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367.50KB ,
资源ID:952679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5267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腺细胞中高尔基体可与细胞膜直接相连,从而促进细胞膜成分的更新B. 酵母菌细胞中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增大了葡萄糖分解酶的附着面积C.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均与中心体密切相关D. 性腺细胞的内质网较肌肉细胞的内质网发达【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器分布形态结构功 能线粒体动植物细胞双层膜结构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植物叶肉细胞双层膜结构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

2、转换站”。内质网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核糖体动植物细胞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溶酶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液泡成熟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调节植物细胞内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

3、保持坚挺中心体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详解】A、胰腺细胞中内质网可与细胞膜直接相连,从而促进细胞膜成分的更新,A错误;B、酵母菌细胞中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增大内膜的面积,但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不进入线粒体,B错误; C、真核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均与中心体密切相关,而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是由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C错误;D、性腺细胞合成并分泌性激素,而性激素属于固醇类,在内质网上合成,因此性腺细胞的内质网较肌肉细胞的内质网发达,D正确。故选D。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中遗传

4、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B淋巴细胞中能发生图示甲、乙、丙三个过程B. 甲、乙、丙三过程中,甲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TC. 图丙中核糖体对模板信息的读写方向为左右D. 甲、乙、丙三过程均有氢键的破坏和形成【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其中甲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乙为转录过程,丙表示翻译过程。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详解】A、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

5、激后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所以能发生图示甲、乙、丙三个过程,A正确;B、甲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T、TA、CG、GC;乙为转录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CG、GC;丙表示翻译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UA、CG、GC,因此甲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T ,B正确;C、通过丙图来的核糖体上肽链的长短来看,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C错误;D、甲图为DNA复制过程存在氢键的破坏和形成;乙过程为转录形成RNA的过程,该过程存在DNA的解旋,存在碱基之间互补配对形成氢键的过程;丙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有肽键的形成,tRNA和mRN

6、A碱基互补配对,以及tRNA离开核糖体去转运新的氨基酸,涉及氢键的破坏和形成,D正确。故选C。3.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除了一个因素之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是对照实验B.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实验中,自变量为琼脂块表面积与体积比,因变量为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体积与琼脂块体积比C.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可通过预试验减小误差D. 采用建立模型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体血糖的调节机制【答案】C【解析】【分析】1.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实验中

7、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通过模拟实验可看出,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高。2. 实验误差是高中生做实验时经常面对的问题,为了减少偶然误差,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平均取样、多次取样并计算平均值等。在做探性状分离比模拟的实验时,增加试验次数能使统计的结果更准确,减少实验的误差。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 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8、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4.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除了一个因素之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是对照实验,A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关系实验中,自变量为琼脂块表面积与体积比,因变量为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体积与琼脂块体积比,B正确;C、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在预实验中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这样能大致确定促进生根和抑制生根的浓度范围

9、,但不能减小实验误差,C错误;D、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体血糖的调节机制,D正确。故选C。4.图甲中电表两端连在神经纤维同一点膜的内外两侧,电表两端均连在 膜外,图乙、图丙为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当兴奋从p 点传至R点的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B. 电表记录到过程时,Q处膜内Na+的浓度逐渐升高C. 图乙中电位变化对应于图甲中QR兴奋传导过程D. 在P点给予适当刺激后,电表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丙基本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识图分析可知,图甲中电表两端连在神经纤维同一点膜的内外两侧,未受刺激时,Q点膜内外存在电位差,即静息电位,P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传至Q点,膜电位发生逆转,此时电表发生偏转,测到Q点的动作电位,而兴奋过后Q点恢复静息状态。当兴奋传至R点时,R点兴奋形成动作电位,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而后恢复静息状态,由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兴奋不能由胞体传至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图乙中:过程表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该过程中Na+内流,其膜

11、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表示恢复静息电位,该过程中K+外流,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关闭。【详解】A、当兴奋从P点传至R点的过程中,即动作电位由p点传至R点,该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A错误;B、电表记录到过程时即Q点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该过程中Q处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因此膜内Na+的浓度逐渐升高,B正确;C、图乙中电位变化即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说明此时Q点逐渐恢复静息状态,C错误; D、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错误。故选B。5.蜜蜂中的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

12、接发育(其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与父本相同)。蜜蜂的体色褐色对黑色为显性,腹部有斑纹对无斑纹为显性。现有表现型不同的纯合雌雄蜂进行杂交,F1的雌雄个体均为褐色有斑纹。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亲代雌蜂表现型为褐色有斑纹,雄峰表现型为黑色无斑纹B. F1的雌蜂与亲代雌蜂基因型不同C. F1中雌雄个体杂交,F2中雌、雄个体基因型分别为四种D. F1中雌雄个体杂交,F2中褐色腹部有斑纹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答案】D【解析】【分析】已知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说明蜜蜂的性别是由染色体数目决定的,没有性染色体。且体色褐色(A)对黑色(a)为显性,腹部有斑纹(B)

13、对无斑纹(b)为显性,所以可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写出亲本的基因型,从而判断后代的表现型。蜜蜂的雄蜂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来,雌蜂是受精卵发育而来,所以F1的雄性个体为褐色有斑纹AB(),说明亲代的雌蜂产生的卵细胞为AB,由于亲代均为纯合子,故亲代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亲代的雄峰的表现型与雌蜂不同,则雄峰的基因型为Ab或ab或aB。【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亲代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故表现型为褐色有斑纹,雄峰若为ab,则表现型为黑色无斑纹,A正确;B、无论亲代雄峰的基因型是Ab或ab或aB,F1的雌蜂都是杂合子,与亲代雌蜂基因型不同,B正确;C、若雄蜂的基因型为ab,则F1中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

14、,雄蜂的基因型为AB,故F1中雌雄个体杂交,F2中雌、雄个体基因型分别为四种,C正确;D、无论雄蜂的基因型为Ab或ab或aB,F1中雌雄个体杂交,F2中褐色腹部有斑纹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4或5/8,D错误。故选D。6.下面对古诗词或成语中生物学意义的解释,错误的是(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讲的主要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B.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该生态系统中,蛙与稻是捕食关系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讲碳循环中分解者起着重要作用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包含的食物链中,黄雀处在第四营养级【答案】B【解析】【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5、。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羊吃草;竞争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杂草和种植的庄稼;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者体内以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蛔虫和人;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大豆和根瘤菌。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由于营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因此蛙与稻田的害虫是捕食关系,

16、B错误;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落叶,形成无机物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利用,体现的是分解者的作用,C正确;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食物链是树叶蝉螳螂黄雀,黄雀处在第四营养级,D正确。故选B。7.研究发现在玉米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的类囊体膜蛋白PSBS会感应类囊体腔内的高质子浓度而被激活。激活了的PSBS抑制电子在类囊体膜上的传递,最终将过量的光能转换成热能释放,从而防止强光对植物造成损伤(即光保护效应)。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AG分别表示不同物质。(1)图中B、E分别表示_、_。(2)研究发现抑制ATP合成酶的活性_(填“有利”或“不利”

17、)于PSBS发挥功能,原因是_。(3)据图可知A物质为O2,它来自水的分解,而不是来自物质G。请以玉米植株为材料,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实验思路:将长势良好且相同的多株玉米分为A、B两组。向A组提供_;向B组提供_,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_。预期结果:_。【答案】 (1). ADP (2). NADPH (3). 有利 (4). 抑制ATP合成酶的活性导致ATP的合成受阻,会引起类囊体腔内的高质子浓度而激活PSBS (5). H218O水和CO2 (6). 与A组等量的H2O水和C18O2 (7). 观察A、B两组释放氧气的放射性 (8). A组释放的氧气带有放射性,

18、B组释放的氧气没有放射性【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其中阶段表示光反应阶段,阶段表示暗反应阶段;图中的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 的类囊体腔中,A是氧气,B是ADP,C是ATP,D是NADP+,E是NADPH,F是碳水化合物,G是二氧化碳。【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B是ADP,E是NADPH。(2)根据题意和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叶绿体的类囊体膜蛋白PSBS会感应类囊体腔内的高质子浓度而被激活,激活了的PSBS抑制电子在类囊体膜上的传递。所以抑制ATP合成酶的活性导致ATP的合成受阻,会导致类囊体腔内的高质子浓度而激活PSBS,最终将过量的光能转换成热能释放,从而防止强光

19、对植物造成损伤,因此有利于PSBS发挥功能。(3)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实验来验证氧气来自于水的分解而不是二氧化碳。根据实验思路可以分别给植物供应18O标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观察释放的氧气中有无放射性。故实验思路补充为:将长势良好且相同的多株玉米分为A、B两组。向A组提供H218O水和CO2,向B组提供与A组等量的C18O2和H2O,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A、B组中释放的氧气中有无放射性。若A组释放的氧气(18O2)有放射性,而B组释放的氧气(O2)没有放射性,则氧气来自于水的分解。【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生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物质变

20、化和发生的场所,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的物质名称和生理活动发生的场所,结合题意掌握题目中PSBS的作用,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能够根据第(3)问的实验目的,结合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给出实验思路,体现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正确预测实验结果。8.促胰液素是由十二指肠粘膜S细胞和分散在小肠上段的S细胞释放的,由27个氨基酸组成的碱性多肽。其发现过程如下:(1)沃太默的实验实验假设: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控制。实验步骤与现象:实验分析:甲、乙组对比说明_,甲、丙组对比说明_。沃泰默认为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控制。后人认为沃泰默的解释是错误的,原因是_。(2)斯

21、塔林与贝利斯的实验斯塔林与贝利斯不同意沃泰默的说法,在沃泰默实验基础上做了许多探究,其中关键的实验如图。此实验的对照组为沃泰默实验的_组,实验说明了_。(3)促胰液素的发现是生理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从此产生了“激素调节”的概念。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_(答出两点)。【答案】 (1). 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2). 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 (3). 盐酸可以刺激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4). 乙 (5). 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6). 微量高效性、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解析】【分

22、析】1.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2.分析实验:与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与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详解】(1)分析实验可知,甲、乙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甲、丙组实验自

23、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的有无,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沃泰默认为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控制。后人认为沃泰默的解释是错误的,原因是后来研究发现盐酸可以刺激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斯塔林与贝利斯的实验与沃泰默的乙组实验构成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3)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微量高效性、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点睛】本题以促胰液素的发现为背景考查实验分析

24、和激素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通过教材掌握沃泰默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把握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理解斯塔林与贝利斯的实验假设以及实验设计,通过对照斯塔林与贝利斯与泰默的实验设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9.白洋淀位于雄安新区境内,有“华北之肾”的美誉。请回答相关问题:(1)白洋淀湿地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2)下表为能量流经白洋淀某小岛生态系统时的调查结果(单位:103KJ)食物链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同化量515XY呼吸消耗量1064838未被利用2903826分解者分解142微量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_(保留两位有效

25、数字)。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部分包括_和_两部分。(3)白洋淀湿地在涵养水源、缓洪滞沥、维护生物多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突出体现了其_价值。遭到轻微污染后,生态系统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三方面起到净化作用。【答案】 (1).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 23% (3). 植食性动物的遗传残骸 (4). 肉食性动物的粪便量 (5). 间接 (6). 微生物分解【解析】【分析】1.第二营养级摄入能量的去向: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26、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3.分析表格: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未被利用、被分解者分解、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因此X51510629014115,Y1154838227。【详解】(1)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表中X为115,Y为27,则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27115100%=23%。根据以上能量流动的途径分析可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部分包括植食性动物的遗传残骸和肉食性动物的粪便两部分中的能量。(3)白洋淀湿地在涵

27、养水源、缓洪滞沥、维护生物多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遭到轻微污染后,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三方面起到净化作用,使生态系统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和计算,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信息,结合能量流动的途径计算表格中的X、Y的数值,利用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根据能量流动的途径分析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途径,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10.女娄莱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其性别决定方

28、式为XY型。女娄莱的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圆粒与皱粒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科研人员利用高茎红花圆粒雌株与矮茎红花圆粒雄株杂交,其子一代表型如下表。子一代高茎:矮茎红花:白花圆粒:皱粒1/2雌性1:11:03:11/2雄性1:11:13:1(1)通过分析可以确定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能否确定女娄莱的粒型和花色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请说明原因:_。(2)已知株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高茎为显性性状。当株高为隐性纯合时雌性植株性反转,而雄性植株没有此现象。让F1中的高茎植株相互杂交,后代雌雄比为_。(3)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在相同域同时缺失为缺失纯合子;一条正常、而另一条染色体缺失为缺失杂合子

29、;缺失杂合子生活力下降,但是能存活;缺失纯合子往往个体死亡。红花雄株与白花雌株杂交,子代出现了一株白花雌株。为探究此白花雌株的出是由于缺失还是突变,将白花雌株与_杂交,如果杂交子代中红花:白花为_,则白花雌株为缺失杂合子;如果后代杂交子代中红花:白花为_,则白花雌株为突变体。【答案】 (1). 红花、圆粒 (2). 由于控制花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控制粒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女娄莱的粒型和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 3:5 (4). 红花雄株 (5). 2:1 (6). 1:1【解析】【分析】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在实验中,圆粒雌株与圆粒雄株交配,后代无论雌雄圆粒:皱粒=

30、3:1,发生性状分离,说明圆粒对皱粒是显性;且后代中无论雌雄个体都是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女娄菜的控制粒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而红花雌株与红花雄株杂交,后代中雄株既有红花又有白花,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且只有雄株出现白花,而雌株只有红花,说明女娄菜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用B、b表示。【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控制,题干女娄菜中的性状中确定属于显性性状的是红花、圆粒。又有控制粒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女娄莱的粒型和花色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

31、合定律。(2)根据题意控制,高茎为显性性状,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D、d,则亲代的基因型为:高茎雌株Dd、矮茎雄株dd,那么F1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Dd高茎、dd矮茎,其中由于dd矮茎的雌株发生性反转全为雄株,故F1的dd都为雄株,让F1中的高茎植株(Dd)相互杂交,则后代的基因型为1/4DD、1/2Dd、1/4dd,其中1/4DD、1/2Dd都表现为高茎,既有雌株也有雄株,雌雄比例1:1,而1/4dd全为雄株,故后代中雌雄比为3:5。(3)根据题意和以上分析可知,红花雄株XBY与白花雌株XbXb杂交,子代出现了一株白花雌株,若为基因突变引起的,则该株白花雌株基因型为XbXb,如果是缺少引起的,

32、则该株白花雌株基因型为XbO,将该白花雌株与红花雄株(XBY)杂交,若为基因突变则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为XBXb红花雌:XbY白花雄=1:1,若为缺少引起的则XBXb、XBO红花雌:XbY白花雄株:OY(缺少纯合致死)=2:1。【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伴性遗传和染色体变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把握遗传定律中常见的分离比以及与显隐性之间的关系,能够结合题意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分析相关个体的基因型,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根据题意能够正确判断伴性遗传的情况和基因型,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结合第(3)问的 题干条件,理解染色体缺少对个体存活的影响,根据亲代

33、的基因型判断子代的基因型和变异类型,结合变异类型的基因型与遗传定律,分析后代的表现型及存活的情况,这是解决第(3)问的关键。(二)选考题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苹果醋能保健养生、改善疲劳、美容养颜,是大众喜爱的饮品。如图是苹果醋的制作简图,请据图回答:(1)在榨汁过程中清洗和破碎的顺序是_,若得到的苹果汁非常浑浊,解决的方法是_。若苹果汁中含有醋酸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也不能将果汁中的葡萄糖发酵为醋酸,原因是_。(2)最初的苹果酒中含有少量尿素,脲酶可以分解尿素。根据电荷性质分离脲酶的方法是_,脲酶不宜直接投入酒中,原因是_。(3)用包埋法固定醋酸菌前,要将醋酸菌进行_处理。在工业

34、生产上,固定化醋酸菌的目的是_。将制好的凝胶珠放于培养液中,在_下进行苹果醋的生产。【答案】 (1). 先清洗后破碎 (2). 加入适量的果胶酶处理 (3). 酒精发酵的条件为无氧条件,而醋酸菌发酵的条件是有氧条件 (4). 电泳法 (5). 不能再次利用,产品难以纯化 (6). 活化 (7). 使醋酸菌细胞在发酵中反复利用 (8). 3035【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026CO2+12H2O+能量;(2)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

35、H+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徼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解】(1)榨汁过程中要先清洗后破碎,以减少杂菌的污染,若得到的苹果汁非常浑浊,可以加入适量的果胶酶处理,使果汁变得澄清。若果汁中含有醋酸菌,在图甲装置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理由是果酒发酵旺盛时是无氧条件,而醋酸发酵需要有氧条件。(2)根据电荷性质分离脲酶的方法是电泳法,脲酶不宜直接投入酒中,原因是不能再次利用,产品难以纯化。(3)用包埋法固定醋酸菌前,要将醋酸菌进行活化

36、处理。在工业生产上,固定化醋酸菌可以使醋酸菌细胞在发酵中反复使用,有利于连续发酵的进行。由于醋酸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在3035,因此将制好的凝胶珠放于培养液中,放在3035利用苹果醋的生产。【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过程以及发酵微生物的代谢特点,识记发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处理方法,把握果酒发酵和果醋发酵的区别,理解电泳法的原理和细胞包埋技术的操作过程,识记细胞包埋技术的优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2.型干扰素是效应T细胞分泌的一种淋巴因子,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癌症。科学家将型干扰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进行了重组,成功地在大肠杆

37、菌中得以表达。(1)若用PCR技术扩增型干扰素基因,其前提条件是有一段_,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PCR过程需要经过多次循环,每一个循环包括:加热变形冷却复性加热延伸,其中冷却复性的目的是_,加热延伸过程中发生最主要的过程是_。(2)已知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点GATC,型干扰素基因结构如图中所示。 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中,用限制酶_切割质粒,用限制酶_切割目的基因。将得到的大肠杆菌涂布在一个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得到如图a所示的结果(圆点表示菌落),该结果说明能够生长的大肠杆菌中已导入了_。将灭菌绒布按到培养基a上,使绒布表面沾上菌落,然后将绒布

38、按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b所示的结果(圆圈表示与图a培养基上对照无菌落的位置)。与图b圆圈相对应的图a中的菌落表现型是_,这些大肠杆菌中导入了_。【答案】 (1). 已知核苷酸序列的目的基因 (2). 便于引物与互补的DNA链的结合 (3). 在7075时,热稳定的DNA聚合酶把单个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到引物上,如此逐渐延伸形成互补链 (4). (5). (6). 普通质粒或重组质粒 (7). 抗氨苄青霉素但不抗四环素 (8). 重组质粒【解析】【分析】1.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人工合成(化学合成)。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利用PC

39、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由高温变性(9095)、低温复性(5560)、适温延伸(7075)三个步骤构成一个循环,在扩增过程中离不开Taq酶(热稳定性DNA聚合酶)的催化。2.将得到的大肠杆菌B涂布在一个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因质粒上有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且重组质粒上的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也没有被破坏,所以如果大肠杆菌B能够生长,说明已导入了含抗氨苄青霉素基因的普通质粒或重组质粒,反之则没有导入。3.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工程菌的过程,图中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该过程需要限制酶和DN

40、A连接酶;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的过程,转化后的大肠杆菌经过检测和筛选获得工程菌。【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用PCR技术扩增型干扰素基因,其前提条件是有一段已知核苷酸序列的目的基因,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PCR过程冷却复性(5560)的目的是便于引物与互补的DNA链的结合,加热延伸过程中发生最主要的过程是在7075时,热稳定的DNA聚合酶把单个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到引物上,如此逐渐延伸形成互补链,进而使目的基因加倍。(2)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用限制酶对目的基因和质粒进行切割以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质粒如果用限制酶来切割的话,将会在质粒在出现两个切口且抗生素抗性基因全被破

41、坏,故质粒只能用限制酶切割(破坏四环素抗性而保留氨苄青霉素抗性,即将来形成的重组质粒能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生存,而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中不能生存);目的基因两端都出现黏性末端时才能和质粒发生重组,故目的基因只有用限制酶切割时,才会在两端都出现黏性末端。因本题质粒上有2个标记基因,但抗四环素基因被插入的基因破坏掉,因此剩下的是抗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如果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说明已经导入了重组质粒或普通质粒,因为普通质粒和重组质粒都含有抗氨苄青霉素的基因。与图2中b空圈相对应的图2的a中的菌落表现型是抗氨苄青霉素但不抗四环素,说明这些细菌中导入了重组质粒。【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PCR扩增技术的操作过程,理解PCR扩增的条件和具体步骤,把握基因工程出工具酶限制酶的选择原则和作用结果。能够根据题意掌握利用标记基因进行筛选的原则和结果,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利用培养基进行的选择结果,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部分。- 1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