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答案:D8.工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发展的重要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50年代 “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

12、项。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 “菜篮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以前发工资最大面值是十元,1987年开始有了50元和100元。材料二 西北油漆厂工人强玲工资表(月工资,单位:元)19741977197919801981198419852954661666872247 材料一、二均出自新华网北京2009年9月8日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问题: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工工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特点:工资项目单一;工资低;涨幅小;工资面值小。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匮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考点2 从计划经济到

13、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最新考纲课程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自主预习】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1)内容:重

14、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起点。2、什么叫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目的、实质、目标分别是? (1)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4)

1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由农村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影响分别是什么?(1)原因:历史原因: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现实原因:到1978年,中国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现代化的根本条件。(2)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购销体制

16、:改革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3)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是什么?其存在什么问题,解决办法是什么?(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内容: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

17、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5)存在的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6)解决办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其目的和特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1)背景: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期。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思想的束缚。(2)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过程: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 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18、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4)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国家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5)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6、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比较新时期的开放旧中国的“开放”开放的前提处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在

19、平等交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主动地开放。中国主权被侵犯;开放的性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列强的侵略下的被迫开放开放的目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地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适应列强殖民主义的需要,反映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政策开放的结果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丧失主权,阻碍民族工业发展【课堂探究】【探究一】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

20、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所有制的变革?为什么? 你认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准,采取稳妥的方针。材料二 阅读图片,完成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图1 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的全国第一份承包合同书图2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

21、“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图3 1983年重庆开始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图4 198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关于政治制度的报道(2)新时期的中国及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结合材料二对改革进程加以说明。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从试点到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3)中共十五计划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及加工基地。这与1978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矛盾?不矛盾。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今天十五计划提出大力发展

22、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的进一步调整,与今天的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探究二】(1)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没有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不会得到深化。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改革开放推向了新阶段。(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1)1949年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私有。结果: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2)1953年

23、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1958年197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结果: 超越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1978年以来核心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3)怎样正确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

24、关系?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探究三】材料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问题:根据

25、材料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是什么?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课时练习】1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答案:B2.有

26、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3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答案:C4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

27、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答案:D5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答案:D6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答案:D

28、7.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答案:B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利优势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 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 B、 C、 D、答案:D9.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

29、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答案:A10.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政治上觉醒。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 (2)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

30、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考点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新考纲课程标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发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前自测】1、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政

31、治: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倡导文明、进步和民主,主张学习外国近代生活方式;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经济: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重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幅度地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2)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习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2、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报刊:

32、19世纪中期前后,中国出现近代报刊。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2)电影: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定军山。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3)作用: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3、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方向。列举:(1)铁路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不久被拆除。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夺

33、在华铁路的修筑权。辛亥革命前夕,建成京张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2)公路的发展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随之,外国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建设发展迅速。(3)水运与航空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4)通讯的变迁:(1)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19世纪

34、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影响:经济和观念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和生活上:大大增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课堂探究】【探究一】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

35、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1)根据史料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主张易服、剪辫。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材料二1916年底,北京中国银行鉴于“女子心思细密”,“女子俸给可低于男子”,而且女子不像男子有“派别关系”,“不致见异思迁”,因此最先在银行中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用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

36、,均有女职员出现。(2)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其原因。现象:妇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原因:政治上,政府提倡妇女解放;经济上,近代经济的发展,为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思想上,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妇女的思想得以进一步解放。材料三1923年的北京高师民意测验中,家庭旧制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据江沛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3)指出材料二中“家庭旧制”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它“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的主要原因。内容:男女地位不平等;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等。原因:家庭旧制不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妇女

37、解放。(4)结合材料二、三,概括说明20世纪初期我国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化的特点及依据。特点:变化深刻。依据:已经触及社会伦理和家庭制度。【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

38、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化的这种抑制在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从1979年开始改变,从1979年到2000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到0.82个百分点。材料三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贫富悬殊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

39、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城市化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工农业生产水平低(或工业化程度不高,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1979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1979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又是什么?缓慢原因: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残破,生产力水平低;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文化

40、大革命”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家庭联产承包制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政府政策的推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推动经济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应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课时练习】1.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

41、纪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答案:C2.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上述材料反映出()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 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答案:C3.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

42、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答案:C4.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是()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天气预报1856年1873年1939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8年A.科技传入引发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高潮 B.充分吸收了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C.西方科技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渐进性变化 D.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近代化进程答案:C5.中

43、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著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A.电话 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D.广播电台答案:A6.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答案

44、:C7“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答案:C8“XX Style”“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

45、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答案:B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某研究者查找到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节录)“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1)根据材料分析,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如何?请结合所学知识

46、并运用上述材料进行论证。婚姻观:清末,婚姻自由的观念开始被民众接受,但传统婚姻观念仍根深蒂固。论证:婚姻观念自由:“我中意他”“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婚姻观念保守:两人同行被官府查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婚姻观的主要原因。自由婚姻观的原因:中国处于近代化转型时期;西学东渐,民众逐渐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近代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守旧婚姻观的原因:旧礼教、旧思想根深蒂固;小农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压迫人性等。(3)对该研究者利用上述材料研究历史,你有何看法?上述材料是第一手史料,有说服力;但由于是个案,需谨慎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