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嘉兴市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群很快聚拢(lng)来,最后那四名军警被挤得太厉害,便只好不只一次地用马屁股和鞭子把他们“赶开”,这是当时人们的说法。B. 核实过的人都在胸前做上了记号,然后在士兵的推搡(sng)下挤入列车。几个德国士兵正试图把孩子们从队伍中拉出来,卓斯纳猛然冲上去同德国士兵厮打起来。人们都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C. 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zhn)救出来,置于兄弟情义的磐(pn)石上的时候。D. 海伦独自望着窗外,她忽然看到车外的雪地上,一
2、个男孩冲着她裂着嘴,做了个杀头的动作。她心中一颤(chn),一种不祥之兆油然而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自省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平和课内外的积累,借助字义辨析字音和字形的正误。A项,“拢(lng)”应是“拢(lng)”,“不只”改为“不止”;C项,“拯(zhn)”应是“拯(zhng)”,“情义”改为“情谊”;D项,“裂着嘴”改为“咧着嘴”。故选B。【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
3、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特别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周朴园 (惊愕)梅花?鲁侍萍
4、【乙】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周朴园 哦,侍萍!【丙】(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特别B. 浅尝辄止C. 伺候D. 骇人听闻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B. 乙C. 丙【答案】2. A 3. C【解析】
5、【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要接和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进行辨析。A项,“特别”和“尤其”都强调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但“尤其”在强调中包含着比较,表示后者比前者更进一步。用于后一个比较项目上,语气比“特别”重。文句面强调马克思在数学领域的贡献,所以用“尤其”更好一些。B项,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文句强调马克思在任何领域的研究都是深入的,而不是简单尝试一下。C项,伺候,在人身边照料生活;服侍。文句中指的是鲁侍萍曾经是照顾周朴园的仆人。D项,骇人听闻,让人听了感到非常吃惊、害怕。现在通常用来形容社会上的坏事让人听了很震惊
6、。文句中指的是在美国黑人的生活状况很不好,让人听了很吃惊。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要要理解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然后在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分析。C项,考查的是问号的用法,第一处问号前面虽然有疑问词“怎么”,但是并不是疑问语气,此处改为逗号,整个句子带有疑问语气,所以只在句末用问号。故选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B.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7、C. 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D. 女工们紧紧抱在一起,是绝望,还是濒临死亡的挣扎?她们颤抖着,是恐惧,还是寒冷?她们能做的只有紧闭双眼,紧咬嘴唇,默默祈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看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然后在观察修饰成分。A项,“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是错误,可以理解为“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实施”和“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8、属于句式杂糅。B项,“就是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是错误的,“这种或那种”前缺少介词“以”,属于成分残缺。C项,“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是错误的,“是否”属于两面,而和它对应的是“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属于一面,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属于搭配不当。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
9、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龟玉毁于椟中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 吾恐季孙之忧 申之以孝悌之义C. 无乃尔是过与 今由与求也D. 何以伐为? 则修文德以来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
10、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项,“龟玉毁于椟中”翻译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于”为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翻译为: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于”为介词,在。B项,“吾恐季孙之忧”翻译为: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之”为结构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翻译为: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之”为代词,他们。C项,“无乃尔是过与”翻译为:恐怕该责备你吧?“与”为句末语气词,吧;“今由与求也”翻译为:如今由与求两人。“与”为连词,和。D项,“何以伐为?”翻译为:凭什么要攻打它呢?
11、“以”为介词,凭;“则修文德以来之”翻译为:便发扬文治教化使他们来归附。“以”为连词,用来。故选A。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有事于颛臾B. 养生丧死无憾C. 至于顿丘D. 子无良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汉语古今异义词词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题的特点,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A项,有事:古义,有军事行动,即用兵。今义:有事情。B项,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2、。C项,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表 趋向。今义,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为现代汉语所沿用。D项,良媒,古今相同,好媒人。故选D。7.对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分类划分正确的一组是( )非我也,岁也 无乃尔是过与 肇锡余以嘉名 是社稷之臣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分类划分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非我也,岁也”翻
13、译为:不是我的错,是收成的错。为判断句。“无乃尔是过与”翻译为:恐怕该责备你吧?正常语序为:无乃过是尔与?为宾语前置句。“肇锡余以嘉名” 翻译为:便把贞祥的美名赐予我。正常语序为:肇以嘉名锡余。为介词结构后置句。“是社稷之臣也”翻译为: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判断句。“恐年岁之不吾与”翻译为:恐怕岁月不等待我。正常语序为:恐年岁之不与吾。为宾语前置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翻译为: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正常语序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为介词结构后置句。故选B。8.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态度鲜明,语言简练。(不超过60个字)2017年2月江西日报 报道称,为防止公车私用,该省除
14、少部分需要保密的车辆外,都要统一公车标识。记者调查发现截至目前,全国已至少有广西、天津、福建、江西等地要求辖区所有公车统一标识。天津公务用车统一标识为“天津市公务用车”及“监督电话:83605111”字样,字体为黑体,根据车身颜色不同,标识颜色为白色、黑色或蓝色,分别喷涂于车身两侧车前门。广西的方案还要求,对不按规定粘贴公车专用标识、公车专用标识存在损毁痕迹的,由纪检监察机关对车辆所在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构成违纪的,依法依纪处理。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公车贴标识的看法。【答案】(示例一)公车统一贴标识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标识可以贴就可以撕,只有在根本上采取措施遏制腐败源头才是正举。(示例二)
15、公车统一标识是可行有效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部分人公车私用的行为,而且对公务人员外出办公也起到了受群众监督的作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得体,观点准确鲜明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表述理由要有清晰的条理,要言之成理。本题在解答的时候要明确观点,突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如认为方法可取,可以从这种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公车私用的行为,能够让公职人员很好地接受群众监督等角度分析;如认为方法不可取,可以从标识撕掉了就没人可知,这就不能很好体现价值,反而成为累赘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华民族的处世之道认为,暴
16、力、强权绝非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各国在处理邦交关系上应遵循亲仁善邻的和平之道。在中华文化中,穷兵黩武一向被斥为“霸道”。先秦诸子对于治国之道虽各持己见,但对于“霸道”则同声谴责,其中儒、墨两家的“非战”思想就是反对“霸道”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义德教为价值取向,倡导“怀远以德,不闻以兵”的和平外交原则。在边疆治理中,倡导修德安民,将开边垦殖、互市交流、融合发展作为治边要务,致力于营造祥和安宁的周边环境。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强邻代兴,周边扰攘从未曾停息。面对来自周边的安全威胁,就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为后盾震慑强敌、维护和平。我国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战”“重战”交互为用的策略,形
17、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慎战观,即以高度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战争。慎战观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原则,摈斥“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好战之举;慎战观倡导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深刻阐释了慎战与重战、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将慎战观落实到国家治理之中,就是要知战、备战。知战是指深入研究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战争的内在规律、战与和的利害得失;备战则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对战争常备不懈,以形成对己有利的战略态势。中国古代兵家谈论战事,大都以禁暴止战为旨归,强调师以义动,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谋取胜”。例如,六韬倡导“文伐”,孙子主张“谋攻”。这种贵谋尚计的思想成为后世筹划战守的圭臬。总
18、体来看,中国古代谋略运用的精髓可以归纳为:道胜为上、政胜为本、柔胜为用。所谓“道胜为上”,是指道义的优胜是谋略运作的最高目标。“道胜”要求体现军事行动的道义合法性,取得以德服人、海内归心的效果。所谓“政胜为本”,是指政治目标、政治谋略是战略谋划的主体与核心,政略的实质是有效整合、充分利用诸如时势、人心、民情、道义、邦交等政治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战略效能。所谓“柔胜为用”,是指以间接、迂回、柔性的方式赢得胜利。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通过运用国家软实力达到战略目标,实现不战而胜的战略效果。先秦诸子谈论国防之道时,大多将国力放在重要位置。如管子的“为兵之数,存乎聚财”,商君书的“农战”论等,都强调国家实
19、力的重要性。实力是制胜之基,依托实力形成战略优势,进而转化为胜势,是战略谋划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谋略就是善用力、巧用力,实现未战先胜的“形胜”。实现“形胜”,首先要“聚力”,然后要“造势”与“任势”。“聚力”就是厚植国力,聚合一切有利因素,形成对敌斗争的压倒性优势。所谓“造势”,即依托自身强大的实力,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局势,以威慑、压制并最终战胜对手。所谓“任势”,是指将客观的物质力量与主观的谋略运作有机结合,将固定的、静态的力量转化为动态的威势,进而赢得胜利。历史证明,正义的力量并不能自动战胜邪恶,惟有通过“任势”,依托强大的实力、发挥正义的力量,才能禁暴止乱、实现和平。(原文有删改)9
20、. 下列对“慎战观”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慎战观包括“慎战”与“重战”这两种矛盾对立的策略,“慎战”与“重战”交互为用的战略思想是我国古代先哲智慧的结晶。B. 慎战观是一种以高度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战争的国防理念,选择“慎”,也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C. 知战、备战是“重战”思想的体现,是从国家治理角度落实慎战观;只要知战、备战,就能凭借强大的国防力量震慑强敌、维护和平。D.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是一种积极的国防理念,其中“备”指的是“武备”,包括军队建设、武器装备等要素。10.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对于治国之道的理解虽有同有异,但均反对“霸道”
21、,都主张以德服人的和平外交政策。B. 第三段以六韬孙子为例,表明中国古代兵家谈论战事强调师以义动,追求禁暴止战。C. 左传中烛之武见秦伯并说服其退兵的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谋略运用中“道胜为上”的思想。D. “聚力”不仅要聚有形的物质实力,也要聚一切有利因素所带来的无形之力,只有在“聚力”的基础上“造势”“任势”,才能克敌制胜。11. 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特点。【答案】9. B 10. D 11. (1)反对霸道,以德立国;(2)反对好战,慎重重战;(3)贵谋尚计,不战而胜;(4)实力为本,造势任势。【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
22、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慎战观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完全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慎战观包括慎战与重战这两种矛盾对立的策略”是错误的。由原文“我国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战重战交互为用的策略”可知,“慎战”与“重战”两种策略并不矛盾。C项,“只要知战、备战,就能凭借强大的国防力量震慑强敌、维护和平”是错误的。“只要就”原文没有这种关系。D项,“其中“备”指的是武备,包括军队建设、武器装备等要素”是错误的。由原文“备战则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对战争常备不懈,以形成对己有利的战略态势”可知,“备”不仅指
23、“武备”,也包括“内修文德”。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A项,“都主张以德服人的和平外交政策”是错误的。由原文“道胜要求体现军事行动的道义合法性,取得以德服人、海内归心的效果”可知,只有“道胜”主张“以德服人”。B项,“表明中国古代兵家谈论战事强调师以义动,追求禁暴止战”是错误的。由原文“例如,六韬倡导“文伐”,孙子主张“谋攻”。这种贵谋尚计的思想成为后世筹划战守的圭臬”可知,是为了论证中国古代兵家贵谋尚计。C项,“体现了中国古代
24、谋略运用中道胜为上的思想”是错误的。从第三段可知,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谋略运用中“政胜为本”的思想。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从“先秦诸子对于治国之道虽各持己见,但对于霸道则同声谴责,其中儒、墨两家的非战思想就是反对霸道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义德教为价值取向”可知,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特点为:反对霸道,以德立国。“我国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战重战交互为用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慎战观
25、,即以高度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战争”可知,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特点为:反对好战,慎重重战。“这种贵谋尚计的思想成为后世筹划战守的圭臬。总体来看,中国古代谋略运用的精髓可以归纳为:道胜为上、政胜为本、柔胜为用”可知,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特点为:贵谋尚计,不战而胜。“实现形胜,首先要聚力。然后要造势与任势”可知,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特点为:实力为本,造势任势。【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
26、(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
27、,(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
28、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阿 田 叔缪字光阿田叔是我幼时的邻居,小时候不礼貌,一直叫他阿田,现在却时常想起他。阿田叔是我现在对他回忆的称呼,其实在我小的时候,我很不礼貌,一直叫他阿田。我在小学的时候,家住东湖轮船码头附近的一个弄堂里,阿田叔和他的母亲就住在我家的斜对面。阿田叔终身未娶,和他的佝偻着背的八十岁的
29、母亲相伴,住在两层楼的木质结构的老房子里。我记得那时的阿田叔已有50岁左右的年纪了,他穿着缝着补丁的棉布衣服,脸色白白的,个子也不高。他没有工作,因为他原先下放在近郊农村当知青,但他是城里人出身,不会干农活,就干脆不去乡下了。在寂寞的日子里,他只有以烟酒相伴了,烟抽的是3分钱一包的“经济”牌香烟,酒喝的也是几分钱一小瓶的当地土烧白酒。周围邻居都看不起他,也不和他搭理,他的年老母亲好像也不和他说话,他们母子俩常常默默地坐在旧方桌的两边,一坐就是大半天。我不知道阿田叔为何没有老婆孩子,当我长大了,我才知道,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城里人因为当知青,或者家庭成分等原因,延误结婚甚至终身没结婚的人不是
30、一个两个。我从小就是个不懂事爱玩的孩子,所以常常在弄堂里众多邻居家里串门,也不管受不受欢迎,阿田叔的家里,我就经常去。记忆中的阿田叔家里,光线总是暗暗的,阿田叔坐着桌子旁喝茶抽烟,他的母亲坐在另一边,俩人就这样静静地坐着。碰到吃饭时分去他家,阿田叔就通常就一个菜,吃着下放的生产队给他的米做成的白米饭,有时他也从附近的“东方红”饭店买一个小菜在喝白酒。他母亲的三顿饭则由在轮船公司里当干部的阿田叔的哥哥的两个孩子轮流送来,阿田叔是自立的。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我吃过了年夜饭又来到阿田叔的家里。阿田叔对我笑笑,算是打过招呼了。阿田叔虽然穷,虽然没人理,但他白净的脸上有时总露出那种善良的笑。“阿田,吃什么
31、菜啊?”我也像当时那个年代的人们一样,没礼貌地称呼他。“你自己看啊。”阿田叔回答道,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表情。白菜烧咸肉、白菜烧油豆腐,阿田叔过年的两个菜,也许是他一年中最好的菜了!他还是喝着土烧白酒,他的母亲早早地上楼睡觉去了。那时没有“春晚”,收音机也是富裕人家的奢侈品,阿田叔就一个人吸着“经济”牌香烟,喝着劣质白酒,要不是我的串门,他就是一个人过的大年除夕!其实阿田叔还有两个兄弟,分别在附近的轮船公司和嘉兴的单位里当着不大不小的干部,他们的孩子都长得漂亮而健康,就是阿田叔只是一个人。当时我还小,也不懂得问这是为什么。1978年,我们家要搬到新的楼房里去了。记得一次我放学回家,看到阿田
32、叔坐在了我家里,恭恭敬敬地在和我爸爸聊着什么,其实不算聊,他只是惶诚惶恐地坐在爸爸的对面,脸上露着善良的微笑,他也许是来和我们道别吧,也许是来祝贺爸爸又获得了新的前途吧!阿田叔其实什么都懂,他懂人情世故,他懂人生的道理,只是对于那个年代,对于他自己的人生,他有点无奈罢了吧。当我离开那个弄堂后,我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知道阿田叔和他的母亲后来怎样了。我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成长,后来当了兵上了军校当了公务员,虽然人生路上也曾遭遇坎坷,但当我静下来,我便想起阿田叔,想起自己当时对他的不礼貌。其实阿田叔是善良的,他是理解我这个小孩的,所以他经常对我露出善良的微笑。也许阿田叔当时许了愿,要让我懂事后还想
33、着他此时,我耳机里想着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的旋律,“虽然我不曾有温暖的家,但我依然一天天长大”阿田叔,你那遥远而亲切的形象会永远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12. 文章第4段对“阿田叔为何没有老婆孩子”原因的推测有什么作用。13. 作者把自己在“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来阿田叔家串门进行了详细叙述描写,这样安排有何用意?14.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15.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作者提及潘美辰歌的原因以及文章主题的理解。【答案】12. 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深化主题,表明造成阿田叔悲苦命运的,有个体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写阿田叔的孤寂生活作铺垫。 13. .突出
34、阿田叔物质生活的贫苦、精神生活的孤寂。以我的冒失和没礼貌,衬出阿田叔的善良、随和。体现文章对材料的取舍、加工,详略分明,重点突出。 14. 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绘,形象刻画出阿田叔的善良、谦卑。通过阿田叔主动来我家和我们道别,表现了人物性格中平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知书达礼、有情有义。这段描写,不仅使阿田叔的形象更丰满,也有助于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15. 原因:作者提及潘美辰的歌,意在表达对阿田叔悲苦一生命运的悲悯。没有家的温暖,一生凄苦。主题:文章借与旧日邻居阿田叔交往的往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贫苦而善良的城市贫民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怀念之情。个人在时代大潮面前往往是微弱的,一味怨天尤人诚然不
35、可取,有时随遇而安更需要内心的坚韧。阿田叔的一生,虽贫苦潦倒,但不失尊严,依旧值得人怀念、嗟叹。【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情节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所写的内容,还要结合上下文从结构上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联,还可以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第段对阿田叔为何没有老婆孩子进行的具体推测,实际上写出了其命运的悲苦,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阿田叔内心悲催,没有好的生活来源,最终落得个这样的结果,这既有时代原因,也有社会因素,极其鲜明地展现出阿田叔内心的一种无奈之举,这里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写出阿田叔的孤寂生活埋下伏笔,奠定文本核心基调。【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36、细节描写,把握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主要内容进行细致分析,还要分析这样剪裁的作用。把自己在“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来阿田叔家串门进行了详细叙述描写,是为了更好写出阿田叔叔内心的贫苦,极其鲜明展现出其孤寂悲凉的内心情怀,“我”对阿田叔叔是一种冒失的态度,是极度没有礼貌的,这样的表达,极其鲜明衬托出阿田叔叔的善良随和的人生态度。文本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且取材合理,通过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加工和艺术处理,使得文本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使得文本结构更为鲜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
37、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恭恭敬敬”“惶诚惶恐”“脸上露着善良的微笑”是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在和我爸爸聊着什么”“坐在爸爸的对面”“来和我们道别吧”是典型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人物性格不为人知的一个具体特点,突显出其知书达理、重情重义,“他也许是来和我们道别吧,也许是来祝贺爸爸又获得了新的前途吧”这些内容展现出阿田叔叔的形象特点,鲜明突出其具体的形象,使得文本主旨更为鲜明,利于读者的深刻理解。【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
38、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我耳机里想着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的旋律,虽然我不曾有温暖的家,但我依然一天天长大”这一内容提及到的是潘辰美的歌,表明阿田叔内心的悲凉之意,展现出其悲悯情怀,极其想象展现出没有家庭是悲苦的情怀,一生愁闷。文章通过与阿田叔的交往,展现出贫苦的阿田叔的悲苦形象,表达出内心对阿田叔的怀念之情。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之中,人是悲愁的,如若一味怨天尤人,只会悲苦,阿田叔的内心是悲苦的,是愁闷的,但其人格不失尊严,这才是生活之道。三、古诗文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
39、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
40、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选自欧阳修原弊)16.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畜:蓄养C. 农者,天下之本也 本:根本D 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 岁:年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41、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C. 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 自余为僇人,D. 古之为政者 树之以桑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B. 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了“仁政”之后百姓安居富裕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C. 欧阳修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D. 欧阳修指出父母官懂得致力于农业生产而不
42、懂得节约费用来爱护农民,这其实也是没有弄清楚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的表现。19.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古 之 为 政 者 上 下 相 移 用 以 济 下 之 用 力 者 甚 勤 上 之 用 物 者 有 节 民 无 遗 力 国 不 过 费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答案】16. A 17. B 18. A 19.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 20. (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讲给百姓听,头发
43、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顶着重物行走了。(2)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A项,“数罟不入洿池”翻译为:不用网眼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鱼。“数”解释为:密。B项,“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翻译为: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畜”解释为:蓄养。C项,“农者,天下之本也”翻译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本”解释为:根本。D项,“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
44、翻译为: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岁”解释为:年。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项,“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翻译为: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于”为介词,比。“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翻译为: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于”为介词,对于。 B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翻译为: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而”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知务农而
45、不知节用以爱农”翻译为: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而”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C项,“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翻译为: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为”解释为:动词,治理。“自余为僇人”翻译为:自从我成为罪人。“为”解释为:动词,成为。D项,“古之为政者”翻译为: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之”为结构助词,的。“树之以桑”翻译为:把桑树种上。“之”为衬音助词,不翻译。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
46、项,“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是错误的。由原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可知,这仅是“王道之始”。“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古 之 为
47、政 者”中“者”,为句末语气词,因此要在“者”后断开;“下 之 用 力 者 甚 勤”和“上之用物者有节”两句句式上是对称的,所以要在“下”和“上”前面分别断开,在“节”后断开;“民无遗力”和“国不过费”是从百姓和国家的角度来说的,所以在“国”前段开。整句话的翻译为: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2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
48、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庠序”,指古代的乡学;“申”,反复陈述;“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颁”,通“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头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顶着重物行走了。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为”,做;“然”,这样;“簿书”,处理文书;“听断”,办理政务。【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
49、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参考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
50、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选自寡人之于国也)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现在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整理户口文书、听案断案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
51、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穷尽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选自欧阳修原弊)阅读下面这首诗
52、,完成后面各题。晚泊七里滩许浑天晚日沈沈,归舟系柳阴。江村平见寺,山郭远闻砧。树密猿声响,波澄雁影深。荣华暂时事,谁识子陵心。注沈沈:通“沉沉”。子陵:严子陵,与刘秀是同学好友。刘秀后来登基做了皇帝,次征召子陵做官,严子陵婉言拒拒,后隐居于七里滩(今浙江桐庐县)。21. 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景?请简要分析。22. 这首诗体现了许浑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答案】21. 衬托手法,其中树密猿声响,以声衬静,写出了环境的清幽;波澄雁影深,正衬,以在江水深处能见到大雁的影子衬托江水的清澈。 22. 其一,表达怀慕隐逸思古之悠情。二三两联是诗人滩头所见之景,突出环境疏阔旷远,清明幽静
53、,暗示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在,恬淡宁静。尾联诗人把严子陵引为知己,以反诘的语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其二,表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愁,诗人借落日,归舟,猿鸣,雁影等意象写出做客他乡,怀念故土之思。【解析】试题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颈联”,可知考查表达技巧。“树密猿声响,波澄雁影深”, 树密猿声响,以声衬静,写出了环境的清幽;波澄雁影深,正衬,以在江水深处能见到大雁的影子衬托江水的清澈。【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
54、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
55、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此题抓住“猿声响”“波澄雁影深”进行分析,很容易得出衬托的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22题详解】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归”“荣华”“识”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
56、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归”“荣华”“识”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三)古诗文默写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1)吾恐季孙之忧,_ ,_。 (季氏将伐颛臾)(2)大弦嘈嘈如急雨,_。嘈嘈切切错杂弹,_。(白居易琵琶行(3)日月忽其不淹兮,_。_,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4)_,雄飞雌从绕林间。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5)_,百年多病独登台。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答案】 (1). (1)
57、不颛臾 (2). 而在萧墙之内也 (3). (2)小弦切切如私语 (4). 大珠小珠落玉盘 (5). (3)春与秋其代序 (6). 惟草木之零落兮 (7). (4)但见悲鸟号古木 (8). 又闻子规啼夜月 (9). (5)万里悲秋常作客 (10). 艰难苦恨繁霜鬓【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颛臾”“萧墙”“惟”“常”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
58、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四、作文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1)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王夫之(2
59、)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美富兰克林(3)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俄乌申斯基对于读书学习,中外名家的观点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上面的名言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和感悟?请结合你的读书经验与体会写一篇文章。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读书的真谛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每当我读一本新书,获一份知识的时候,我心中的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如培根所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教师,要想能够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就必须读书加以补足,况且
60、,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一个渊博的大脑是不行的。读书让我们能够很好的乘上时代的风帆,才能够让自己的职业生辉。博斯威尔有这样的一句话:“每天读上五小时书,人很快就会渊博起来。”我们的教师每天很多时间都用在教育教学中,或许不可能这样的投入,但是只要书籍在我的心中,我每天抽出一点点的时间,我就可以补足自己的不够,因为知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是道听途说。读书能陶冶情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我们心忧天下;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使我们懂得了奉献;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使我们更加坚定自信,努力追求自己的信念,相信终究会如杜甫所言“会当凌
61、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样。读书,使我们在奉献中快乐,在追求中坚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从名家名言中获取精神的营养,为我们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高品味的营养;我们可以从众多的书籍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诠释,心灵的感动。 一句谚语这样说:“生活中没有书,就好像天地间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就仿佛鸟儿没有翅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读书才能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
62、重。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必然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完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构建和谐社会,正是需要我们广大的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知书达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坚信自己的信念不会改变,让我们在读书中感受人生的哲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一则的,也有两则及以上(称多则材料)的。不管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都需要认真审题,多数材料都需要我们做一些辩证的分析,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
63、,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材料一中王夫之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辨大义,修己治人,同时对学习的知识要加以运用。王夫之既强调读书对修身的作用,也强调读书要善于灵活贯通,善于运用。材料二讲的是读书不在数量的多少,重要的是书的品质,具有一定内涵的书,材料二告诉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材料三讲的是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要善于灵活贯通,善于运用,所以材料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对于读书学习,中外名家的观点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可以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与体会写一篇文章。立意:(1)读书可以提高道德修养(2)读书要善于灵活贯通,善于运用(3)应该多读经典书(4)读书贵有疑素材
64、:(1)提高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读书。一个人文明程度和思想品格的高下,总是同他的知识和文化素养联系的,野蛮、粗俗、腐败总是愚昧无知、不学无术结缘。书读得多了,道理懂得透彻,就会洁身自好,依规而行。读那些并不直接论述道德修养的书,可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同样有助于我们知书达理、修身养性。总之,读书有助于我们更加透彻掌握事物规律,读书可以使我们更加睿智、明理,读书促使我们增长才智、提高能力。(2)读书贵有疑。明代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打破迷信,疑能增进兴趣。读书贵在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探索和追求。但提倡读书有疑,并不是要脱离客观实际,并不是违背科学原理的胡猜乱疑。否则,
65、当疑不疑,当不疑又乱疑,相反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这绝不是我们应有的治学态度。(3)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读书的目的,在于掌握新的知识,运用新知识,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人类;如果读书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不能把知识作为创造财富的工具,只用知识装饰门面,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这样的人,读书再多,也毫无用处,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个储藏知识的图书馆,待查阅资料时才能用到,绝不会能动地为人类,为社会做出贡献。(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一句话道出了书的重要。书可谓是众多名人的“宠儿”。历来,名人说出关于书的名言数不胜数。都说书重要,还有的更以读书为重。的确,书很重要
66、,但我以为读书似乎更重要。读一本好书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焦渴的心田!沉浸在读书的世界里,更像乘坐“书”舟,遨游知识的海洋!(5)“闲来无事常读书”可以使我们陶醉在书中世界,忘掉一切。读书可以使人净化心灵,使人更纯洁,更真诚。不读书使人每天生活在世间凡俗。变得狡诈,变得“自李唐来,世人更爱牡丹”!当然,书是需长读的。可读书不只是眼球在字面上一略而过,而是要读出其精髓。使其道出于吾之身!这才是读书的真正含义!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提出读书的意义:读书让我们能够很好的乘上时代的风帆,让自己的职业生辉;读书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文章引用诗句阐述了可以从众多的书籍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诠释,心灵的感动;文章又举例论证了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必然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结尾联系现实,说明读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意义。【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