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作业:专题十一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41548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作业:专题十一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作业:专题十一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作业:专题十一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作业:专题十一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作业:专题十一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作业:专题十一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作业:专题十一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作业:专题十一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一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解析:抓住题干中“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故B项正确。答案:B2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

2、,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两人的思想都()A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解析:据材料“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可以看出两人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两人的思想都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故选D项。答案:D3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将其沿途见闻编成使西纪程,但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

3、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这表明清政府()A禁止国内传播西方文明B严禁官员私自著书出版C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D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解析:1875年郭嵩焘出使英国正值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禁其流传的原因在于极力维护“中体”地位,不让国内宣传西方政治方面的内容,故选C项。答案:C4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解析

4、:据材料“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中体思想,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范畴,故A项错误;李鸿章强调中体,目的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故B项正确;仍强调中体,说明并没有打破“华夷之辨”的偏见,故C项错误;中体思想不是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故D项错误。答案:B5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两种主张都()A强调托古改制B宣扬种族革命C动员了社会各阶层民众D利用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解析:根据材料“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

5、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可知维新派和革命派均利用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故选D项。答案:D6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解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未来战国志(1902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苏格兰

6、独立记(1906年)”,有启迪民智,激发民族意识的功效,故A项正确;维新思想不主张推翻清政府,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材料所述确有启迪国民观念的作用,但更多还是在政治方面,故D项错误。答案:A7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她所阅读的书是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一情况的出现说明()A上海成为女性思想解放的中心B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C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的社会观念D新式学堂学习内容的变化解析:“物竞天择”“生存竞

7、争”等观点在当时处于民族危难关头的中国知识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上海女性不读传统女学教材,而去读政治改革性文章,这冲击了保守的思想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上海成为女性思想解放的中心,排除A项;女性读书不能说明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女性读书成为上海良友画报中的重要题材,没有涉及新式学堂学习内容,排除D项。答案:C81898年,落第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A传统文化良莠并存B“中体西用”思想盛

8、行C维新变法阻力较大D民主革命即将到来解析:举人参加维新变法办的京师大学堂受到很大的非议,从侧面说明维新变法阻力较大,故选C项;材料不是讨论传统文化,排除A项;19世纪末洋务运动破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排除B项;1898年正是维新运动迅速发展之际,排除D项。答案:C9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这反映出康有为()A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B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C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D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解析:材料“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反映了康有为主张君主将权力下放于

9、民以巩固统治,这依然体现了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故选A项;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材料没有体现限制君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没有体现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排除D项。答案:A10陈独秀认为,以往历次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由他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可以说其实质是一场关于“人”的运动,即要改变“人”,要换“心”。这说明该运动()A继承了明末早期启蒙思想B忽视了政党斗争的价值C聚焦意识形态领域的革新D旨在宣传国民革命运动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结合题干中“实

10、质是一场关于人的运动,即要改变人,要换心”,可知该运动属于意识形态的革新,故选C项。答案:C11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酿成大气,并不只是几个新思潮的“弄潮儿”一呼而应的结果。胡适就曾以“逼上梁山”来表达他投身“文学革命”之初的切身感受。这说明()A特殊的历史条件呼唤了思想觉醒B先进的知识分子引领了时代变革C先进思想并不为当时民众所接受D新文化运动存在过于绝对化倾向解析:根据材料“胡适就曾以逼上梁山来表达他投身文学革命之初的切身感受”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具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故选A项;根据材料,这里强调的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本人的历史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一般民众对先

11、进思想的具体态度,排除C项;材料中同样并没有提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A12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解析:由材料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答案:D二、

12、非选择题13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而,在那个时候,不愿意变的人更多。所以,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认识深化;认识的深化又推动改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近代中国就在这种矛盾中拖泥带水地趔趄而行。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胡适寄陈独秀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

13、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实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值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陈独秀答胡适之(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康有为和谭嗣同为例,分别指出维新运动时期他们是如何应对“沉重的阻力”的。(2)写出胡适与陈独秀提倡新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各一篇。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人对文学变革的主张有何分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独秀的主张。解析:(1)由材料一“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认识深化;认识的深化又推动改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可知康有为出版

14、孔子改制考,用孔教的名义提出变法要求,以减少变法的阻力。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地批判,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与封建束缚彻底决裂。(2)第一小问代表作,结合所学可知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第二小问分歧,由材料二“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得出胡适认为文学变革是渐进、温和的,允许他人匡正;由材料二“必不容反对者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值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得出陈独秀较为激进,认为文学变革不容讨论;第三小问评价,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得出顽固守旧势力异常强大的背景下,陈独秀的激进主义有利于加速

15、白话文的推广,促进新思想的传播,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得出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答案:(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的名义提出变法要求,以减少变法的阻力。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地批判,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与封建束缚彻底决裂。(2)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分歧:胡适认为文学变革是渐进、温和的,允许他人匡正;陈独秀的观点较为激进,认为文学变革不容讨论。(照抄材料不得分)评价:在顽固守旧势力异常强大的背景下,陈独秀的激进主义有利于加速白话文的推广,促进新思想的传播,但是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材料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刊印发行,书名中的“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态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四洲志。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摘

17、编自罗炳良主编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请以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中关于海国图志的相关内容和评述,撰写一个简要书评。(要求:观点明确,联系背景和内容,评论准确全面,史论结合。)解析:首先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如由材料“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得出海国图志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其次,结合鸦片战争给中国的影响得出海国图志创作的背景,如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等;由材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态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

18、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得出海国图志的内容为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由材料“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得出海国图志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深远影响。最后,结合所学阐述分析,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从史出。答案: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海国图志(开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时代新风气的巨著海国图志)。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一些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内容: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评价: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