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历史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客观题)一、选择题1.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恰当A.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 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 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判断大宗和小宗的依据是“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同时,周天
2、子是绝对的大宗,其他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在某诸侯国内部,诸侯国的始祖是大宗,C项正确;鲁国内的分封大宗是伯禽,周天子是鲁国国君的大宗,A和B项错误。伯禽是周公的长子,而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D项错。【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宗法制是通过分封制表现出来的,分封制也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来实行的。2.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为妾所生,二儿子、三儿子及女儿为妻所生。下列其儿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大儿子:我是长子,王位由我继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B.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的长子,应该由我继承王位C. 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应由我来统治周朝D. 三儿子:我是父王
3、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让我继承王位的【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指正妻所生的第一子,二儿子是正室夫人所生的长子,理应继承王位,B正确;A和D不是嫡长子;女儿没有继承王位的权利,C错误。3.“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
4、权位显赫。”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C项均错误。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4.秦朝的中央官职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秦朝政体的本质特征是A. 职位细化,各司其职B.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5、D.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九卿属于行政机构,但是其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的至上,故D符合题意。选项A、B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材料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B. 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 设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D. 设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
6、,故他主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注意提取材料信息“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意思是对官吏无论是远近都要加强控制。因此选C。考点:古代监察制度点评:材料型选择题的特点是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一标多本”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6.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
7、治构想的是( )A.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 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D. 厉行文化专制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指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B项是指中央行政体制,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和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属于思想文化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结合所学法家思想主张分析解答。7.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
8、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A. 秦始皇B. 唐太宗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ABC都是君臣共治天下。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因此象征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8.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自是内阁权日重,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
9、,悉颠倒于其手。”这说明内阁A. 设置的目的为防范六部专权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只做顾问无权接触军国大事D. 地位变化取决于君权的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内阁只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其地位和权力完全由皇帝左右,D正确;内阁设置的目的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不是防范六部专权,A错误;内阁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当然会涉及军国大事,B和C错误。9.清代皇帝通过寄信的方式秘密传达旨意,称“廷寄”。军机处要发的“廷寄”皆于当天办完,且都要按规定里程邮递,迟延要处罚,地方大员可经军机处密折奏事。对此解读不恰当的是A. 军机处的行政效率高B. 军机处具有上通下达功能C. 军机处
10、负责监察百官D. 军机处政务运作具有封闭性【答案】C【解析】【详解】军机处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机构,不是监察机构,C符合题意;“皆于当天办完”说明军机处办事效率高,A不符合题意;“秘密传达旨意”“地方大员可经军机处密折奏事”说明军机处具有上通下达功能以及运作的封闭性,B和D不符合题意。10.“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 辛丑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南京条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
11、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结合所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的代理人,故选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使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全部丧失,排除BCD三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11.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政府十分得意,认为这是“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次更辉煌和更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了未来的利益,使美国
12、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A. 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确立了美国的盟主地位B. 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凭借其产品扩展中国市场C. 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既得了利益又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感激D. 是美国侵华政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答案】B【解析】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应该从美国自身利益得以维护或者获得考虑,表面上看“门户开放”政策机会均等、利益均沾,但是机会均等的背后,美国能凭借借其经济优势不断扩展在中国市场,故选B;A“确立了美国盟主地位”不符合史实,C没法体现美国的特殊地位和利益,D是对其评价,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D。点睛: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3、,实质是要把中国的“门户”向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开放:其目的是害怕中国由其他几个国家控制,使美国丧失在中国的利益。通过“门户开放”,美国可以插足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从而分享其他国家的侵略权益,达到“利益均沾”。因此,美国力求通过这一政策缓和各国争夺的矛盾,在竞争中逐渐排斥其他国家,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12.春帆楼位于日本下关市一座小山丘上,当年谈判的会场依然保存完好;楼前的那块石碑上,还醒目地镌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字样。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A. 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变为了半殖民地B. 甲午海战中日本的胜利削弱了中国国力C. 甲午之役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D. 甲午之役
14、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巨额赔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国力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13.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该事件A. 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B.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 消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D.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
15、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结合所学可知哈里森描述的事件应该是遵义会议。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的是八七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中共七大,故排除A、B项;遵义会议是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而不是消除了,故排除C项;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D项。14.“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A. 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C.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
16、统治D. 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可以看出此次革命运动的目标是打到列强,除军阀。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国民大革命运动的目标,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故C正确。A项是武昌起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是南昌起义的意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很快波及其他城市
17、,商人们以罢市的方式参加抗议。”作者所说的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是中国首次反侵略反封建的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很快波及其他城市,商人们以罢市的方式参加抗议”可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首次反侵略反封建的运动,错误,CD选项排除。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在中国传播,错误,A选项排除。【点睛】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
18、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6.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 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C.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答案】B【解析】A发生在1949年建国前期,B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产物,C是在1956年,D发生在1956年,所以结合材料时
19、间“1954年9月21日”可知,答案选B。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54年9月21日”,结合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分析解答。17.“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A. 抗战期间党派合作B.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些信息可知,这一政治制度是与政党有关的,
20、在四选项中涉及到政党的只有B,故选B;依据材料中的“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可知AD所体现的时间与材料中的时间都是符合的,故可排除A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故排除C。18.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蔵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政治制度C. 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D. 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聚居地区都可实行
21、民族区域自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解答须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项“根本的政治制度”说法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C项“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说法错误,如内蒙古自治区;D项“民族聚居地区”说法错误,应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19.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后,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显示:1989年至2008年,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一审行政案件超过140万件,结案率为997%。这主要反映了A. 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效果B. 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C
22、. 国家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加强D. 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涉及的是法律的完善不是政治体制改革,故A项错误;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民主法制建设在不断完善,故D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故C项正确。20.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是A.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B. 提出依
23、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C. 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符合题意,故选B;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A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开放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并非全面修改,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新时期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分析解答。21.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村
24、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从法律上肯定了村民委员会是个群众的民主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十多年以后,党和国家重新制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工业企业法等法规,对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性质和工作方式做了进一步的肯定,据此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A. 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工作重心由经济转向政治C. 扩大了民主政治的范畴D. 积极拓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暂行条例、工业企业法等法规在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故D项正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暂行条例、工业企业法等法规不是人大制度,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工作重心一直在经济领域,故B项错误;基
25、层民主制度同样属于社会主义民主范畴,故C项错误。22.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副对联:“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对联中局面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出台时才结束。下列关于告台湾同胞书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D. 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待谈判【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这“被看成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都是在以后不同的时间
26、里大陆和台湾关系的表述。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23.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7年在评价香港回归10周年时说“十年前,中英两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香港问题,它既是邓小平的智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法兰克福汇报主要是在强调A. “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繁荣稳定B. 香港回归是中国统一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C. 香港回归给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D. 邓小平对香港回归做出了贡献【答案】C【解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政策,和平解决香港问题,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既体现出其是邓小平的智慧,也体现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故C项正确;促进香港繁荣和中国统一没有体现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27、,与题意不符,故A、B项错误;题中材料意在强调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邓小平为香港回归做出了贡献,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24.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台湾地区原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是A. 维持现状前提下,求两岸和平发展B. 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C. 拒绝两岸统一,坚持
28、“台独”立场D. 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答案】A【解析】据材料“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马英九主张两岸维持现状、和平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谋求国家统一的主张,故B项错误;马英九也没有坚持“台独”立场,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的主张,故D项错误。故选A。25.古代雅典公民对于城邦戏剧活动非常热心,据说每年都有一千多雅典公民参加戏剧演出。演出的经费由城邦来负责,各项剧目在城邦的有序组织下进行。上述城邦集体活动A. 凸显了雅典各阶层的政治权利B. 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C. 成为
29、传播人文思想的舞台D. 意在培养雅典人的艺术素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雅典公民积极参与城邦的戏剧活动,而戏剧演出的经费是由城邦负责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增强城邦凝聚力并向观赏戏剧的公民发放津贴,以此来增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故本题答案选B项。雅典各阶层的政治权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旨在强调公民意识的强化,CD两项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26.古希腊雅典公民尽管在公民大会上可以提出新的议案,或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但是如果他的提议没有通过,就会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
30、甚至有性命之虞。这表明A. 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B. 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C. 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D. 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答案】B【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在雅典“修改或废除以往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如果不能通过,提议人会受到惩罚,这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故答案为A项。公民不仅形式上平等,在事实上也是平等的,排除B项;CD与材料信息的主旨不符,排除。27.布洛斯悬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晚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一个,贫困的雅典公民,下列关于他的政治活动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 作为公民无权担任任何公职B. 在公民大会上抽签当上了将军C. 参加公民大会还
31、能领取律贴D. 通过选举成为四百人会议的一员【答案】C【解析】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因此布洛斯悬参加公民大会能领取律贴,故答案为C项。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排除A项;将军是以选举的方式产生,排除B项;伯利克里时期是五百人议事会,排除D项。28.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A. 前者基于部落选出,后者基于等级选出B. 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C. 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对所有公民开放D. 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答
32、案】D【解析】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代替四个血缘部落,每个部落是一个行政选区,五百人议事会由每个选区选出50人组成,四百人议事会议由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故D项正确。五百人议事会基于十个行政选区选出,四百人议事会只有前三个等级才可入选,故A项错误。四百人议事会基于财产多寡选出,故B项错误。四百人议事会只对前三个等级开放,故C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29. 亚里士多德说“全国土地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如果他们(指贫民)交不起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作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时代为止。”梭伦改变这种习惯的做法是( )A. 制定十二
33、铜表法,以成文法形式维护平民利益B. 召开公民大会,用陶片放逐法驱逐侵害平民利益的贵族C. 颁布解负令,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D. 发展工商业,为平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生计来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制定十二铜表法,以成文法形式维护平民利益是罗马的,材料不是反映召开公民大会以及发展工商业而是反映梭伦的重要经济措施解负令,所以梭伦改变这种习惯的做法就是颁布解负令,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解负令 【名师点睛】这类题型是针对一句或一段材料,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地归纳出其中
34、心意思,是对考生阅读、判断及概括信息能力的考查。大致有两类:一是以材料为题干,选项为材料的中心意思,要求选择其正确的意思;二是以材料为选项,要求选出与题干中心意思相同的材料。无论哪一类,都要求与中心意思相同。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限定词语,明确材料的中心意思,进而结合要求判定。30.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 主权在民容易导
35、致城邦内部混乱【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表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原始直接民主方法,由于公民的道德休养的差异,在投票中出现以多数票而不是以公正正义或真理来判断,体现它的弊端,故A项符合;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所有公职人员而不是仅仅对将领,故B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31.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A. 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B. 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 古罗马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36、D. 古罗马严格限制商品交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分析本题材料,“即使卖方已将出卖物交付给买方,在价款付清之前,他仍保留该物品的所有权”。这一规定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A、C、D 三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32.罗马法规定:“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即使国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该规定A. 强调保护私权,限制公权滥用B. 强调人人平等,打破贵族垄断C. 强调法律至上,维护法律权威D. 强调社会和谐,协
37、调人际关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在强调个人生活是人的“私权”,国家是不能侵犯个人的“私权”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保护私权而不是强调人人平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保护私权而不是强调法律至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保护私权而不是强调社会和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33.古罗马法学阶梯有这样的表述:我们所适用的全部法律,都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的实现,首先需要考察人,因为如果
38、不了解作为法律对象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法律。这说明罗马法A. 具有永恒不变的普适性B. 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C. 注重保护每个人的权利D. 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我们所适用的全部法律,都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罗马法永恒不变的普适性问题,故A错误;材料主旨强调人文精神,而不是法律至上原则,故B错误;罗马法是奴隶制法律,并不是保护每个人的权利,故C错误。34.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
39、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据此可知美国()A. 行政权高于立法权B. 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C. 国会权力至高无上D. 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可知,美国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美国实行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法院)三权分立与制衡,每一项权力都受到其他两项权力的制约。故答案为D项。美国实行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法院)三权分立与制衡,排除AC
40、项;美国总统选举是介于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之间的一种选举制度,不是由国会选举产生,而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B项。【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 有利于政局稳定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答案】A
41、【解析】“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重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说明当时政局不够稳定,“戴高乐就任总统后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就等于不再让议会作为国家的重心,这就有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故选A;总统的元首地位在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时就已经确立了,故B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B;题干并没有提到剥夺议会的权力,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C;法国没有实行两党制,是多党制,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36.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A. 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B. 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
42、C. 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D. 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内阁成员是因为腐败而被迫辞职,与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无关,A项错误;两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秉持相同的阶级立场,B项错误;当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议会并非权力的中心,C项错误;据材料“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当时美国民主党利用控制的众议院制衡共和党,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D项正确。37.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比较落后的俄国,对此你的看
43、法应该是A. 马克思主义要结合实践不断得到发展B. 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的,其结果已经证明C.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预言是错误的D. 十月革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变化说明马克思主义需要结合各个国家的国情,同时本身也是不断的发展的,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故A项正确;十月革命前,俄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革命的爆发有其必然性,所以“早产”之说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预言是正确的,故C项错误;D项是反映出俄国的特定条件,排除。38.列宁在二月革命后回到俄国并发表了重要
44、演说,一位布尔什维克党的年轻同志在听完演说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宣传列宁的主张。以下他对列宁主张理解不正确的是A. 要坚决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专制B.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C. 要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D. 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答案】A【解析】【详解】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二月革命后列宁回国发表的是四月提纲,A符合题意;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革命要从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B、C和D排除。39.法国作家菲利普埃尔朗热在克雷孟梭传中写道:“公社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如果想到有朝一日人家会说他们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一定会大吃一惊的
45、。巴黎公社被视为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在现代社会的第一次大爆发,但在公社委员会的70多名委员中,只有一人公开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作者认为A. 巴黎公社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必然产物B. 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偶然性事件C. 巴黎公社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D.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社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如果想到有朝一日人家会说他们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一定会大吃一惊的”说明作者认为巴黎公社的成立有其偶然性,并不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正确;巴黎公社不是法国工业革命的产物,错误;巴黎公社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C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巴黎公社的性质,
46、论述的是巴黎公社发生的原因,D错误。【点睛】工人运动的成功要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具有可能性,而巴黎公社是在普法战争失败下,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因此具有偶然性。40. 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的选择A.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B.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D.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答案】A【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一方面引起工人运动高涨,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社会,提
47、出改造社会的方案,马克思主义在这个过程中诞生。故选A。BCD项分别是从政治、思想和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这几个方面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排除。点睛: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不断地加深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首先承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但是又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必然最终会走向灭亡,无产阶级必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特别重视阶级斗争的作用。第卷(主观题)二、非选择题41.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因隋制,
48、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新唐书百官志一材料二 英国的“光荣革命”(实际上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华文明史第4卷(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该制度对中央
49、权力的运行有何作用?(2)“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l718世纪的英国怎样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方面“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主要表现。【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共议国政,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散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2)设计:君主立宪政体。如何: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形成责任内阁制,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变为虚君。(3)表现: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
50、,实行责任内阁制。【解析】【详解】(1)制度:依据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可知是三省六部制。作用:依据材料一“共议国政”“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信息和所学从共议国政,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强化君权回答。(2)第一小问设计: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是君主立宪政体。第二小问依据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过程从权利法案的颁布以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方面思考回答。(3)表现: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颁布临时约法以及实行责任内阁制等方面回答。42.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不断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
51、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马上终止了斯大林对西方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尝试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中共中央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将其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多,中国代表开始出现在各种亚非国家会议上,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开始被冲破。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二: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与基辛格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毛泽东说:过去中美两国是敌人,现在是朋友,而苏联对欧亚两洲的威胁现在不仅存在,并且还在增长。今天我们应当搞一条横线,从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到土耳其和欧洲,这样“可以共同对付
52、一个混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材料三: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邓小平文选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1)依据材料一,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由敌人变成朋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说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路?(3)依据材料三分析指出邓小平提出这一外交方针的出发点是什么?任举一例说明其外交实践。【答案】(1)背景:苏联对美国
53、外交政策调整。意义:改善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历史事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新思路: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反苏统一战线(3)出发点: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外交实践: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解析】【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一“苏联领导人马上终止了斯大林对西方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尝试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可归纳出苏联对美国外交政策调整。意义:依据材料一“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多,中国代表开始出现在各种亚非国家会议上,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开始被冲破”可知改善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结合所学从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以及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回答其他答案。(2)历史事件:依据所学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回答。新思路:依据材料二“搞一条横线,从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到土耳其和欧洲,这样“可以共同对付一个混蛋”可知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反苏统一战线。(3)出发点:依据材料三的信息和所学从新时期外交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回答。外交实践:结合所学的新时期外交活动从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或者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回答。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