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次过关测试题(40分钟) 化 学(2015.9)第I卷(选择题 共44分)1下列变化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变化时有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B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C变化时释放出能量 D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分子种类增加了2下列关于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正确组合是( ) 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A盐酸漂白粉苏打水氨气B氢氧化钡氢氧化铁胶体硫酸钡氨水乙醇C明矾水煤气硫酸醋酸干冰D石灰石水玻璃氯化钙氢氧化铝碳酸钙3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光化学烟雾”、“硝酸型酸雨”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有关BSiO
2、2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其性质稳定,不溶于强酸、强碱C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D焰火的五彩缤纷是某些金属元素的性质的表现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碱性氧化物均为金属氧化物 B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氧化物,但是同种化合价只对应一种氧化物 C酸根离子中不可能含有金属元素 D还原产物只有还原性,氧化产物只有氧化性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 )A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含阳离子的物质一定含阴离子B阴、阳离子相互反应不一定形成离子化合物 C共价化合物均属于弱电解质D由某金属元素的阳离子和某非金属元素阴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6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是( )ABCD 7设
3、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5.6L CO2与足量Na2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5NAB2 L 0.5 molL-1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数为2 NAC分子总数为NA的S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 NAD1 mol FeI2与足量氯气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 NA8.氢氧燃料电池以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下列有关该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B 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中K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C 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O2+2H2=2H2OD用该燃料电池CuCl2溶液,产生2.24LCl2(标
4、况)时,有0.2mol电子转移9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5 ,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D如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10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箭头表示物质间的转化一步就能实现,则甲可能是( )Fe; HNO3; Na; C; AlA B C D11. 工业上电解法处理含镍酸性废水并得到单质Ni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已知:Ni2+在弱酸性溶液中发生水解 氧化性:Ni2+(
5、高浓度)H+Ni2+(低浓度)A碳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4OH-4e-O2+2H2OB电解过程中,B中Na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将不断减少C为了提高Ni的产率,电解过程中需要控制废水pHD若将图中阳离子膜去掉,将A、B两室合并,则电解反应总方程式发生改变12.化学平衡:mA(g)+nB(s)pC(g)+qZ(g)体系,生成物Z的质量和外界压强、温度的关系(如图)分析图中曲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正反应吸热:m+np+qB正反应吸热:m+np+qC正反应吸热:mp+qD正反应放热:m+np+q13.室温下,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H+OH-。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水加热,平衡向正向移动,
6、Kw不变B. 向水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逆向移动,c(OH-)增大C. 新制氯水久置后,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c(OH-)增大 D. 向水中加入少量CH3COONa同体,平衡向正向移动,Kw增大 14(16分)某研究小组提取三处被污染的水源进行了如下分析:并给出了如下实验信息:其中一处被污染的水源含有A、B两种物质,一处含有C、D两种物质,一处含有E物质,A、B、C、D、E五种常见化合物都是由下表中的离子形成的:阳离子K、Na、Cu2、Al3阴离子SO、HCO、NO、OH为了鉴别上述化合物,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其结果是:将它们溶于水后,D为蓝色溶液,其他均为无色溶液。将E溶液滴入到C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进行焰色反应,只有B、C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在各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再加入过量稀硝酸,A中放出无色气体,C、D中产生白色沉淀。将B、D两溶液混合,未见沉淀或气体生成。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填写下列空白:(1)写出化学式:A 、B 、C 、D 。(2)将含1 mol A的溶液与含1 mol E的溶液反应后蒸干,仅得到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为 。(3)写出实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C常用作净水剂,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净水原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