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逍遥游教案一、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 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设计: 1、预习课: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 2、第一课时:熟读。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背诵第一段。 3、第二课时:教师讲解。由于庄子
2、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
3、,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
4、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为分析方便,权且分为三段。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
5、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
6、),“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除了庄子又有谁创造得出呢?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姑射山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美丽形象,将那种境界人格化、具体化,使人明知其假,宁信其真。 把自己的缥缈幻想写得这样实在,这样美妙,除了庄子,恐怕也没有第
7、二个人了。庄子随心所欲地想像出这些物事、境界,并非空言诳人,而是其构思匠心的必然体现。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 大鹏必须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难想见;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为、无己,在“无何有之乡”去作逍遥游! 其次是炽烈而隐蔽的情感。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庄子耽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
8、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
9、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二】积累 1.重点词语 怒:奋发 范例讲解:怒而飞(振翅奋飞) 斯:则,就 范例讲解:风斯在下矣:(风就在下面了) 夭阏:阻塞 范例讲解:莫之天阏(没有阻碍) 枪:触、碰 范例讲解:枪榆枋而止(碰到树木就停下来) 控:投,落下 范例讲解:控于地而已矣(落在地上罢了) 效:显才能 范例讲解:知效一官(才能胜任一官之职) 比:合 范例讲解:行比一乡(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 正:本所应有 范例讲解:乘
10、天地之正(顺应天地万物之性) 恶W:何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 2.通假字 冥,通溟 范例讲解:北冥有鱼 培,通凭 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培风 知,通智 范例讲解:小知不及大知 辩,通辨 范例讲解:此小大之辩也 而,通耐 范例讲解:而征一国 有,通又;反,通返 范例讲解;旬有五日而后反 辩,通变 范例讲解:御六气之辩 3.古今异义 海运:海波动荡 范例讲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范例讲解:南冥者,天池也 野马:游动的雾气 范例讲解:野马也,尘埃也 果然:饱的样子 范例讲解:腹犹果然 众人:一般人 范例讲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羊角:旋风 范例讲解: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11、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向南飞) 2使动用法 范例讲解: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5.固定句式 1其邪?其邪?(选择句) 范例讲解: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 范例讲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恶乎哉(表疑问)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 【三】要点详析 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12、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特点 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
13、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借用寓言说理。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五】课文翻译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
14、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
15、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
16、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17、。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
18、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六】名句积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七】理清课文思路,把
19、握课文思想: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可是同学们知道题目“逍遥游”怎么解释吗?前人说了“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南华”指的就是庄子。(学生回答) 明确:能够做到不受任何束缚(不傲倪万物、不谴是非)顺其自然,就是“逍遥游”。 2、北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让人惊奇的了,可它竟又变化为一只“不知其几千里”大的大鹏,这怎不让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大的鱼和鸟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没有的,可是想象力丰富的庄子偏要让我们相信,他是怎样试图说服我们的呢?(学生依据原文回答) 明确: 形象化的描写: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假借齐谐一书来证明其描写是可信的:
20、“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那么,九万里的高空又是什么样的一幅壮丽景象呢?作者怎么说?(用原文) 明确: 先以高空中只见雾气、微尘的浮动、奔腾来形容 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一片苍茫,难辨其“正色”。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比方,作者便把心目中那种难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高远境界,变得让我们易于想象了。 4、九万里的高空,这样高远壮丽的景象,一般人都很难达到的,鲲鹏却达到了,该是逍遥游了吧?(不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它达到这种境界凭借了海运时的六月巨风。(是啊,九万里的高空对于两千年前的人
21、们来说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庄子想到了,鲲鹏达到了;可是即使如此,也不能算是逍遥游啊,不然,现在的航天飞机、宇宙飞船都算是逍遥游了。) 5、但是我们可以对它全盘否定吗?毕竟我们要承认:鲲鹏达到的这种境界已经是很高远了,已经很不容易。可是蜩与学鸠却要笑话它,不是嘲笑鲲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而是认为它没有必要达到那样高远的境界。找位同学读一读蜩与学鸠的话。(学生读) 蜩与学鸠满足于那种低下的局促的天地,甘愿做那井底之蛙,却还自鸣得意地嘲笑鲲鹏,毫无自知之明!这就没法不表现出它们的可笑与可怜。鲲鹏达到的境界高不高?(高)同学们,你是希望做那鲲鹏,鹏程九万里呢,还是做那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控于地而已
22、矣”呢?虽然鲲鹏“之九万里而南为”还不能算是逍遥游,可是又岂是这两只小虫子可以比的!它们又有什么嘲笑的资格! 所以,在这里,作者既否定了鲲鹏的“逍遥游”,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它“志向高远、鹏程万里”的行为,而完全否定了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控于地而已矣”的渺小与浅薄。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6、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又举了哪些例子?明确: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长寿者彭祖与芸芸众生(一般人),还有假托在商汤王问贤臣棘时棘所讲述的鲲鹏的传说。作者举了这一系列物和人的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他们之间的小大之辩十分明显
23、,但又全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 7、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打比方和举例描述之后,庄子把目光由自然界转而投向了社会,于是便展开了他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 庄子提到了超出一般人的哪两个人?(宋荣子和列子)他们做得怎么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他们追求什么吗?(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他们的境界是低还是高呢?(高)庄子一个“虽然”,就包含着庄子对他们的肯定,难得啊。可是他们达到逍遥游了吗?(还是没有,犹有未树也,犹有所待者也)。虽然没有达到逍遥游,可是我们却也不能对他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毕竟他们的境界要远高出
24、一般人,他们无欲无求;只是犹有所待,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修养,离真正的逍遥游已经不远了。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如果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耐征一国者对应的是前面的蜩与学鸠以及斥鷃的话,那么宋荣子、列子对应的就是鲲鹏。宋荣子,举世非之,正如蜩与学鸠笑鲲鹏;列子御风而行,正如鲲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从这个比较的角度上来说,宋荣子、列子还是如鲲鹏一样,虽然境界已经很高远,可是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要论述的是社会现实,只是拿自然界的鲲鹏、蜩与学鸠,以及斥鷃来说明。 8、这时候,我们都不禁很失望了,想要追问一句,庄子啊,究竟怎样才算是逍遥游呢?你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怎样的境界呢?究竟哪种人才能
25、达到呢?(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便回答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这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学生翻译) 明确:“修养高的人,就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就无所为;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就会忘掉功名。”(关于“名”的理解,有歧义。这里从简。)【八】总结: 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就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蜩、学鸠、斥鷃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没有达到“逍遥游”,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鲲鹏和宋荣子、列子这样有很高修养的人由于
26、犹有未树和犹有所待,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即绝对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就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所为、无所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看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可能达到的主观幻想。可是他所表现出的对于理想的追求本身却是需要我们学习的。虽然我们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总要受到种种约束,未必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是不愿沦落、原为理想而努力的精神却是振奋人心,催促人进步的,在这追求中、挣扎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高远的层次与境界。 另外,庄子的这篇文章本身也写得十分漂亮,整体上采用的是以寓言作比喻,把哲理用离奇的想象和形象化的描写、对比加以阐发,并且文章写得大开大合,飘逸洒脱,符合庄子的个性。所以有人说他的为人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他的文章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