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讲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一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1.汉字的起源演变。(1)起源: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2)统一: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3)演变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4)趋势:由繁到简。巩固自查汉字为什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答案:(1)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也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书法艺术的发展。(1)形成时间:
2、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2)形成条件。技术条件: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推动力量:士人群体的形成和发展。(3)概况。类别特征代表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魏晋:钟繇、王羲之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文徵明等识记导图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易错修正汉字与书法是一回事。答案:汉字不等同于书法。汉字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而书法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
3、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形式。3绘画艺术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2)魏晋时期:文人画开始出现,代表人物是顾恺之,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3)唐代。反映中外交流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和展子虔作品送子天王图。反映民族关系的阎立本画作步辇图。(4)宋代。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到更加注重意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民间风俗画兴起,代表作品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5)明清时期: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画盛行。巩固自查根据图片分析,图1和图2各属于哪种绘画艺术形式?图2绘画艺术形式的出现说明了古代绘画艺术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图1属于文人画,图2属于年画
4、。趋势:绘画艺术逐渐由贵族文人独有的享受转向大众化、通俗化和实用性。二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1.先秦诗歌。(1)诗经。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三百多首诗歌。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2)楚辞。代表作: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主要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2汉赋。(1)主要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2)主要特点。文体特点: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艺术特征:辞藻华丽,内容丰富,手法夸张。思想主题: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3唐诗。(1)繁荣的背景。开放与繁荣
5、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的促进。(2)代表人物: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白居易等。4宋词。(1)时代背景。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数量不断增加。(2)主要代表: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5元曲。(1)时代背景:商品经济发展,知识分子不受重视。(2)主要特点:题材广泛,可雅可俗,通俗生动。6明清小说。(1)时代背景。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思想上,质疑和批判传统儒学的反封建思想的出现。(2)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3)作品: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巩固自查诗、词、曲的艺术特征有何区别?答案:
6、(1)诗:讲究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2)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3)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三 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1.元明戏曲的发展。(1)元代: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2)明代。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2“国粹”京剧。(1)形成条件。社会基础:明清时期,北京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艺术基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兼收并蓄。(2)形成与发展历程。形成: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京剧。发展:“同光十三绝”。(3)艺术特征。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将唱、念、做、打结合起来。象征
7、虚拟。易错修正元曲就是元杂剧。答案: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包括歌唱、对白、舞蹈、场景等诸多要素。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战乱、人民疾苦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渴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情操。核心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史料1: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
8、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史料探究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层信息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第层信息民间娱乐对艺术发展的提出新要求,推动士大夫的词作流传;第层信息教坊乐工请名人为乐曲填词,以求流传。宏观研读: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精神文化消费的变化,进而推动文艺创作变化。史料2: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
9、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史料探究根据史料2,概括明代小说的艺术特色及作用。史料研读第一段研读:第层信息以唐宋文学为基础,数量多;第层信息语言通俗生动;第层信息以工商业者和市民为主要人
10、物形象素材,接近日常生活。综合前面信息,可以推断出明代小说与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壮大有关。第二段研读:第层信息明代小说情节丰富;第层信息明代小说具有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影响思想观念的作用;第层信息明代小说有一定教化功能。整合研读:第层信息阐述了明代小说的艺术特色;第层信息阐述了明代小说的作用。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1世俗化趋势的原因。(1)经济发展: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2)阶级变化:工商业者、市民阶层兴起与壮大。(3)技术进步:雕版印刷术的不断提高。(4)文化基础:社会识字率提高,文化水平逐渐提升。(5)观念变化:传统轻商意识逐渐淡化,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增加。2世俗化趋势的
11、表现。绘画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话本更加有趣;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书法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创作文学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使其在歌楼舞榭中传唱;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在明代“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戏曲宋代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产生了南戏;元代出现了元杂剧;清代产生了满足广大市民文化娱乐需求的京剧(2018全国卷)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 ,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
12、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明素养本题从明清时期昆曲的流行切入,考查影响艺术创作与发展的因素,凸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研题干时间“明代万历年间”“清代”;“官腔”“宫廷”“郡邑大夫”社会上层。“这些史实”注意选项信息全面性。辨选项选项辨析A材料没有反映昆曲流行与陆王心学传播的关系, A项错误B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 B项错误C“官腔”“雅乐”“郡邑大夫宴款” 表明
13、社会等级观念得到了强化,C项错误D依据信息“官腔”“雅乐”“郡邑大夫宴款”可知,明清时期昆曲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D项正确定答案D深发掘戏曲产生之后迅速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原因:从戏曲自身的艺术特点来看,它集音乐、表演、舞蹈、说唱等艺术手段为一体;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观众;有一定的程式,能把生活中实在的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展现出来,并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角色分为生、旦等行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从社会环境来看,戏曲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此外,统治者的个人喜好和提倡,也起了一定的作用。1(2019全国卷)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
14、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解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印证拔河已经成为江南文化,同时说明拔河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A、D项错误;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B项错误;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C项正确。答案:C2(2019海南卷)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
15、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A南北朝B唐朝C北宋 D元朝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素养。据材料“曲者,词之变”和“是否适合配乐演唱”并结合所学可知是由宋词演变而来的元曲,故选 D项;南北朝时“词”还没有产生,A项错误;唐朝时的文学主要是诗,B项错误;北宋时期的主要文学是词, C项错误。答案:D3(2017全国卷)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16、历史解释等素养。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下移,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频繁使用,为了便于书写,文字逐渐简化,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基本以竹简和丝帛为主,B项错误;各国变法重点在富国强兵,与文字简化没有必然逻辑关系,C项错误;“书同文”是秦朝建立后,D项错误。答案:A4(2017海南卷)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图片中每个人物都有特定的服饰,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见元杂剧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项正确;京剧主要是由汉剧和徽
17、剧融合而来,与元杂剧无关, B项错误;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C项错误;元杂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不局限于宫廷生活,D项错误。答案:A5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小说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依据“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
18、之”可知市民阶层热衷与阅读小说这类世俗文学,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体现小说流传的影响,B项错误;D项绝对化。答案:C6“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素养和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的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断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A、C、D三项错误。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蓝色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故选B项。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