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 CAS“刺激-反应”理论建立风景名胜区地震防灾体系王龙凤摘要:地震的突发性和破坏性给各生命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为了尽可能减少地震的破坏性,我们应该加强地震防灾体系的建设;随着我国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景区的安全备受游客的关注;本文从避难场所的建设,标识和解说系统,应急物资以及地震防灾管理等四个方面对景区地震防灾建设做了规划;考虑到景区环境的复杂性、游客对景区的不熟悉以及游客对景区避险资源的陌生,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中的“刺激-反应”规则,及时对景区内的灾情掌控并做出合理的救援计划,使景区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得以提高。关键词:避难场所;标
2、识和解说系统;应急物资储存;CAS“刺激-反应”理论Abstract:The sudden and destructive earthquake has brought immeasurable disasters toall living beings.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losses caused by earthquakes,we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
3、hina,tou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part of peoples daily life,scenic security has also attracted the attentionof tourists,this article plans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cenicspots from four aspects:the construction of refuge places,th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system,the emergen
4、cy supplies and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management;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mplexity of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tourists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alienation of tourists in scenic areas andsafe haven resources.By introducing the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eory(CAS)into the stimulus-respo
5、nse rules,the area of disasters iscontrolled in time and a reasonable rescue plan is made,to improve thescenic area to withstand earthquakes.Key words:evacuation site;ident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ystem;emergency materialstorage;CAS stimulus-response theory0引言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变动引起的地壳的震动,属于破坏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
6、一。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大陆地震带之间,地震时常发生,但当下我们还不能准确的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为了能尽量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我们只能做好震前预防,震中救援,震后重建。相对于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防灾规划起步较晚,研究成果多借鉴于日本、台湾、欧美等国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因城市集聚大量的人口和资源,目前我国学者侧重于城市的防灾规划研究,而城市以外的地区研究较少。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崛起,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人数急剧增长,旅游人群结构范围广泛。由于游客到陌生的景区活动,对所处的环境和避险资源不熟悉,所以发生地震,对游客来说更危险,死亡率更高。尤其是在出游黄金周,出游人数过多,我国景区
7、严重超出承载游客的数量,如果这时发生自然灾害,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只有加强风景区防灾体系的建设,给游人一个在灾情中相对安全的环境,才能更大程度保护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发生 8.0 特大级地震,地震后四川省完成了营救灾情最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数万名游客,在中国乃至世界旅游史上都是罕见的事迹;2017年 8 月 8 日,四川九寨沟发生 7.0 级地震共造成四川绵阳市平武县 11 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25 人遇难,共造成经济损失约 1.1446 亿,当地的旅游旺季不得不提前结束。汶川地震成功营救的事件中暴露出我国风景名胜区防灾体系规划的不足,旅游安全过多
8、依赖应急救援和应急管理;九寨沟地震对风景区的旅游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也反映出景区防灾体系的不健全,对游客心理造成了负担。自然灾害对游客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构建风景名胜区的地震防灾体系,最大程度保证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刻不容缓。1风景名胜区避难场所系统构建1.1 避难场所系统构建的目标1.1.1 游客安全的目标景区避难场所设置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保证游客在灾难发生后有个相对安全的场所,保护游客生命安全和基本的生活需要。景区可以直接利用景点内地质条件好的公共场所,如停车场、道路、公共服务区以及平坦开阔的绿地等空间,为游客提供基本的避难设施。与此同时,注意疏散道路的开阔和标识系统的详细,积极
9、引导游客走向安全的避难区。1.1.2 景区安全的目标安全景区才能为游客提供安全的旅游场地。社会在发展,城市在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压力成正比,旅游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减压剂,景区只有保障了游客的安全,旅游业才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风景名胜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景区的安全和抵抗灾害的能力也影响着城市的和谐发展。1.2 避难场所系统构建的原则1.2.1 安全性原则避难场所最本质的功能是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因大部分风景区是天然形成的或者早已建好的名胜古迹,地势的险峻无法改变,避难场所的选址要结合景区的现状和总体的布局及地质安全的原则,合理建造避难场所。1.2.
10、2 环境保护的原则避难场所要与景区环境相适应。避难场所一方面为游客提供一个短暂的能满足生活需要的场地,另一方面要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2.3 平灾结合的原则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占用景区相应的土地面积,灾难发生是个小概率事件,考虑到景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平灾结合是避难场所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也为避难场所在景区的顺利推广提供契机。1.2.4 因地制宜和均衡布局的原则景区的避难场所应根据景区的地形地势合理布局,需要进行地质条件的勘察和游客人流量的分析,并且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合理均衡建设避难场所,避免破坏景区环境和防止资源重复建造造成浪费。1.3 避难场所系统构建的规划景区内
11、避难场所的规划直接影响游客的安全和救援的速度,灾难发生时游客和救援人员与灾情蔓延抢时间,如果景区内避难场所规划合理得当,就能为救援人员节省大量时间。景区内的避难场所和疏散道路可形成网状结构(如图 1),线状的疏散道路连接起点状的避难点,汇集到面状的中心避难场所。景区内有较多为游客提供餐饮憩息的服务点和服务站,利用这些服务站点设为紧急情况下的避难点,有些景区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国立公园为登山者提供的避难小屋,点状的避难点遍布整个景区;疏散道路应明确救灾主干、疏散主干、疏散次干和疏散通道的划分,并将整个景区的避难点有序的连接;景区内的公园、直升机停机坪和停车场等面积较大地质条件较好的空旷开阔地可设为中
12、心避难场所。避难点因面积有限提供紧急避难需要,将紧急避难点的灾员尽快送至固定避难场所或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为灾员提供简单的生活需要,中心避难场所配备各种功能空间,如消防、医疗、通讯及供水电等。景区避难场所规划中景中村的位置不可小觑,即景区中的村落,景中村可作为中心避难场所,接纳景区内大部分游客,生活资源相对齐全;风景名胜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的避难场所理应与城市的避难场所建立联动机制、共享机制,提高景区抵御灾害的能力。2风景名胜区标识与解说系统景区内迎接的过往游客对景区的一切都陌生,标识和解说系统毫无疑问的被称为游客的第二导游,游客在景区内可以借助标识和解说系统游览景区。2.1 标
13、识与解说系统的功能引导功能:引导功能是标示系统的本质功能之一,核心景区内道路错综复杂,标识为游客指引避难场所的方向。确认功能:标识可以使游客确认自己所在的位置,使游客在陌生环境下增加安全感,明确下一步的疏散方向。说明功能:对所处的空间进行说明,游客对此空间的功能详细了解,有利于游客合理安全的使用避难设施。警示功能:对某些危险性的设备进行警示提醒,防止游客因乱误入危险地带或接触危险设施,造成不必要的意外伤亡,如高压电等高危险性的设施。2.2 标识与解说系统的优化对策与原则系统可识别:景区内的标识和解说按照统一的风格设计,尽量简约,使避难的游客好辨识,并且快速读取信息,避免因复杂而浪费避难者的宝贵
14、时间。防灾与标识:标识牌的安装方式最好采用装嵌式,防止因滑落或者倾倒,带给游人意外的灾害;此外还要考虑标识的表达方式,以免给受灾游人造成心理压力。生态安全:景区内地标识与解说系统应该采取无污染的材料制作,尺寸、色彩和材质并环境相协调,对景区内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更好的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应用新科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在为标识与解说系统带来了便捷,合理恰当的运用高科技,使其更好的为景区的避难场所服务。3景区内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物资是保证灾后受灾人员正常生活和救援的物资。应急物资的储备可以提高避难场所防灾减灾的能力,減小陌生的游客在景区遇灾情况下心理负担和保证正常生活,并积极等待外界救援。避难场所主
15、要的应急物资种类:帐篷衣物、食品类、药品类、设备用具类等。景区内避难场所储备的应急物资具有一定弹性,一般景区分旺季和淡季,游客的数量差别很大,应急物资需要及时调整,防止不足或过多占用空间。应急物资必须保证其质量,景区内储备的应急物资可以分批分时段更新,替换下来的物品可以送往服务站销售或者在防灾演习中使用一些物品。应急物资的储备是必须的,但是应急物资的更新要合理,避免因浪费提高景区的防灾费用。4基于 CAS“刺激-反应”理论地震防灾管理地震防灾管理以人为主体,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尤其是处于地震发生时,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更新,积极适应环境并做出相应的救助活动最
16、大程度的保证游客生命安全。CAS(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是适应性主体,简称主体,具有适应性和学习性的“活”主体。CAS 系统中的主体与早期科学系统中的元素、组成部分不同,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主体有其自身的目标,并可以通过不断学习,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的调整或者与周围其他主体相互协作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或者利益;而早期提到的元素是被动的,没有自身的取向,即使和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也是按照某种固定的程序做出反应,只能实现系统中的一部分特定功能。“刺激-反应”规则是主体首先在局部搜索现有的规则,评估规则的适合度,再选择较高适合度的规则,通过重新组合或结构变异,产生新的有效规则。景区内灾
17、难发生时,首先游客众多且对环境不熟悉,其次受灾景区环境的复杂性,让景区变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合理的管理和及时的调整计划并适应救灾现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策。“刺激-反应”执行系统(图 2)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探测器、一个反应器和一组IF/TAEN 规则集合。如图 2 所示,探测器从外部接受并处理信息,代表了主体从灾时环境中接受信息的能力;反应器是对接受的信息作出应答,同时更新内部状态,代表了主体作用于环境的能力;IF/THEN 规則集合就是“刺激-反应”模型,规定了主体在刺激下作出反应,但它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下的一一对应的刺激反应,如果主体做出的反应不能适应环境,主体能够根据行为的效果修改行为准则,直
18、到适应环境为止。4.1 平时管理4.1.1 景区避难资源的建设和维护避难场所及其内部的资源是灾时游客的“保护伞”,景区内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尊重生态文明的前提下,处理好景区内各个避难场所之间的联系和景区与城市规划;管理好景区内的疏散道路及主干道路的畅通;维护好避难场所的各个单元的功能空间,如储存空间、消防站点等,定期检查和更新避难场所内的救灾物资。4.1.2 适应主体的应急培训和管理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景区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景点内的个体服务人员)是适应性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景区内工作人员对景区资源的熟悉度决定着景区救灾的速度和效率。首先工作人员在入职前的培训考核中,要
19、把景区的规划以及避难资源作为重点考核对象,在紧急情况下要求每位在职工作人员能利用周围所有避难资源自救并带领游客避难;其次工作人员定期分批进行防灾演习,熟悉避难场所及资源并与周围的环境协调,在紧急情况下及时调整计划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灾情。4.2 灾时“刺激-反应”模式管理4.2.1 对景区避难人数估计,合理利用避难资源景区的游客人数受季节、天气、温度的影响很大,首先对灾时游客数量估算,各个服务点都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接收到周围环境的刺激,并搜集周围的信息,如避难资源,避难人数,疏散道路等,根据当时的信息做出有效的适应规则,带领景区受灾游客就近避难。景区内所有工作人员即为适应性主体,根据灾情
20、,时时调整避难计划以便适应周围环境,所有主体收集的信息整理后,再对整个景区的避难资源和避难人员做出合理规划。4.2.2 组织人员搜寻、引导散落的游客景区内环境复杂,游客走失不可避免,有组织、有计划的搜寻散落游客,引导游客至避难场所。景区避难场所的管理者时时公布受灾游客信息,与救援工作者保持信息对等,根据景区情况,及时调整搜寻方向和范围,保证每一名游客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安全的方式送至规定的避难场所。5结语风景名胜区的防灾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景区内的安全和景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注意景区内的单灾种防御向多灾种防御转变,防止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危及游客的生命安全;建设生态安全的风景名胜区可以促进景区的和谐发展,为游客创造安全的旅游景区,确保新世纪旅游业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1黄春萍.基于 CAS 理论的企业系统演化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2吴德龙.清源山风景区避难场所研究D.华侨大学,2014.3湛红梅.旅游景区安全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4王志涛,苏经宇,马东辉,郭小东,王威.以城市为对象的抗震防灾空间布局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31(04):99-104.5吴德龙,潘华,陈建炜.景中村避难场所规划浅析以清源山水流坑为例J.福建建筑,2014(01):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