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宁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级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1本试卷分两部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序号规定的范围内,只交答题卡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属于文化生活现象的是A. 2017年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成交额达168269亿元B.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玩具总动员”园区于2018年开幕C. 2018年底快递收发将全面实名制,用“超级飞侠”寄件将成为历史D. 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在北京召开【答案】B【解析】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成交额达1
2、682.69亿元属于经济现象,A项不选;上海迪士尼乐园将开幕属于文化现象,B项正确;快递收发将全面实名制属于经济现象,C项不选;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属于政治现象,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2.近几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节假日选择出游,但每到旅游旺季,游客破坏景区设施等不文明行为便会集中出现。有网友评论这些游客的行为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里的“文化”是指A. 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B. 人的一种文化素养,与“文明”“礼貌”相近C.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D.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答案】B【解析】【详解】A不合题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3、及其产品,物质成果不是文化。B符合题意,游客的行为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里的文化指的是游客的文化素养,与“文明”、“礼貌”相近。C不合题意,这里的文化不是指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D不合题意,游客没有文化的表现指的是文化素养,不是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故选B。3.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对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这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A. B.
4、 C. D. 【答案】C【解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选项中自然而然的说法错误,排除;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说法错误,排除;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定位】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名师点睛】正确理解文化的特点(1)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
5、”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3)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产品,往往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4.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提供了行动指南。这表明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6、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表述错误,虽然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但是文化有相对独立性,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和实践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又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符合题意,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和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表述错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故选C。【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一)相互影响。1、经济是基
7、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2、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优秀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学技术、教育等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素养,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主义等)5.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
8、们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他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材料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正确,选B;与材料无关。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既可以选择题
9、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在备考时应注意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区别。(2)文化与综合国力一直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本考点在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时,一般不会单独考查,而是作为文化作用的一部分进行考查。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知识要点的全面性,防止以偏概全,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6.唐诗宋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它能够对我们的审美进行奇异的再造,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表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A. B. C. D.
10、 【答案】B【解析】【详解】唐诗宋词她能够对我们的审美进行奇异的再造,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选项说法符合题意;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正确选项为B。【点睛】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 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思维方
11、式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关系)7.下图漫画效仿说明A. 文化现象为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 文化素质在于模仿D.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阅读题文漫画可知,漫画反映的是看见别人干什么,不知不觉就跟着学,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故B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D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排除;C说法错误,提高文化素养需要自觉接受先进文化,而不是在于模仿,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8.近年来,某省根据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等部委的统一安排,开展了“扬正气,促和谐”全省廉政公益广告创作评选活动,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廉政公
12、益广告能促进廉政建设,下列成语诗文能反映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特点的是()耳濡目染、孟母三迁乡音无改鬓毛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A. B. C. D. 【答案】C【解析】“廉政公益广告能促进廉政建设”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故选项符合题意,应选;选项不符合题意,“乡音无改鬓毛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
13、式的文化因素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因素有: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无
14、论是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9.“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这一励志寄语,尽管寥寥数语,却胜过千言万语,让人震撼,激励了无数的人。这说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符合题
15、意,励志寄语让人震撼,激励了无数的人,体现了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符合题意,励志寄语寥寥数语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强制的,而是潜移默化。表述错误,文化不起决定性作用。不合题意,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文化的作用,不是文化素养的核心。故选A。【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4、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6、10.2017年7月30日,习近平主席首次在野战化条件下亲临沙场检阅部队,这是我军首次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举行的专项阅兵,也是我军革命性整体性改革重塑后的全新亮相,这既是一次实力展,更是一次精神展,还是一次新时代、新征程出发前的动员。它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活动是由人类创造和享用的A. B. C. D. 【答案】A【解析】这既是一次实力展,更是一次精神展,还是一次新时代、新征程出发前的动员,这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适合题意;它激励着我们在
1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适合题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点睛】标志词快速判断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常用“欣赏到”、“感受到”、“享受到”、“体验到”、“领略到”、“境界”等标志词。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常用到“增强了”、“鼓舞着”、“激励着”、“振奋了”等标志词。11.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此举是基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国
18、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优秀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符合题意,“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说明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不合题意,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符合题意,文化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不合题意,说法也不正确,优秀文化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故正确答案是B。【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2、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
19、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12.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论坛于2017年12月12日至14日在琼海博鳌举行。本次论坛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围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问题展开多方探讨。世界各国重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有重要意义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表达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A. B. C. D. 【答案】B【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
20、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适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错误;文化多样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13.亡灵节时,墨西哥人民载歌载舞、欢欣洒脱;清明节时,我们严肃庄重地踏青祭祖,告慰亡灵,条奠英魂。但无论是墨西哥的亡灵节还是中国的清明节,都表达着对死者的思念和对死亡的尊重。这表明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同、互不相容的A. B. C. D. 【答案】A【解析】无论是墨西哥的亡灵节或者是中国的清明节,都表达着对死者的思念和对死亡的尊重。这表明民
21、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同时说明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适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点睛】区分文化对人影响的两个特点“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强调影响的时间。能够体现“潜移默化”的词语或句子:无形中、熏陶、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能够体现“深远持久”的词语或句子:难以改变、保持、“
22、乡音无改鬓毛衰”等。14.“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之路,也是文化、友谊之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对不同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固守民族文化,强化自身优势尊重民族差异,包容多样文化倡导文明宽容,促进互学互鉴全面吸收借鉴,认同外来文化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对不同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尊重民族差异,包容多样文化,倡导文明宽容,促进互学互鉴,正确且符合题意;说法错误;应是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15.近年来,欧洲学院日益重视中国,开设了欧中关系课
23、程,还积极筹建欧中研究中心,致力于欧中关系研究。中国愿同欧方一道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到30万人次。上述材料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大众传媒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中欧学生交流有利于文化传播A. B. C. D. 【答案】B【解析】欧洲学院开设了欧中关系课程,还积极筹建欧中研究中心,致力于欧中关系研究。这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正确;学生不是大众传媒,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不选;中国愿同欧方一道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到30万人次,这体现了中欧学生交流有利于文化传播,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
24、B。【点睛】文化传播的手段与文化传播的途径不同。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及大到政治经济活动小到家庭聚会等,而文化传播的手段在现代主要是大众传媒。在做题中这二者绝对不能混淆。16.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高度浓缩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该片在央视播出后,在国内外引起收看热潮和强烈共鸣。这显示出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使文化传播的途径发生根本变革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播出后,在国内外引起收看热潮
25、和强烈共鸣。这显示出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正确且符合题意;教育是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说法错误;大众传媒并未使文化传播的途径发生根本变革,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点睛】大众传媒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7.2017年2月,加拿大2017“欢乐春节”压轴大戏渥太华冰上龙舟节在世界著名的自然、文化遗产所在地里多运河成功举行,此次冰上龙舟节系北美首创,共有来自加、美多地的60支队伍参赛,全天吸引观众人数约十万人。该活动便于促
26、进中国龙文化与加拿大冰雪文化有机融合丰富了加拿大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中加文化交流互鉴说明中国的龙文化已经得列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有利于促进加拿大文化在中国传播,增强国际影响力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知识。冰上龙舟节将中国的龙文化和加拿大冰雪文化相结合,有利于推动中加文化交流互鉴,正确。表述片面。材料主要强调中国文化在加拿大的传播,增强了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选。故答案选A。18.在浙、赣、皖的农村地区,明清古建筑买卖之风日盛。有专家认为,古民居里存留着历史的印迹,应该在当地好好保存下去。保存古民居是因为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古民居体
27、现中华文明的演进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必须在原地加以保护追求经济利益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A. B. C. D. 【答案】C【解析】选项中“必须在原地加以保护”的表述错误。选项将追求经济利益与保护传统文化二者截然对立是错误的。题目中,古民居里存留着历史的印迹,应该在当地好好保存下去。保存古民居是因为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古民居体现中华文明的演进;故入选。选C。19.恩格斯说过,“每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主要说明()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具有
28、相对独立性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不合题意,材料中提到经济落后的国家,哲学依然可以演奏第一提琴,体现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不是经济决定文化。符合题意,经济上落后的情况下哲学也可以领先体现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符合题意,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有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思想运动的作用。故选B。20.在中国,陶瓷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这体现了中华文化A. 源远流长B. 博大精深C. 包容性D. 推陈出
29、新【答案】A【解析】题目中,在中国,陶瓷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故A选项入选。B、C选项没有体现。D选项与题意无关。点睛: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类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侧重点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联系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21
30、.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网课”的出现表明网络教育将取代传统教育方式将会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使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A. B. C. D. 【答案】C【解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课”的出现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将会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适合题意;网络教育并没有取代传统教育方式,错误;大众传
31、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点睛】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1)传播媒介,简称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2)大众传媒是指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传媒,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2.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有质量
32、的稿件,而且带来了思想上的净化和心灵上的震撼。这表明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资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思想的净化社会实践能从根本上推动文化创新A. B. C. D. 【答案】D【解析】深入基层,走近群众进行采访,改变了文风,深受喜爱,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能从根本上推动文化创新,适合题意;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点睛】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二是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推动作用。23.党的十九大报告
33、强调,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就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人实践、深人生活、深人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发展之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因为文艺发展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文化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优秀的文艺作品源于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不合题意,文艺发展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因。符合题意,之所以以人民为
34、中心,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符合题意,因为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文化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所以文艺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表述错误,文艺作品源于实践。故选B。24.中国电视剧近年来在海外热播,特别是古装剧和生活剧,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上述情况从文化上看主要是因为中国电视剧制作技术先进、资金充足、题材广泛,深受市场欢迎中国电视剧坚持真善美的创作导向,引起了各国观众的共鸣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对发展中国家构成巨大吸引电视艺术作为文化载体,更好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A. B. C. D. 【答案】C【解析】该题借助我国电视剧近年来在海外热播作为
35、切入点,并借助电视成为媒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面对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化,追求真善美是每个人始终不变的,所以我们的电视剧能够在海外热播正是因为契合了这个追求进而引起大家共鸣,符合题意;同时借助电视这个媒介,在得到大家认可过程中又展示了我们中华文化丰厚的底蕴,符合题意,答案选择C。的表达有过于绝对,也不符合从文化角度得出的正确的认识,所以不选。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弘扬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家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代代相沿,陶染后辈,深刻影响家族成员的个性。家风连着民风,影响社会风
36、尚。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传承良好家风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答案】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传承良好家风为人们民接受文化熏陶创设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良好的家风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正确的处世方法。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通过家庭教育的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传承良好的家风能丰富人的精神
37、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使人们牢牢树立道德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析】本题以家风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回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从传承良好家风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正确的处世方法;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通过家庭教育的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传承良好的家风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
38、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但近年来,许多年轻人为追求时尚,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反而比较冷淡。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洋节比较轻松浪漫、注重情调,如情人节送玫瑰、圣诞节对平安夜,都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和喜爱。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应如何看待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答案】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包括洋节日,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解析
39、】本题以我国许多年轻人为追求时尚,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反而比较冷淡的现象文化话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应如何看待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属于认识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多样性的知识,然后考生可以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作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点睛】文化的多样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选择题和主观题均会涉及,但以主观题为主。在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时,一般会给出限制性条件,要求考生根据条件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在答题时,一要注意紧扣题目的设问;二要认真研读材料,抓住关键词;三要运用规
40、范的政治术语并结合材料进行回答,同时要注意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41、。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2)结合材料,说明在新时代,我国应怎样进行文化创新?【答案】(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2)我国要进行文化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42、的新期待,这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善于学习、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文化上的“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解析】【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进行文化创新的原因和措施,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详解】(1)这道题考查文化创新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调动
43、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原因类试题需要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进行解答。从必要性来看,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从重要性来看,文化创新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期待,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利于文化创新的活动都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这道题考查的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求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44、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求文化创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要求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善于学习、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倾向。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共分为五节课,分别为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棋以明智、文以载道、丝绸新路,引导中小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自信的源泉,继续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1)结合材料,运用
45、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阐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由。(2)结合材料,从传统文化的特点角度,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促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同时应赋予其时代内涵,使其顺应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应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华优秀
46、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生存发展中的精神纽带作用,增强人们的价值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解析】本题以2017年开学第一课为话题,组织两个设问,检测学生对作用、传统文化的特点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难度较大。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阐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由。首先分析设问,知识限定为“文化与社会”,包括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47、文化与综合国力等。然后结合材料:通过五节课“引导中小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自信的源泉,继续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所以不必回答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注意落脚点是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材料时,需要把“文化”换成“优秀传统文化”,以回扣设问。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从“传统文化的特点”角度,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设问对知识限定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即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应怎样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指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根据传统文化的特点来具体展开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即可。【点睛】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