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27.50KB ,
资源ID:945113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4511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泰兴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6 .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泰兴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6 .doc

1、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续)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测试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地场所。在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a、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因为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的发展。 b、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原因: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而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

2、沙淤积而成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 、水资源丰富。如:我国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的聚落分布。c、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原因: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多。但是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 ,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2)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a、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

3、。b、山区交通建设的限制因素较多。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一般情况下,山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是铁路。山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测试要求: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1)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形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等。(2)地球气候变化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

4、化和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3)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影响:(见必修一教材P9394)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4)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有关,如:二氧化碳、甲烷等。(5)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大量砍伐森林(毁林)使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对策:发展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测试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

5、的意义。(1)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自然资源共同特点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分布的不平衡性因地制宜,注意资源调配资源间的联系性保护、综合开发利用数量的有限性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利用的发展性提高科技水平,挖掘开发潜力(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采猎文明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这时土地数量的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这一阶段,人类主要是通过适应 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农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这时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

6、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阶段,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工业文明阶段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越来越严重。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4、自然灾害:测试要求:结合实例,简述旱涝、台风、寒潮和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其类型主要有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前者常见的有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后者常见的有台风、暴雨、洪涝、寒潮、干旱等。(2)洪灾原因:自然原因:气

7、候因素: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气候异常会加剧洪涝灾害。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水文因素:河流流域面积大则汇水面积广;河道弯曲,则其流水通畅程度低,排水速度慢;与河流相通的湖泊少,则调节洪水功能低,这些均会造成流域的排水速度低于汇水速度,使堤坝溃决形成洪灾。人为原因:破坏流域内植被;大规模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占用分洪区危害:造成人员伤亡,有时会引起疾病爆发;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造成水、电力、交通、通讯、能源等供应中断,经济、生活秩序混乱。措施:做好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的相应预防措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

8、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3)寒潮是由快行冷锋形成的,发生时间主要是冬半年,使农作物受冻害严重的季节是秋季和春季。危害是大范围冻害,并伴有霜、雪、大风等现象,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防御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预报。(4)台风是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或气旋,台风灾害主要有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等。防御措施主要加强监测,利用气象卫星对台风探测(遥感技术的应

9、用)。(5)干旱产生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危害: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河塘、湖泊干涸;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跨流域调水我国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夏季风弱,雨季未到;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没有形成春旱: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有春季季节性

10、积水融水补给。但东北地区在盛夏季节,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的旱灾。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西北全年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6)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浅源地震;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

11、;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危害: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喷沙冒水,山石滚落崩塌;诱发其他灾害,如水灾、火灾;毒害气体排放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引发瘟疫。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7)滑坡、泥石流形成条件: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岩石大量松散的碎屑物质;气候强降水或冰雪融水汇集;植被覆盖少,地面缺水保护。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较广:地形山区面积大,地形起伏大;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原因是植被破坏严重。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