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走近作者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太宗自制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魏征的谏议政论文,颇多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后人刘知己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注音(1)求木之长(zhn)壅(yn)蔽疏浚(jn)垂拱(n) 载(zi)舟 堵塞(s)(2)奔
2、干组词记忆,掌握字音古人云:“字不离词,词不离义。”单个字的读音可能拿不准,但如果把它放入词组中,便会柳暗花明。如:“犄”与“掎”,两个字的读音很容易混,但如果将其放入词组中就简单多了,如:“牛犄(j)角”“掎(j)角之势”,我们记这两个词比单纯记两个字容易多了。又如“忤”,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把它放入“忤逆”这个词中就很容易读出来了“w n”。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壅蔽(yn) 疏浚(jn) 黜恶(ch) 身无长物(zhn)B. 崇峻(chn) 殷忧(yn) 塞源(si) 百战不殆(di)C. 谬赏(mi) 垂拱(n) 盖寡(i) 言简意赅(i)D. 娱乐(y)
3、栖居(q) 契机(qi) 咬文嚼字(jio)解析:A项,“长” 应读“chn”;C项,“拱” 应读“n”;D项,“契”应读“q”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解析:A项,振震;B项,简拣;D项,读逗。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与例句的加点字含意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凡百元首,承天景命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B高山仰止,景行不止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解析:A项,通“影”,影子;B项,“景行hn”原为“大道”,喻高尚的德行;C项,日光;D项,景致,景色。4下列
4、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A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C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冲动解析:A项,休:美好;B项,物:他人;D项,冲:谦虚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C)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解析:A项,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主要的,重要的。B项,纵情,古义:骄傲,今义:尽情。 C项,骨肉:古今都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兄弟子女等)。D项,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将有所作则思知
5、止以安人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解析: A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B项,“正”,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端正”;C项,“乐”,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D项,“弘”,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弘扬”。7对下列各句中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臣闻求木之长者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人君当神器之重岂取之易守之难乎A和相同,和相同B和不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相同,和不同解析:助词,无义;助词,的代词,它,代“天下”。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夫
6、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月出于东山之上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例句和其他项都属于状语后置句。9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制堵”近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_,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通过流行语,我们多少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人们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今天,_,在旧的陋习尚未改掉的同时又滋生了许多新的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但网络上出现的很多所谓“中国式”,都是一部分人和一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
7、思想、不良风气,_。_答案:流行语折射出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全貌写法归纳一、类比入手,亲切生动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二、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
8、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三、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四、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写法精讲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
9、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
10、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又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以尼采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类推到中国也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不可能一味的给予,除非中国像尼采那样疯掉。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所以,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
11、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变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谬。客体事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可以是假设的事例;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例,如晏子使楚中的因水土不同而橘变为枳,也可以是寓言故事,如察今中的三个事例;还可以是成语典故,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的滥竽充数。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与客体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个。如察今,主体事例“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与它的三个客体事例之间,就只有“主观的做法不适应客观的变化”这一个相同的特点;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
12、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相同的特点越多,主体事物就越具有客体事物的性质,越能暴露主体事物的本质。类比论证法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情况,有的通篇都用这一种论证方法,类比到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的只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并把它与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如公谏就是把类比论证与演绎推理结合起来运用的。运用类比论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进行类比的两种事物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点;二是进行类比的事物在现象上尽可能有较多的相似点;三是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一般只是本质上具有一个或几个相同点,并不是点点都相同,它们之间,既是“同类”,又非“等同”。四是运用
13、类比论证,并非只是摆出要类比的事,而是重在“比”,重在“类推”。即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相同或相似,这种推理过程是不可省略的。名著印证请任举一个使用类比论证的文段。_参考示例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3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
14、,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天下的结局。从这里,我们的同志可以得到一点启示。这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装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多年的革命中,新情况、新任务层出不穷。打阶级敌人,打民族敌人,搞土改,搞经济,搞文化,哪一件不是从不会到会的?从一无所知,到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这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当前,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又出现了许多我们不懂的东西。我们很多同志坐井观天,孤陋寡闻,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懂怎么办?承认就是了。正如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所说的:“要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就要坦率地承认,我们
15、还非常不善于管理,不善于当组织者和管理者。”承认不懂,才能从不懂变懂;承认不会,才能从不会变会。装,只能使自己永远是外行,永远不懂,永远无知。微写作训练根据文意,再举两个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例子。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_参考示例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
16、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课内素材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问题在于,今天我们如何把历代政治家的这份为政宝鉴不仅铭刻于座右铭,更时时处处用于绳墨我们的行为。运用角度“直面批评”“双赢的智慧”“个人与国家”“讽谏的智慧”等精彩运用片段一: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唐太宗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中下百川,乐盘游则思
17、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唐太宗虚心纳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终成就“贞观之治”之伟业。“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我们会深刻感受到: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不可以没有忧患意识。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很出色,那么他被人超过只是迟早的事;而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不能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国家也就难以长盛不衰。片段二:“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是一种超前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者,则昌、则盛;反之则衰、则亡。翻开历史长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夫差之于勾践、项羽之于刘邦国家如此,个人成长何尝不是这样?唐朝有位才华出众的宰相
18、魏徵,他为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魏徵政治管理的核心就是“居安思危,善始克终”。他常常以隋朝灭亡作为教训,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克终”。唐太宗接受魏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阅读延伸善始之论伏闻上古之年,盘古奋威,混沌初开,已而清者上浮而为天,浊者下沉而为地,玉宇澄清,此天地之始也。天地既有,女娲圣眷,水土相融,塑为人形,此人之始也。火麟昂首,凤舞九天,司禽总兽,此鸟兽之始也。天地无涯,万物齐一,皆有其始。 燧人氏授民以火,有巢氏教民以居,神农
19、氏诲民以耕。自三氏以降,千秋万代,日渐兴旺。此三人者,启我辈世代衣食之始。黄帝驾车御剑,破蚩尤于九州,启炎黄千年之史;武王吊民伐罪,灭成汤于朝歌,启周室八百之岁。凡一朝一代,欲有盛世者,必求善始,使开国以弊,则无望长存,复何求安民富国邪?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善始之用也。魏徵有言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凡君子欲展鸿图之志者,必求善终,亦不忘善始。盖若无善始,纵有善终,亦有憾于始也。直如属文之时,若无凤头,徒有猪肚、豹尾,亦难尽善也。 古人云:“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是故君子不肯碌碌无为,庸庸一生。但有才智,必欲有所作为
20、,并求善始而善终。人既为百灵之长,则当求尽善尽美,而不可舍其十之一也。古人重善终,保晚节,不计前事,不责善始。然今之人也,与先人异甚,每每追安逐逸,不愿披荆斩棘。创业维艰,畏之者十之八九也。然其一旦有其始,必战战兢兢,克勤克俭,以求善终,何也?惜其始之不易也。正如属文者,若妙手偶得,已有凤头,能不竭智以求猪肚与豹尾乎?今之众人,闻百家之言,受千秋之都,可为圣人师者,亦有十之一二,然终无人可为圣者,何也?乃无善始之念,莫敢为天下先也。 古有王羲之以己之于古人为逊。以为“世殊事异”。吾以此言为然也。今之众人,莫不求猪肚之实,欲豹尾之力,独鲜有重凤头者,每草草于其始。余以为庠序之中,先生堂上,不教善始之道,为大谬也。若能以善始之道诲人,俟人人善始之时,则自能人人善终。使人人善始,则业各可取;使各致其业,则事无不成。若有如此之民,则不愁教化,不虑动乱也。至于物阜民康,国盛家强,垂拱而可得也。善始之道,于今为稀,于古为常。若人人得其三昧,则兹世不可不清明也。 愿斯志之永固兮,东终古而未央! (本文选自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