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九 专题综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45134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九 专题综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九 专题综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九 专题综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九 专题综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九 专题综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九 专题综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九 专题综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九 专题综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九 专题综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综合提升主题1现代中国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转型热点链接如何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前29年的经济建设日益成为当今的热点,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对其中计划经济体制的看法。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反思1978年前的经济体制探索,总结1978年后的经济体制转型,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题串讲1现代中国经济体制的四次重大转型。(1)第一次(19491953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向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转变。历史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政治统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体制的惯性

2、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需要。重大举措: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全国财经和物资管理。主要特点:公有制占主导,非公有制比重大;国家控制与引导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混合。主要影响:在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做了准备。(2)第二次(19531956年):新民主主义混合型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历史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经济体制的实践经验;“一五”计划期间大规模经济建设与物质缺乏、工业基础弱的现实矛盾;苏联计划经济及西方国家强化干

3、预取得巨大成就;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构想的影响。重大举措:统购统销政策的逐步推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主要特点:单一公有制经济;中央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与货币;平均主义。主要影响: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集中资源促进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定价供应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缺乏激励机制,生产活力不足,日益僵化制约国家发展。(3)第三次(19781991年):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计划和市场双重调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历史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行;苏联经济改革重视市场的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

4、”的探索。重大举措: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主要特点:计划和市场双重调节,行政命令起主要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影响:增强了农村和城市经济活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4)第四次(1992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历史背景:1992年“南方谈话”打破了计划经济崇拜;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彻底暴露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市场经济在世界的普遍认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重大举措:建立现代企业

5、制度;取消票证供应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特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主要影响:社会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并在构建人类经济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日渐突出。2现代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基本认识。(1)政府在经济体制转型中发挥主导作用。(2)转型方式具有明显特点。前两次是强制性体制变迁,后两次渐进式体制变迁。(3)转型实质有显著差异。前两次是对旧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造,后两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经典例题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

6、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解析:本题从19501953年东北的分配调拨体制变化,切入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凸显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时间1953年以及“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的等信息可知计划经济体制与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有很大渊源,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有关,故D项正确;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A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出行政区域扩大的信息 B项错误;中华

7、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答案:D主题2现代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热点链接党的十九大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农业政策,为实施乡村振兴、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与思考。主题串讲1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项目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农业

8、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尤其是工业化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支持了工业化,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统一调配、平均主义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成为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形成认识。(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坚持重视“三农”。(2

9、)处理好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坚持农业服务于工业,农业反哺农业的原则。(3)农业政策要因势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4)引导并推动农村、农民走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经典例题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解析:本题从粮棉产量变化切入,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

10、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1978年开始,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生产经营权扩大,生产积极性提高,因而出现材料的中的粮棉增产现象,故A项正确;当时,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没有革命性的改变,B项错误;1980年,农村经济改革处于试点阶段,C项错误;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是1992年后,D项错误。答案:A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不同之处。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

11、十四大上。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改革结果:中国改革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3)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

12、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成效不明显认识类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思路常见术语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或谈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认识。解决方法(1)宏观把握材料主题。(2)就题干主题谈出规律性、本质性结论的认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以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

13、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的观点的认识。(10分)解题步骤第一步:宏观把握材料,提炼认识主题。题干说得很清楚,认识主题,提炼材料二中的观点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或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第二步:结合认识的主题,简单谈谈一些规律性、本质性结论的认知。参考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存在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特别提醒从核心素养来看,认识类设问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都位于试题的最后一问,这一问的思考和解答一般要建立在对前面设问准确理解和解答的基础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