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城中水景城市景观中不可无水。即使不傍河海,亦无湖泊,或虽有河湖,但某些大的建筑物与公众共享空间却离那些自然水域颇远,那么,以人工力量来营造小规模的水景便成为必要的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庭院乃至园林的布局中极少有喷泉的设置,是由中国与西洋不同的文化心理所决定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仅是诗,也是理。中国的地势总体而言是朝东倾斜,因此在经济、文化一贯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人们认为水的存在
2、常态一是“泻”,一是“平”。而中国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都强调顺应事理天意,故而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存在着大量咏赞瀑布与平湖的文句,以水的自然泻落与若镜映物为美:“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秀出南斗旁影落明湖青黛光”等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此为大景;“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这是小景。总之绝少歌咏赞叹水的上喷蹿跳。以北京为例,紫禁城那么堂皇富丽的庞大建筑群,景点繁多,花样迭出,可是却无一处喷泉。而在西洋,哪怕是规模要小得多的皇宫里,也总会有不止一处的喷泉设置。此非不能也,而是不爱也。我们都知道乾隆在位时,宫中的西洋供奉曾为他在圆明园中设计过有“大水法”的
3、西洋楼景点,李翰祥拍火烧圆明园时还搭出了大堂的布景,展示那一喷泉齐溅的景观。其实我们并不能找到自乾隆到慈禧特别喜欢那喷泉的文献资料,圆明园的“大水法”只不过是中国统治者偶尔容忍一点西洋“淫巧奇技”的小例子罢了,喷泉始终未能进入中国园景文化的主流。没有喷泉的中国园林,顺应“水往低处流”的自然属性,却也创造出了种种至美的佳境。红楼梦所描写的大观园,以沁芳闸为核心的水景布局,基本上概括出了中国人对水的审美心态。随着审美情趣的丰富,城市人造景观中对人工喷泉的营造成了越来越热门的事情。以北京而论,虽未必有昔日圆明园那么集中、复杂的喷泉组出现,但节日期间天安门广场的喷泉,北京游乐园的“水幕电影”,一些公众
4、共享空间的音乐喷泉,以及各大饭店宾馆内外的大大小小的形态各异的喷泉,已然构成了一派新的“城中水景”。喷泉不仅润泽着城市空气,可以与现代化的建筑物整合为一种美妙的景观,而且,这种偏“逆水性而嬉弄之”的浪漫情怀,激发出人们一种昂扬的创新精神。然而,目前一些建筑物内外的喷泉,有一种赶时髦甚至是盲目“西化”的倾向,或者是“为喷泉而喷泉”,又全然道不出之所以那样“嬉水”的美学动机。其实,如果建筑物整体是民族风格的,那么,在以水布景时,无妨仍取中国古典式的“泻”与“平”的造境法。即使是西洋人以洋美学追求为主体的设计,有时也很会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汲取精华,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果在宏阔的公众共享空间中对水
5、的运用,主要不是使其上扬,而是用沿着墙面流泻与营造出大面积水池的方式,就会很有点“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节选自刘心武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1. 下列关于“城中水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城中水景”包括在离自然水域颇远的某些大型建筑物和公众共享空间内外以人工力量营造的小规模水景。B. “城中水景”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形态各异、“上喷蹿跳”的喷泉,也可以是具有“水往低处流”自然属性的瀑布。C. “城中水景”能润泽城市空气、与现代化的建筑物整合为一种美妙景观,对城市来说,它是一种很必要的景观。D. 在营造“城中水景”时,中国古典式“泻”与“平”的造境法也会被西洋人在主体设计中出
6、奇地运用。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的文化心理,使人们认为水的存在常态是“泻”和“平”,所以,中国古典建筑的庭院乃至园林的布局中大多没有喷泉的设置。B. 红楼梦大观园中以沁芳闸为核心的水景布局,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人顺从和适应水的自然属性的传统审美心态。C. 人工喷泉偏“逆水性而嬉弄之”的浪漫情怀能激发人们昂扬的创新精神已成共识,这种共识导致城市人造景观中对喷泉的营造越来越热。D. “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能在宏阔的公众共享空间通过让水沿着墙面流泻与营造出大面积水池的方式来表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都强调
7、顺应事理天意,因此人们以水的自然泻落与若镜映物为美。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有关水的文句,很多都是咏赞瀑布和平湖的。B. “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表现了水“泻”的常态,“庐山秀出南斗旁影落明湖青黛光”表现了水“平”的常态。C. 紫禁城庞大的建筑群无一处喷泉,而规模要小得多的西洋皇宫里,总会有不止一处的喷泉设置,这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闭关自守缺乏文化交流的状态。D. 道不出喷泉“嬉水”的美学动机,为赶时髦而盲目设置喷泉,倒不如采用中国古典式的造境法,或许还能营造出“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答案】1. C 2. C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城中水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8、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对象搞错。“能润泽城市空气美妙景观”说的是“喷泉”的作用,不是“城中水景”的作用。因为文章第5节说“喷泉不仅润泽着城市空气,可以与现代化的建筑物整合为一种美妙的景观”。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原因分析有误。“已成共识”的说法与原文末段第1句内容相矛盾。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9、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曲解文意。“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闭关自守缺乏文化交流的状态”有误,应为“表现了当时中西文化心理的差异”。当时还是有文化交流的。点睛: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
10、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奶 奶【曹文轩】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
11、,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
12、,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奶奶走后,青铜
13、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全家人都起来了。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表兄说:“进屋再说。”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
14、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
15、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节选自青铜葵花)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B. 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C. 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
16、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D. 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5. 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 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 B 5.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表现了大麦地人收获时节的繁忙和疲惫。营造主要故事情节的背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铺垫。 6. (1)形象特征:关爱家人。奶奶到她妹妹家除了串亲戚外,更重要的是她去妹妹家后家里可以节
17、省一个人的粮食,她也可以在妹妹那儿摘棉花,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但她不把这些想法告诉家人,以免他们担心。勤劳善良。到了妹妹家后的奶奶只休息两天就到地里干活,一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为止;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一直到病情越来越重才回家。(2)小说主题:彰显了纯朴的亲情:奶奶对家人的关爱和家人对奶奶的牵挂之情;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小说的大意,梳理出小说的情节结构,然后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及表达技巧,体会
18、小说的主题,再仔细阅读选项,一一比对,找出答案。A项,“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错误,文中的“凄凉”是写爸爸的号子声,以表现夜深人静的状态,不是写爸爸心情凄凉。C项,“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错误,爸爸心烦主要是奶奶还没有回来,自己很担心奶奶,不是“恼怒”。D项,“对爸爸的责备”错误,爸爸表兄的话主要介绍了奶奶的辛勤劳动。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
19、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分析小说中场面描写的作用。本题考的是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新稻收获当在秋季,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青铜的爸爸”交代了小说中的人物,“大麦地”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则表明故事发生在挨饿的
20、年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小说开篇用了九个自然段来写新稻收获的情形, 突出了人们的疲惫、繁忙。从结构上看,因为是收获的季节,奶奶才会想到去摘棉花挣钱,这就自然引出了下文奶奶走亲戚的情节。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主题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二问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解答第一问时可仔细阅读全文,筛选出有关“奶奶”的信息,然后归纳总结。如,虽然收获了新稻,但是奶奶还是要到妹妹家去,目的是省下粮食,同时又给孙子孙女做棉袄棉裤,可是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对自
21、己的真实目的只字未提,在妹妹家病倒了不让告诉家人,怕家人担心,可以看出奶奶善良、关爱家人;到了妹妹家,奶奶“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可总结出奶奶勤劳。第二问解答时可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来总结。小说中写到青铜一家相亲相爱,奶奶关心家人,家人也挂念奶奶,表达出的是一种纯朴的亲情,作者对这样的一家人和这种情感是赞美的、热爱的;然而青铜一家的生活,奶奶的遭遇也是令人同情的,由此就可以总结出本文的主题为彰显纯朴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本报评论】韩
22、国企业乐天集团近日同意就“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用地与韩国军方签署协议,意味看主动挤入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局面。不少抗议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韩国民众对此表示极大愤怒。但是,韩国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国民意上,更没有顾及本国及地区安全的大局,而是忙不迭地揣测中国是否“封杀”乐天。他们心里装着鬼,所以心很慌。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人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众所周知,美韩推进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安全利益关乎一国根本。韩方一方面破坏邻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还指望同邻国正常做生意,这样的如意算盘怎
23、么可能打出名堂?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上都找不出先例。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依法保障有关企业在华合法权益,这是一贯的政策立场。然而,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成功与否,最终却要由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乐天集团主动选择配合“萨德”部署,就是把韩国政府往损害邻国战略安全利益、恶化地区局势的错误方向推,就是一心一意要为自己的错误讨一颗苦果吃。相应而来的结果已经显现出来,中国消费者自发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乐天做出坚决回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显然,乐天给“萨德”入韩铺路的决定,是典型的误国之举。此举不仅无助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还制造了新的冲突点,令整个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况且,绑上美国反导“
24、战车”的韩国,很多事情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一旦爆发激烈冲突,韩国不可能不受重创。韩国媒体现在用“坐立不安”“战战兢兢”来形容乐天当下的心境,恐怕一方面是看准了乐天在中国规模达8万亿韩元的各种项目和业务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明白韩国的“苦日子”将随之而来。去年7月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以来,中韩合作的民意基础明显受到了损害,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韩国继续执意推进“萨德”部署,两国间各领域合作势将遭遇更大困难。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也不会有丝毫含糊。韩国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注
25、定要为此承担责任。(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4日)材料二【本报记者 倪浩 魏辉】“中韩经贸关系倒退10年是有可能的”,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中国不会让步。如果韩国继续一意孤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2016年韩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治动荡双重打击,呈现严重低迷状态。寻求与中国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萨德”入韩,引发中韩关系大倒退。10年前的2006年中韩双边留易额是1300亿美元。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甚至会出现“硬着陆”。也就是说,减少1000亿美元是很有可能的,那就是“一夜之间回到10年前”。(选自环球网2017年03月0
26、4日)材料三【湖北日报讯】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乐天集团拒绝提供部署“萨德”用地。参加示威的金泉市民对策委员会共同委员长刘先喆说,“萨德”系统不能保护韩国安全,部署“萨德”只会使韩国成为半岛“火药桶”和冲突“前沿”。“这是假安保,真的安保政策应该是通过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刘先喆认为,乐天集团这次是否提供“萨德”用地,将成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国民企业的标准。“如果乐天屈服于韩国国防部的压力,将犯下卖国罪行,乐天应该做出明智的决定。”(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02月23日)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
27、是(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萨德入韩”的问题,都对其持反对的态度,而且都认为此次“萨德入韩”将会对韩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B. 材料一认为此次“萨德入韩”会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国的一些媒体妄意揣测中国会不会封杀“乐天”,从而没有注意本国民意。C. 相比于材料二与材料三的消息报道,材料一虽然属于新闻评论,但是对“萨德入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样具有新闻价值。D. 三则材料都对“萨德入韩”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报道,并且均暗示读者,对该事件的妥善解决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报纸,有网媒,但都选择了在“萨德入韩”这
28、一时期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则材料都注重新闻的时效性。B. 相对而言,人民日报的观点更有可信度,材料二和材料三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因此它们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C. 对于“萨德入韩”一事,材料三选择的采访对象是韩国人,由此可以看出它和其他两则材料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D. 三家媒体发布关于“萨德入韩”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萨德入韩”问题的看法。可见,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于民。E. 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需求,三家媒体在用词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语言风格严肃,更为恰当。9. 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此次“萨德入韩”对韩国有哪些影响。【答案】7. C 8. AD
29、 9. 国家安全(政治)方面:不利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危害本国安全。经济方面:中韩经贸受损,本国经济倒退。外交方面:影响同中国等国家外交的民意基础,影响人文交往。本国民情、舆论方面:影响本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解析】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无中生有。材料三并没有提到关于经济的问题。B项,主要的原因归纳有误,文章只是探讨“萨德”问题,并没有归纳原因。况且文章中“更没有顾及大局”等表述也说明主要原因归纳片面。D项,三则材料并没有任何关于“乐
30、观的态度”的暗示,属于无中生有。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新闻报道必须要遵循客观性原则。C项,曲解文意。材料三采访的虽然是韩国人,但他们均反对“萨德入韩”,其立场和材料一二相同。E项,“更为恰当”有误,不同的文章风格是为了适应不同读者的要求。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
31、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新闻,新闻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9.
32、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此次萨德入韩对韩国有哪些影响。”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萨德入韩对韩国影响”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从至少三个角度答题。如结合文本内容“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议”分析概括,然后从国家安全(政
33、治)、经济方面、外交方面、本国民情、舆论方面整理答案要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絮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34、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
35、。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节选自汉书贡禹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B.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C.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D.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11. 下列对
36、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征辟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包括皇帝征召和公府、州郡征召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辟”,官府征召称“征”。B. 陛下原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C. 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D. 离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会在固定的时间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言元
37、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B. 贡禹精通经义,品行端正。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C. 贡禹年事虽高,仍被重用。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反而任命他为长信少府,后又让他担任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D. 贡禹反对奢侈,为民请命。皇帝多次听从他的建议,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减少了诸侯王庙的卫兵,罢除了郡国的宗庙。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2)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答案】10
38、. B 11. A 12. D 13. (1)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2)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感到遗憾的事吗?【解析】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
39、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臣禹八十有一”中,“有”是通假字,通“又”,该句的意思是“我八十一岁了”,所以“八十有一”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拆除A项、C项。“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的意思是“希望能辞去官职,返回故里”。故“愿乞骸骨”应独立成句,要在“骨”后停顿。综上,本题选B项。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A项,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40、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贡禹罢除郡国宗庙的建议并未得到采纳。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41、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数”:
42、“多次”;“虚己”:“使自己虚心,自己虚心地”;“年岁不登”:“年成不好”;“困”:“处境困难”。第二句关键点:“奇论”:“高论”;“退”:“隐退”;“恨”:“遗憾”;“岂与?”:“难道吗?”参考译文: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而著称,被征召为博士,任凉州刺史,因病辞官。后来又被推举为贤良,任河南令,在任一年多,因公事被府官指责,被迫脱帽谢罪。贡禹说:“帽子一旦摘下,岂能再戴!”于是辞官而去。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农业歉收,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贡禹上奏说:“现今大夫僭越诸侯,诸侯僭越天子,天子超越天道的情况由来已久了。承接衰微
43、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这一切都指望陛下您了。”元帝很欣赏贡禹的忠诚,就下令,升任贡禹为光禄大夫。不久,贡禹上书说:“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了。希望能辞去官职,返回故里,若能如愿,便死而无憾了。”元帝批示说:“朕因为先生有伯夷的廉洁,史鱼的刚直,遵循经义据守古道,不盲目屈从世风,孜孜不倦为民请命,是当今俗世少见的高尚贤良的人,因而亲近先生,希望先生参与国政。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遗憾不顺心的事吗?”此后一个多月,任贡禹为长信少府。正赶上御史大夫陈万年去世,贡禹
44、便接替他担任御史大夫,列于三公之位。.贡禹任御史大夫几个月后去世,元帝赐钱百万,任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对 雪 【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
45、,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 第四联,诗人写殷浩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殷浩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15. 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14. CD 15.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
46、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目要求选出“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B项,“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错误,是没有好酒;C项,“对温暖的渴望”无中生有;E项,“滞留京城”错误,注释中“解送回长安”。故选AD。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
47、么,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B项,“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错误,是没有好酒;C项,“对温暖的渴望”无中生有;E项,“滞留京城”错误,注释中“解送回长安”。1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象能力。第一问: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描写诗中描写的景象,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比如本诗第二联“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诗人抓住“乱云”“薄暮”“急雪”“回风”这些意象,描写了黄昏黄昏云乱、风急雪繁的景象。第二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也就是问写景有
48、什么作用。可以结合具体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诗歌中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本联,诗人是借景抒情,通过对黄昏时飞雪状态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之情。结构上作用,本联中“急雪”呼应了题目“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共5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里作者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_,_,_。【答案】 (1). 舳舻千里 (2). 旌旗蔽空
49、(3). 及其所之既倦 (4). 情随事迁 (5). 感慨系之矣【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舳舻”“旌旗”“蔽”“既倦”“事”“慨”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
50、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运用(20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领军人物吴良镛视城市为生命的有机体,倡导通过“新陈代谢”来延续城市的文脉和精神。有人认为应该把保本的和不保本的理财产品用不同的名称具体地加以区分,让金融产品实至名归,才能维护市场的稳健发展。武汉曾经拥有数百个湖泊,星罗棋布,是当之无愧的“百湖之城”,如今被生态学家誉为“城市之肺”的湖泊,已变成“城市之泪”。关于“北京、上海正在研究征收拥堵费”的消息再次不胫而走,引起了两座“大堵市”
51、市民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了其他城市民众持续热议。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不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潮流。最精彩的一次进攻出现在第二节最后15秒,哈登一对一单挑哈里斯,最终哈登一个转身动作将哈里斯晃到在地,虽最终没有投进,但哈登精彩的表现让全场球迷拍手称快。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新陈代谢”: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正确。“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此处使用对象不对,不
52、合语境“金融产品”。错误,排除答案B项、D项。“星罗棋布”: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正确。“不胫而走”: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正确。“胸无城府”:形容心胸坦率、坦白,没有什么隐藏的。此处褒贬误用,可改为“胸无大志”或“胸无点墨”。排除A项。“拍手称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好的事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此处不合语境,课改为“拍案叫绝”。排除B项。综上,本题选C项。点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53、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国首次实现万米海底的巡航遥控和实时视频影像传输播放,这一最新科技成果靠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潜水器取得的。B. 4月12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在其注册的微博账号上,发出了第一条中英双语长微博,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粉丝数就突破了30万人。C.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驻天宫二号以后,将开展多项有人参与的科学试验,这充分凸显了人在载人航天活动中
54、的地位、作用和价值。D. 在消费升级以及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旅游产业正拉动经济增长、带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创业创新的“强劲引擎”, 未来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句式杂糅。错在“靠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潜水器取得的。”应改为“靠的是”或“是靠取得的”,选择其中一种句式。B项,搭配不当,“粉丝数”和“30万人”主宾搭配不当,应删掉“人”。D项,成分残缺,应在“拉动”前加上“成为”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陈淏子 亲自实践, 善于总结别人的经验,并提到理论
55、的高度。陈淏子曾举了这样的例子: 有的人很喜欢养花,常常从千里之外把心爱的花带回家, 不到半年就枯死了,或者再也不开花了。他说:“这是 不知道它的特性。 掌握了它的特性,没有不长的树木,没有不盛开的花草,这全凭种花人的细心观察。” A. 除了 还 即使 然而 由于 只有B. 不仅 而且 虽然 但 因为 只要C. 既 又 / 却 由于 如果D. / 也 固然 可是 因为 一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联词的正确运用。第一句中前后两个分句间是递进关系,所以与应填“不仅”“而且”;空缺与各自所带的分句前后存在转折关系,应填入“虽然”“但”;空缺所在的语句是对上文所述结果的原因解释,应
56、填人“因为”一词;而空缺所带分句与下文存在充分条件关系,应填入“只要”一词。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管教孩子,避免他们出现行为偏差有三道基本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父母,第二道防线是学校, _ 。在当代社会,由于流动、留守等原因,一些家长监护未成年子女的功能在弱化。 _,那就只能期待司法变成“超级父母”了,而这是司法不能承受之重。用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去对付“熊孩子”无异饮鸩止渴。最好的方法,一方面是强化家长监护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强化学校管教功能,让孩子在学校就能被管好,不让问题“出校园”。实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教师有
57、权威, _。【答案】 (1). 最后一道防线才是司法 (关键词:司法) (2). 如果学校这一道防线也不夯实(关键词:如果学校防线不夯实) (3). 有必要的约束与惩戒手段(关键词:惩戒)21. 下面四幅图是四个成语谜的谜面,请仔细观察,写出这四个成语。 答:从左到右依次是_、_、_、_【答案】 (1). 异曲同工 (2). 里应外合 (3). 无与伦比 (4). 能屈能伸【解析】解析:题干是“下面四幅图是四个成语谜的谜面,请仔细观察,写出这四个成语。”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细心观察画面,积极联想,调用语言积累。第一幅图中有四个字:“曲”、“工”、“娶”、“工”,其中
58、两个“工”,字音相同,字形也相同,可想到“同工”。而“曲”、“娶”,字音相同,字形不同,可想到“异曲”,合起来该成语是“异曲同工”。第二幅图:“应”在“口”的里面,可想到“里应”。“合”在外边,可想到“外合”。应成语应是“里应外合”。第三幅图中有两个字“无”和“伦”,这两个字放在天平的两边,意思是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比一比,由此想到成语“无与伦比”。第四幅图中是两个“能”字,一个“能”写得弯曲,另一个“能”站得直,由此想到成语“能屈能伸”。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
59、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岁月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请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要求写记叙类的作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记叙自己经历,也可以编述故事)【答案】父亲的笛声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
60、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
61、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
62、,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阅读材料,看材料讲了什么。本次作文给的材料就一段文字,关键词是“声音”。围绕“声音”,第一句话是写一诗句引起对声音的怀念。第二句话是说今天还有许多牵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材料中给出了一些“声音”,如:读书声、钟声、风雨声、短笛声、爆竹声等等,这些声音可以是本次作文的写作对象,考生也可以放开写生活中常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尤其是真正牵动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千万种声音中,能触动内心世界的
63、,必定是使自己感受最深的声音。这道题立意不难,任何一种或几种声音,只要紧扣“内心深处的声音”相关就行,从正、反、实、虚各个角度立意,表现的“声音”不是低俗的,不健康的均可。构思:思路一: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人的声音社会的声音,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琵琶声、洞箫声等,这些声音里,哪些是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这些声音凭着什么特点,又是怎样让你动了真情,感受至深?从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等角度由实到虚;从人的角度社会的呼吁角度,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琵琶声、洞箫声等角度,写出最
64、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思路二:还有一种无形的声音,爱心和同情的呼唤,对于保护自然爱惜生命的呼吁,对于真挚感情的向往等等,这些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要用心倾听。“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选材立意:1一定要有具体的声音:叫卖声,叮咛声,音乐,钟声,鸟鸣,流水声等。2这种声音要是能牵动内心深处的,联系材料的感情倾向,准确地说应该是喜爱、向往、眷恋的,引起深深震撼的亦可,但反感、痛恨的则肯定不可
65、。3题目是材料作文,它提供作文的范围和感情倾向,但并没有提供立意,选择某种具体的声音,就有某种相关的立意,因此选取的声音要是你感受真切的或有文化内涵或方便展开的。4材料中已经提供的几种声音可以用来立意,但脱开这些联想到其他类似的声音更容易出新出。要求必须写记叙文。写作前先拟题,在写的过程中,选材一定要典型,尽量做到文从字顺,写出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充实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