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95 ,大小:3.73MB ,
资源ID:94235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4235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课件: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课件: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PPT

1、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备考导航考点扫描知识导图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课时 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考点 1 三国与两晋及东晋与南朝一、三国与两晋1三国鼎立。(1)220 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2)魏国国力较强,蜀、吴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西晋统一。(1)266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

2、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少数民族内迁。(1)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2)西晋时期,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3)316 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二、东晋与南朝1南方政权更迭。(1)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420 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3)此后 170 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2士族专权。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

3、阶层,称为士族。3江南地区开发。(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表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4疆域变化。(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2)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3)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1内迁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

4、发展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考点 2 十六国与北朝1北方政权更迭(1)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2)4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3)4 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 年统一北方。(4)6 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5)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6)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

5、面。2孝文帝改革(1)5 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2)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影响: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1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民族融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6、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2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据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称,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解析:题干中的宋书和南朝说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覆衣天下”说明江南农耕经济发展,而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北

7、民南迁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工具技术,导致南方生产力迅速提高,故选 B 项;社会相对安定和自然条件优越是客观原因,排除 A、C 两项;政府重视是原因之一,排除 D 项。答案:B典题发掘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这些都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

8、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 C 项正确;废分封、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 A 项错误;实行盐铁专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的统治措施,故 B、D 两项错误。答案:C典题发掘 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一、选择题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 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答案:D 2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止是战乱,还有北

9、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作者意在说明()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B促进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先进于汉民族D在战乱和迁徙中实现了民族大融合答案:D 3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答案:B 44 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

10、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答案:B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

11、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摘自宋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答案:(1)情形: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2)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课时 2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考点 1 隋朝兴亡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

12、长安,是为隋文帝。(2)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隋朝的建设(1)广设仓库:包括朝廷仓库和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2)隋炀帝兴建洛阳城。(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隋朝的灭亡(1)隋炀帝三次大举征伐高丽。(2)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其开凿的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隋炀帝的暴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考点 2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

13、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统一全国。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出现了开明的政治局面。(2)武则天时期。唐高宗死后,皇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3唐朝的民族关系(1)与东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来反叛唐朝重建政权,到 8 世纪中叶为回纥所灭。(2)与西突厥。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14、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3)与吐蕃。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和亲。9 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4)与靺鞨族粟末部: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4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作用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考点 3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唐朝的衰亡(1)“安史之乱”。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边境军镇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此时的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过程:755 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部将

15、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历时八年,被唐平定。影响:平叛中,唐军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从此,唐朝由盛转衰。(2)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3)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4)黄巢起义:875 年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5)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2五代十国(1)五代: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

16、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3)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2020广东学考)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座城市:“朱雀门大街纵贯南北,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半。东西两部各有周遭六百步的大商市,称东市和西市。全城的居住区共建一百零六坊,各坊间形成东西大街十四条,南北大街十一条。”这座城市是()A唐都城长安 B北宋都城开封C元都城大都D明都城北京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朱雀门大街纵贯南北,把全城分为东西

17、两半”“东西两部各有周遭六百步的大商市,称东市和西市。全城的居住区共建一百零六坊,各坊间形成东西大街十四条,南北大街十一条”可知 A 项正确。答案:A典题发掘 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其中的坊、市是分开的,是唐代繁荣的缩影。“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解析:据材料信息“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代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

18、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答案:D典题发掘 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去做即可。一、选择题1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答案:D 2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

19、。该记载()A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B客观反映了贞观之治的面貌C为政要类的记载提供了范例D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答案:D 3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答案:B 4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答案:C二、非选

20、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朕之小女,长自宫闱,言适远方,岂不钟念?但朕为人父母,志恤黎元,始允诚祈,更敦和好降(嫁)彼吐蕃赞普,即于今月廿七日,朕亲自送于郊。唐大诏令集材料二 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贞观政要(1)材料一表明唐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什么?(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基本观点和依据是什么?你从中能得出什么启示?答案:(1)采取了和亲政策。出发点在于实现吐蕃“和好”。(2)观点:不以武

21、力迫使少数民族顺从。依据是前秦的败亡。启示:应以民族平等的原则促进民族团结。课时 3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考点 1 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标准: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4)影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科举制度(1)形成: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发展: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

22、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地位。(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考点 2 三省六部制1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3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4演变政事堂的设

23、立: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5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提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三分,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掌分明;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考点 3 赋税制度1租调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租庸调制(1)内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 21 至 59 岁

24、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3两税法(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2)内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概

25、念阐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则是赋税政策,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2)联系:租庸调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取代。(2020广东学考)“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解析:题干反映了世家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持政权的局面,隋朝推行的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了中央,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故选

26、 D 项;世卿世禄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逐渐被废除,排除 A 项;察举制推行于汉朝时期,排除 B 项;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政治制度,排除 C 项。答案:D典题发掘 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吸纳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专制统治。共同作用是维护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中书和门下二省成为专门的决策机构,说明决策越来越专业化

27、,决策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分离,有利于科学的决策,答案为 C。答案:C典题发掘 秦汉时期,三公九卿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一、选择题1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C 2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世族门

28、阀势力答案:D 3唐代宗时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是()A门下省官员B掌控监察大权C隶属于中书省D负责起草诏令答案:A 4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外进行大规模屯田,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

29、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

30、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答案:(1)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靠才能,后者靠门第;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考试,后者举荐。同:都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考试之列。(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

31、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3)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课时 4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考点 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道教、佛教的融合(1)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兴起的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唐时期。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也有很大发展。2

32、儒学与佛教的斗争(1)反佛与灭佛。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抨击佛教: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2)复兴儒学:唐中期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特别提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取全面尊儒措施,汉代儒学成为正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考点 2 文学艺术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田园的诗、南

33、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2艺术(1)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2)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3)石窟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

34、,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闻名世界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规律总结】隋唐时期,经历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民族交流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科举制度的产生及推广,带来了文化的创新,整个社会安定的大背景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考点 3 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一、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的数值。(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2隋唐时期的科技。(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

35、拱桥。(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二、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传播。(1)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2)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3)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4)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高僧。2其

36、他方面的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解析:根据“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可知体现了消极避世的思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

37、种情况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所致,故选 B项;中国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排除 A 项;三教合一出现于唐宋时期,排除 C 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所致,并非是商品经济的冲击,排除D 项。答案:B典题发掘 为维护统治,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尤其是唐朝统治者为用神权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以老子后裔自居,更是大力提倡道教。如果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和果树栽培方法,最好查阅()A九章算术 B尚书C水经注D齐民要术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故答案为 D 项。

38、答案:D典题发掘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魏晋时期的农业发展,结合齐民要术进行分析即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一、选择题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答案:A 2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C篆刻艺术D书法艺术答案:D 3某位同学在游览临沂洗砚池时,发现了

39、一首残缺的诗:“故里无后人,半亩方塘砚池开。一代书圣挥笔去,遍地学子书中来。”据此判断,这首诗最有可能是在赞美()A王羲之 B颜真卿C欧阳询 D黄庭坚答案:A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 B贾思勰C祖冲之 D郦道元答案:C二、非选择题5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

40、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 家、38 部专著共 257 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原因:地理环境影响。(2)社会现象:乐舞发达。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谢 谢 观 赏合格演练测评点击进入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