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7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2020辽宁丹东一模)赫鲁晓夫为了实现“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的目标,在苏联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赫鲁晓夫这一举措()A调整了经济结构B改变了苏联轻工业落后面貌C优化了产业布局D触及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解析:依据材料,赫鲁晓夫主张建造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的装配式房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民生,这触及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故选D项;房屋建设的调整与经济结构及产业布局无关A、C两项错误;简式住房的建造不会改变苏联轻工业落后面貌,B项错误。答案:D2(2020辽宁沈阳
2、联考)下面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解析:根据材料“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可知,玉米种植面积与玉米的产量成反比,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的扩大种植玉米面积的做法忽视了苏联的自然环境,故B项错误,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A、D两项错误。答案:C3(2019四川宜宾三模)1953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增长了70%,工业生产增长了1.8倍,工人平均工资增长了约40%。这说明当时苏联()A斯大林模式尚有影响B
3、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集体化C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D摒弃了重工业优先的政策解析:材料信息表明,19531964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远大于农业生产增长,说明这一时期苏联的发展重点仍然在工业领域,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D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就已经实现,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后逐渐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答案:A4(2020河北张家口阶段测试)某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经济指导思想是改进计划,改善生产管理,加强物质刺激”,强调“稳定地发展重工业,在此基础上保证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这反映出勃列日涅夫()A重在发挥苏联经济的优势B基本否
4、定了赫鲁晓夫改革C以变革斯大林模式为宗旨D实际上恢复了新经济政策解析:依据材料“经济指导思想是改进计划”“稳定地发展重工业,在此基础上保证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可知,勃列日涅夫重在发挥苏联经济的优势,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勃列日涅夫否定赫鲁晓夫改革, 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并非以变革斯大林模式为宗旨, C项错误;材料并非新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A5(2020河南新乡一模)下面是19501962年苏联与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指标比较表。这说明当时()项目国内生产总值增年平均增长速度/%固定资本投入年平均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固定资本投入增长速度之比苏联6.310.5
5、0.6英国2.63.00.87法国4.73.61.3联邦德国7.25.51.3意大利6.13.61.7美国3.43.21.06A.苏联经济效益与西方主要国家差距较大B苏联的工业化水平低于西方主要国家C冷战的消耗使苏联经济增长的势头减缓D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重严重失调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的固定资本投入大,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慢,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投入小,产出大,这说明苏联经济效益不及西方国家,故选A项;材料没有苏联的工业化水平和各部门生产比重的信息,B、D两项错误;材料中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可知经济增长势头良好,C项错误。答案:A6(2020河南中原名校第五次质评)勃
6、列日涅夫在位的18年是苏联历史中最稳定的时期,在当今对其的评价中,有人持“肯定论”,也有人持“否定论”。但是随着学术界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的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认为这是苏联由盛转衰的历史拐点。由此可知,有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A史学界争议很大 B阶级立场不同C难以统一标准 D日趋全面客观解析: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随着学术界研究的深入,由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变成以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日趋全面客观,故选D项;“人来越多的人以整体视角看待”说明争议在减小,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史学界不同评价者的阶级身份,B项错误;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评价本就没有统一的标准,C项错误。答案:D
7、7(2020江苏如皋质量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当时我们决定,农民将粮食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工厂,这样,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不能说我们就是这么明确具体的给自己描绘了这样的计划,但是我们差不多就是根据这种精神行事的。摘编自列宁选集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
8、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摘编自马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3)根据材料三,简要评价20世纪50年代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材料二、三,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对我
9、国的启示。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工厂”可得出,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第(2)问的第一小问“分歧原因”,依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得出: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依据材料“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得出,当时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不同认识。第二小问“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的第一小问“评价”,依据材料三省略号之后的信息可以概括为“为苏联经济注入了活力;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第二小问“启示”,结合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及前面的设问,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答案:(1)措施: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2)原因: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不同认识。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3)评价:为苏联经济注入了活力;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启示: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结合国情;经济政策要适时调整;要重视发展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