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度自信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读懂“中国之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开辟“中国之治”新
2、境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宗法观念、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乡村治理;现代中国的村民自治;古代欧洲的村社,资产阶级代议制等,都渗透着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相关内容还有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西欧庄园制等。中国的社会治理创新有别于西方,具有自身的理论特质和实践模式。当前,社会开放性所带来的全球风险、社会危机以及新型社会治理力量的兴起,迫切需要中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予以回应,这也必将成为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主题。一、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一)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3、(1)宗法观念指的是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起着维护西周等级秩序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2)对秦以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以及近现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崩溃,但宗法观念对国家统一、民族凝聚力仍有深刻影响。2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2)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二)户籍制度起源时间战国时期表现秦献公十年,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发展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
4、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户籍上要登记姓名、性别等内容。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隋统一后,大索貌阅。唐承隋制,管理更严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统治者按职业等因素将全体居民分为若干类,称为“诸色户计”,分别为国家承担不同义务,世代相袭不得脱籍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清朝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三)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地方治理制度1地方管理制度秦朝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将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5、,以郡统县,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县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汉朝汉承秦制,同时又广设诸侯王,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为监察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州,设置刺史东汉末年,刺史改称州牧,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体制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隋朝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根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宋朝改
6、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从而形成路、府、县三级制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行省辖区广阔,犬牙交错,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加强,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地得到有效管理明清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相对较为稳定,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2古代的基层组织形式(1)机构: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2)官吏职责:秦汉时期,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3)基层官吏产生方式: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4)发展
7、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3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1)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2)唐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3)北宋:实施保甲制。(4)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5)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4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1)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地方自治色彩鲜明。中国社会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宗族的稳定与社会
8、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宗族势力得到皇权的认可,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2)忠孝治理乡村,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具有家国同构特征,家国意识反映在乡村政治文化中,就是忠孝治村。忠和孝作为两个重要的价值观,维系了乡村的政治秩序。(3)乡绅有限自治,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乡绅作为国家的代理人,要帮助国家做事;作为乡村的代表,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乡绅是和“士”阶层联系在一起的,入庙堂则为士,出庙堂即为绅。二、中国近现代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一)户籍制度演变1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1)趋势户籍管理部门逐步由政府管理到警察、自治管理结合,再到军警共同治理,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9、。近代户籍管理法规、条例逐步增多,越来越完善,近代化色彩越来越浓。(2)原因:列强侵华、扶植势力;分裂割据,内战频仍;社会动荡,巩固统治需要;借鉴近代西方法律法权并结合国内统治实际,全面管理。2中国现代的户籍制度(1)195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非农业和农业户口区分城乡居民为主要特征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国按照户口身份来执行科教、卫生、医疗、就业等一系列政策。(2)2014年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由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过渡和改革为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使公民获得统一的身份,充分体现公民有居住和迁移的自由权利,剥离、剔
10、除黏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功能,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二)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1近代的基层治理结构的重塑(1)基层社会出现了治理缺位的现象。在动荡的年代,随着清朝中后期各级政府腐化程度的加剧,以及清政府的倒台,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逐渐被打破。(2)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继续顽强地存续着。以“士”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权威在地方自治的制度演变之下,逐渐开启了“士绅权绅化”和“绅权体制化”。这种治理结构中,民众面对的是乡绅,而不是代表国家权力的县一级政府。(3)西方“自治”观念的输入和中国化:随着清政府的瓦解,新生政权的诞生,形成了具有近代性质的基层公共权力组织机
11、构。源自西方的“自治”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发生碰撞,被部分学者赋予“乡绅自治”的内涵。(4)“自治”没有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而是完全沦为当权者实现基层社会有效控制的理论武器和实操手段。清末,自治成了应对民众要求,防止民众进一步“滋事”的幌子;北洋政府时期,自治成为各军阀合理地占据一方的理论武器,国民党统治时期,将自治融于保甲制度之中,保甲制度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政府控制民众、遏制中国共产党群众基础的重要手段。(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却在革命中逐渐改变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方式。通过鼓励基层百
12、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基层社会也在一定的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从实践层面推动了“自治”观念的中国化,即在外在力量的引导下,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性作用,通过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以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2中国现代的村民自治(1)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三、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一)古希腊时期1机构:村社。2特点:实行自治。3权力机关: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1
13、)职能: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2)参与者:全体成年男性。(二)西欧封建社会时期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他们组织生产,征收地租,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2西欧城市兴起,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近代西欧各国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1背景: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表现(1)美国: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2)法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以自治市镇
14、为基层单位的制度。(3)英国: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兴起1背景(1)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强调自治成为各国基层治理的共同特点。(2)西方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2特点:各国政府基本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居民自我管理。3职责: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4作用: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组织,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
15、治稳定。5发展(1)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后。(2)表现: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高考真题演练1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2020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尝试解题_D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兼并周边地区,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封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受到挑战,故D
16、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仍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宗法制遭到破坏,但“开始解体”的说法不当,故C项错误。2命题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普选(2020全国卷3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465251122上表反映出当时边区()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尝试解题_D根据材料时间及表格内
17、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积极团结各个阶层参与政权建设,反映出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故D项正确。3命题点: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9全国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尝试解题_C道家的“无为”思想适应了汉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休养生息的需要,所以汉初采取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
18、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形成严重威胁。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学说自然就派上了用场,于是儒家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便形成了新儒学。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吸收的特征是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4命题点:中国古代治国理念(2018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尝试解题_A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
19、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项。5命题点:汉朝加强地方管理的举措(2017全国卷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尝试解题_C材料反映了从汉高帝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并行,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
20、确;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排除B项。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时空观念要求考生将楚国国君向周王要求提升爵位等级的史实放在特定的时空下进行分析,准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受到的挑战第2题注重基础以教材中涉及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命题依托视角独特陕甘宁边区民主普选,各阶层所占比例以表格呈现,以计量史学分析比例,得出结论第3题史论推断题干材料列举了西汉初期的道家学说吸收诸子百家的精髓,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推断出现
21、这种现象的原因第4题选材易懂材料浅显,以商汤的仁德之心创设情境,没有阅读障碍角度新颖暗含热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第5题角度新颖不是传统的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是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呼应热点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隐性切入,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折射出国家的统一 热点主题押题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以村社为单位的是集体经营
22、,根据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结合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得出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2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B建造与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可知,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载入户籍后,政府严格限制
23、平民的迁徙,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汉代的户籍制度,与精耕细作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同理,禁止土地兼并与材料主旨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3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C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武帝要求郡县“置孤独园”,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项。4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
24、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D等级制度的解体B“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体现了政府对流动人口控制的放松,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选B项。5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违者处以重刑。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
25、()A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B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C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D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C古代中国,宗族在地方有很大影响力,宗族稳定有利于地方安定,从材料信息看,法律保护宗族公产,宗族修订宗族法时将族产报官备案,说明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故C项正确。6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对国共两党各自治国的成败自有看法,他曾提出这样的论断,说蒋介石搭建起了近代中国的上层架构,毛泽东则解决了下层乡村组织的重建问题。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蒋介石完成了近代中国上层架构的重建问题B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中国政治近代化C毛泽东完成了近代中国下层的乡村组织的重建问题D毛泽东领导的农村革命道路有助
26、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黄仁宇认为“毛泽东则解决了下层乡村组织的重建问题”,可知其肯定了毛泽东在理论建设和革命道路等方面的作用非常大,即毛泽东所独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对中国的近代化作用非常大,故选D项。7克利斯提尼改革后,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次一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这是因为改革()A使雅典公民权得到扩大B缓解平民和贵族的矛盾C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D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C“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次一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改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克利斯提尼改革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有关,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