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7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 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1)斯大林模式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日益明显。(2)1956年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2内容。领域措施农业(重点)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评价。(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性: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易错修正赫鲁晓夫使苏联转向了市场经济。答案:赫鲁晓夫改革只是有限地利用了市场机制,只能说使计
2、划经济体制松动,不能说转向市场经济。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51982年)1.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3)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2结果。(1)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加。(2)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社会危机严重。2经济改革。(1)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出
3、现合资企业。(2)结果:未迅速取得预期成果。3政治改革。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巩固自查观察下面漫画,你能解读出什么信息?答案: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苏联“秘密报告”。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赫鲁晓夫借批判个人崇拜问题全盘否认斯大林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在毫无准备之下,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必然造成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思想混乱,同时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不良后果。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史料:见下图。史料探究史料中的图
4、1和图2反映了什么问题?图1和图2有何内在联系?史料研读图1研读:说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图2研读:说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运动”,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以失败告终。关联解读:图2反映的垦荒运动旨在解决图1反映的农业滞后问题。但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根本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及启示1改革措施。项目“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
5、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2.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2017全国卷)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
6、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明素养本题从苏联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切入,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举措,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研题干1953年赫鲁晓夫开始执政;农业问题突出;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试行工资制度分配制度改革;旨在解决当时的问题。辨选项选项辨析A赫鲁晓夫改革部分承认农民的个体利益,以
7、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B赫鲁晓夫只是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微调,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并未改变,B项错误C材料未体现城市工人和农民收入的比较,C项错误D农业集体化运动发生在斯大林执政时期,D项错误定答案A深发掘赫鲁晓夫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背景下,对当时的政策和管理体制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这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客观上看,这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赫鲁晓夫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直接导致赫鲁晓夫
8、执政时期的改革措施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缺乏全面的和一贯的战略方针。1(2019全国卷)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
9、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C项错误;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D项错误。答案:A2(2018江苏卷)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解析:依据信息“195
10、7年”可知是赫鲁晓夫改革,“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A项错误;“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说明仍是重工业,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营权的下放,没有涉及所有制的变化,D项错误。答案:C3(2018全国卷)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
11、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答案:A4(2017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解析:据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回忆录虽是第
12、一手资料,也会因时间久,记忆不清或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A项错误;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B项错误;据材料“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版本对内容会有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C项错误。答案:D5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1953年到1964年
13、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农业集体化就是降低农产品价格,满足工业的需求,而材料体现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A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加速发展战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农产品价格的变化,C项错误。答案:D6(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 7852 733484195528510 6174 52794119651 22311 9269 1024 11619752 39010 58214 13410 23
14、119803 71210 08014 80011 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解析:第一小问“趋势”,根据表格数据变化概括各国钢产量变化走向。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结合20世纪5070年代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苏、日四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