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2讲 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鲁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47348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2讲 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2讲 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2讲 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2讲 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2讲 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2讲 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2讲 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2讲 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2讲 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讲 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 基础练(2020浙江金华十校联考)近几十年来,北极海冰的范围呈现出持续减小的趋势。读2018年以来(至8月初)80N以北区域气温监测数据变化图,完成12题。1北极地区()A2018年夏季气温高于常年B气温0 以上天数超150天C地表吸收太阳辐射时期比多D北极浮冰界线时期比要偏南2引起北极海冰范围缩小的气候变化不会导致()A某些物种面临灭绝B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C地球电离层磁暴现象减少D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北极地区2018年夏季气温低于19682002年平均气温,A项错误。北极地区2018年气温0 以上天数不到100天,B项错误。时期气温在

2、0 以下,时期气温在0 以上,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故时期地表吸收太阳辐射比少,再者,时期北极地区为极夜现象,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几乎为零,而时期为夏季,此时北极地区为极昼,地表吸收太阳辐射为全年最大,C项错误。时期气温低,在0 以下,海水结冰,浮冰范围大;时期气温在0 以上,海冰融化,范围缩小,D项正确。第2题,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对主要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部门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影响人体健康。而地球电离层磁暴现象与太

3、阳活动有关。答案:1.D2.C2017年2月20日2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图示意我国四个城市在某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读图,回答34题。3此次寒潮()A源地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B西北地区降温的幅度大于南方C移动路径总体自西北向东南D冷气团饱含水汽,北方降水多4寒潮过境后()A新疆北部山区融雪严重B重庆市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C内蒙古高原上河流出现春汛D广州市清理结冰路面,保证交通解析: 第3题,我国冬季寒潮源地位于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不是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A错误;据图可知西北地区的乌鲁木齐降温的幅度小于南方地区的广州、重庆,B错误;根据四个城市位置可知移动路径总体自西北

4、向东南,C正确;暖气团饱含水汽,北方降水多,D错误。第4题,寒潮过境后,新疆北部山区气温下降,不会出现融雪严重的情形,A错误;重庆市受寒潮影响,农业受冻寒灾害影响大,需要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B正确;2月是冬季,内蒙古高原上河流不会出现春汛,C错误;广州市纬度较低,温度较高,路面一般不会结冰,D错误。答案:3.C4.B(2020河北衡水中学大联考)气温距平(或降水距平)是指某年的气温(或降水量)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下图为云南省蒙自市19952014年春季气温距平和降水距平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图中蒙自市春旱最为严重的年份是()A1996年、2004年B2000年、2011年C201

5、0年、2014年 D2001年、2012年6蒙自市春旱频发且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季风变化 B地形阻挡C深居内陆 D人类活动解析:第5题,降水量距平数值为负,且数值越小,说明降水量越少;气温距平数值为正,且数值越大,说明气温越高;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则干旱趋于严重。读图可知,2010年和2014年春旱最为严重,C项正确。第6题,读图可知,春旱主要发生在个别年份,云南省地处季风区且季风不稳定,造成降水量的不稳定,易引发旱灾,A项正确。答案:5.C6.A(2020湖北名校联考)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可用来表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强指数年夏季风

6、偏强,弱指数年反之。下面甲图示意东亚19601999年陆表和海表温度的距平变化,乙图示意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据此完成78题。719601999年,东亚地区()A季风环流越来越显著B陆表温度年际变化总体比海表温度大C1999年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高D1985年以来陆表与海表温度持续上升8根据图示信息推断,1966年和1980年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旱涝情况是()A1966年北旱南涝、1980年北涝南旱B两个年份南北皆涝C1966年北涝南旱、1980年北旱南涝D两个年份南北皆旱解析: 第7题,乙图中海陆热力差指数在19601999年有时大于0、有时小于0,呈波动变化,因此季风环流不是

7、越来越显著,A错误。1999年海陆热力差指数是负值,所以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低,C错误。读甲图可知,1985年以来陆表与海表温度是波动上升的,D错误;陆表温度距平变化波动比海表大,所以陆表温度年际变化总体比海表温度大。第8题,读乙图可知,1966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最大,说明该年夏季风偏强,雨带北移速度加快,北方提前进入雨季,且雨季延长,降水偏多,出现洪涝;相反,南方出现干旱。1980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最小,情况与1966年相反。答案:7.B8.C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车尔臣河流域荒漠广布,生态脆弱。19902010年,流域内降水增加,冰川积雪面积缩小,海拔1 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

8、覆盖度增加,海拔1 300米以下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同期该流域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危机日益凸显。下图示意车尔臣河流域地理事物分布。(1)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降水增加,推测在此背景下该流域冰川积雪面积缩小的原因。(2)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 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原因。(3)分析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 300米以下区域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的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车尔臣河流域内降水增加,利于冰雪的积累,但该流域冰川积雪面积缩小,说明其冰雪消融的速度大于积累的速度,气温是影响冰雪消融的主要因素。第

9、(2)题,根据上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冰雪覆盖面积减小,使得1 300米以上的干旱地区水分增多、热量增加,更利于植被的生长,所以植被覆盖度增加。第(3)题,根据材料,该流域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活和农业用水增加,过度农垦使自然植被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变大,加剧水资源短缺,使植被退化。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消融快,融雪速度超过流域内冰川积雪积累速度,冰川积雪面积缩小。(2)全球气候变暖,山地热量增加,自然植被覆盖区域向高海拔地区扩展;流域内降水增加,同时由于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加,部分干旱地区水分增多,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3)全球气候变暖使该地区气温升高,

10、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干旱加剧,自然植被退化;中下游地区人口增加,人类经济活动增加,用水量增加,过度开垦耕地,使得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提升练由于土壤夜冻昼消,农作物随表土层上下移动,而被抬出土外遭受灾害的现象称为冻拔。据此完成12题。1有关冻拔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北方地区多发 B土壤含水量大C地温在0 上下波动 D我国雨季多发2预防冻拔比较合适的措施是()A覆盖石块 B覆盖秸秆C补水灌溉 D种植绿肥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土壤夜冻昼消”,可知冻拔与含水土壤的冻融有关。我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而冻拔需要低温,D错误。第2题,覆盖石块,晚上石块降温速度快,气温低,更容易形成冻拔,A错误。覆盖秸秆

11、可以防止地面辐射散失,提高地温,预防冻拔,B正确。补水灌溉,土壤过湿,更易冻结膨胀,C错误。种植绿肥主要是增加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与题目无关,D错误。答案:1.D2.B2018年11月3日,突发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体阻断了金沙江。下图示意金沙江某段河流及附近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34题。3若堰塞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堰塞体在自然崩溃之前,处水位变化为()4山体滑坡发生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滑坡处的相应等高线()A没有变化 B向高海拔处凸出C向低海拔处凸出 D趋于平直解析:第3题,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延伸方向相反,由图可知,处位于堰塞体上游,在堰塞体自然崩溃之前,处水位持续上涨,结合沟谷下窄上宽的特点

12、,在河流流量稳定的前提下,处河流水位上涨先快后慢。第4题,山体滑坡发生后,滑坡处海拔降低,则相应等高线向高海拔处凸出。答案:3.A4.B下图为北京市泥石流危害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5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达()A49毫米 B99毫米 C149毫米 D199毫米6依据泥石流发生条件,推测乙地区()A地势平坦,降水丰富 B地势陡峻,降水丰富C降水丰富,植被茂密 D地势平坦,植被稀少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相邻两条等降水量线的差值为50毫米;故甲地降水量为700750毫米,乙地降水量为800850毫米;故两地降水量差值为50150毫米,最大差值应接近150毫米

13、,故C项正确。第6题,一般来说,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植被稀少的地区泥石流多发,故B项正确。答案:5.C6.B下图表示澳大利亚不同地区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和达尔文市的气候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7澳大利亚火灾的分布特点是()A秋季火灾的分布范围最广B夏季火灾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C30S大陆东西沿岸火灾易发季节相同D夏秋季火灾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沿岸8达尔文市在冬春季容易发生火灾,原因是该季节()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B降水较少,气温在20 以上C降水较少,气温较低D风力较大,气温在28 左右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火灾的分布范围随着时间的变化从北向南推移,夏秋季火灾主要分布在最南部,印度洋沿岸,故D

14、项正确。第8题,达尔文市冬春季不但降水少,而且气温较高,所以易发生火灾。答案:7.D8.B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如果因地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山峰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的作用较大。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下图为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1)海风型雷暴属于源地性气团雷暴。说出形成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的源地和运动方向。(2)夏季,我国雷暴天气整体南多北少,而海南岛

15、却北多南少。据此推测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对北部雷暴天气形成的作用。(3)海南岛五指山(海拔1 867米)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从地形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4)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若你计划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防避哪些衍生灾害?解析:第(1)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解题关键。如“海风型”“源地性气团”“对流上升”等。第(2)题,由海南岛雷暴天气北多南少推知,日最高气温北部高,南部低,所以北部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间温差较大,陆地空气上升强烈,形成雷暴天气多。第(3)题,五指山地区白天山坡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山顶气温高于

16、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海风遇到山地的阻挡,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第(4)题,夏季,海南岛多雷暴天气。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答案:(1)气团源地:海南岛周围海域。 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2)特点:北部高,南部低。作用: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形成雷暴天气。(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4)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