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任丘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第卷(共32题,共48分)1. 近日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这一遗存可证明A.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B. 社会阶层已经分C. 原始农业取得发展D. 早期政权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可以看出龙山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得到发展,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2. 钱穆在
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但从秦汉以后,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 分封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C. 选官用官权力已收归到中央D. 宗法血缘制度的逐渐瓦解【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汉以后靠血缘世袭的越来越少,这体现了宗法血缘制度是在逐渐瓦解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现象和分封制度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选官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
3、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靠血缘世袭的越来越少体现的是宗法血缘制度是的瓦解。3.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A.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B. 道家、法家、儒家、墨家C.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D.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体现了儒家“仁”、“德”的思想,“道私者乱,
4、道法者治”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尚贤者,政之本也”体现了墨家“尚贤”思想,因此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 西周卿大夫B. 秦朝御史大夫C. 明朝锦衣卫D. 宋代参知政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自秦朝的御史大夫开始,较早对权力的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B选项正确;西周的卿大夫是世袭的,国家没有对其权力运行给予有效制约,A选项错误;明朝锦衣卫属于特务机构
5、、宋代参知政事分割的是宰相的行政权,CD两项不符合题意。5. 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其中“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A. 西周、秦汉B. 西周、隋唐C. 秦汉、魏晋D. 秦汉、隋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可知第一是指废除封建制度完成统一的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秦汉时期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根据“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可知第三是指建立科举制的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隋唐时期。综上所述,故选D,排除ABC。6. 中国文学理论
6、史中写道:“以世俗之笔描写世俗之情,成为明代中后期小说与戏曲艺术创作主流。”这一“主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雇佣关系的产生C. 理学思想的衰落D. 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世俗文学的需求增加,故D项正确;AB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理学没有衰落,排除C。7. 据学者研究发现,“全国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六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以至各道、府,关差、盐政、学差,以及将军、都统,驻各地区的领队大臣、办事大臣、参赞大臣等,应升调补放等事,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由此推知A. 军机处可以选拔
7、任免地方官员B. 军机处可以统领六部百司C. 军机处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D. 军机处成为中央决策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军机大臣只负责开列名单,择取任用的却是皇帝,因此推知军机处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故C项正确;军机大臣只负责开列名单,没有选拔的权力,排除A项;军机处不能统领六部百司,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也没有决策权,排除BD项;8. “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材料中的制度是A. 三公九卿制B. 三省六部制C. 通判监督制度D. 行省制
8、度【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结合所学,材料评价的是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省制度,故选D;A项是秦朝实行的,B项是隋唐朝实行的,C项是宋朝设置的,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联系所学行省制度的史实分析解答。9.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 与租庸调相比,税制更加繁复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 放松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D. 巩固了封建
9、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宽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故C项正确;两税法更简单,排除A;两税法与藩镇割据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的前提下推行的,并不能巩固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排除D。10. “春秋五霸”中,齐国和晋国的统治中心在北方,楚国、吴国和越国的大部分疆土则位于一度被华夏视为“蛮夷之地”的长江流域和钱塘江流域。这一情势加速了A. 宗法制度的建立B. 经济重心的南移C. 大夫权力的扩大D. 民族交融的进程【
10、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春秋五霸”中,有的统治中心在北方,有的统治中心在长江流域和钱塘江流域,这有利于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故选D;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点睛】11.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 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 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 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D. 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
11、制度均是当时统治者结合国情的产物,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正确,A排除;四等人制度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2.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B. 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D. 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中的数轴图可知,d处是宋明时期,该处处于高潮的主要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出现,故选D项;a处是秦朝时期,秦朝实行了“焚书坑儒”,大大打压了儒家思
12、想,所以该时期处于低潮,排除A项;b处是汉朝时期,董仲舒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所以在该时期儒家思想处于高潮时期,排除B项;c处是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所以在该时期儒家思想处于低潮时期,排除C项。13. 下表是西汉、唐代和北宋三个历史时期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该表的信息说明A. 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B. 南方的生产技术一直比北方先进C. 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D. 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西汉、唐代和北宋三个历史时期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的对照表”可知,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超过
13、了北方,这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A正确; B说法违背史实;据材料“西汉、唐代和北宋三个历史时期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的对照表”可知,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超过了北方,C错误;据材料不能得出“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形成”,D错误。14. 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
14、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15. “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即移请华官共同查明其事,
15、秉公定断,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该条款A. 出自1842年南京条约B. 体现工业革命商品输出需求C. 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D. 直接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可知,材料描述是领事裁判权,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选C;领事裁判权最早是规定在1843年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排除A;领事裁判权属司法领域的问题,不能体现工业革命商品输出的需求,排除B;甲午战争爆发于19世纪末,故该条款不可能是直接导致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排除D。16.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
16、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A【解析】【详解】黄遵宪认为新签订的条约赔偿了巨额款项,而且允许列强设机造货,同 时失去了东南地区的天然屏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台湾被割占,东南地区失去了屏障,而且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这拓展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A正确;南京条约签订标志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进程,也结束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17、排除B、C;D是辛丑条约签订的结果,排除。17. 清代曾纪泽在中国先睡后醒论中写道“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僭伊犁,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地,势极形危险。盖自庚申一炬,中国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此时的“忽然醒悟”导致了先进的中国人A. 开眼看世界,起到启迪思想解放作用B. 学习西方,迈出近代化第一步C. 托古改制,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强国之道D. 结束专制,开启民主共和之路【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中国“忽然醒悟”是在圆明园之火以后,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学习西方的
18、第一步,故选B;开眼看世界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排除A;托古改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C;结束专制,开辟民主共和之路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排除D。18. 许倬云在评价某一运动时说,一方面是汉人的反满运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底层与边陲反抗上层它采撷了中国民间的朴素社会主义和西方的救世主观念。这场运动()A. 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B. 沉重打击清王朝和帝国主义力量C. 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D.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答案】A【解析】【详解】太平天国运动创立的拜上帝教符合“中国民间的朴素社会主义和西方的救世主观念”的信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
19、案,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还没有帝国主义,B错误;C项是义和团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排除。19.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有人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台湾人民更是发布“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檄文。这说明变法拥有广泛群众基础清政府已成为众矢之的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增强学习西方进入制度层面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成为众矢之的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甲午战后人们对清政府仍然存在一丝希望,错误,ACD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人们要求变法改革的呼声高涨,正确
20、;材料体现的是人民反对清政府和日本议和,说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正确;甲午战后,人们对西方的学习进入到制度层面,正确。因此B正确。故选B。20. “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一运动A. 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C. 促使清政府土崩瓦解D.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同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
21、。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其主要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故A项错误;促使清政府土崩瓦解的是武昌起义,故C错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的是北伐战争,故D项错误。21. 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九国公约【答案】C【解析】【详解】“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
22、,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表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故C正确;ABD均无法体现“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排除。22. 民国时期一法律人士指出:“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恐袁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据此可知,“孙氏之党”的行为A. 违背了民主共和的精神B. 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C. 借助权力制
23、衡维护共和D. 结束了封建专制独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孙中山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用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来维护民主共和,答案为C,排除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没有照搬美国的政治体制,B错误;D是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条件,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23.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们把1914年至1920年这段时期称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短暂的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B. 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C. 列强资助北洋军阀相互争斗D.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24、结合所学可知,1914年至1920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B;A、D都是我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24. 陈独秀在1919年提出,“最进步的政治,必是把社会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别的都是闲文”,若“社会经济的问题不解决,政治上的大问题没有一件能解决的。社会经济简直是政治的基础”。比较他三年前所说的“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可见陈独秀的思想A. 从个体伦理自觉向社会经济民生倾斜B. 从资产阶级自由思想走向马克思主义C. 依然体现了重视国家轻
25、视国民的取向D. 强调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同等重要【答案】A【解析】【详解】“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说明陈独秀强调伦理问题的重要性,“社会经济的问题不解决,政治上的大问题没有一件能解决的”说明陈独秀重视社会经济民生问题,材料辨明陈独秀从个体伦理自觉向社会经济民生倾斜,故选A,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陈独秀的思想走向马克思主义,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重视国家轻视国民的信息,排除C。25. 20世纪的这场运动“源于民族主义,它要求政治上的公正,强调国家的正当权利”。关于这场运动,叙述正确的是A. 无产阶级是先锋队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 仍然是资产阶级领导
26、的【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1919年的五四运动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而爆发,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正当权利,这场运动应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B正确;五四运动中,学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是主力军,A错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这场运动应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而不是资产阶级,D错误。26.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
27、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A. 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D. 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体现的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教训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B正确;材料与农民革命积极性高涨无关,A排除;此时抗日战争尚未爆发,C排除;D是在五四运动后,排除。故选B。27. 1926年12月至1927年3月,湖南省、江西省和湖北省农民代表大会相继召开,通过了减免地租、取缔高利贷等决议案。
28、陕西、河南、安徽、浙江、福建、四川等地也成立了农民协会,开展了反苛捐杂税、反土豪劣绅的斗争。到1927年初,全国农民协会会员达1000万人以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 农民斗争仍处于自发组织阶段B. 国共两党利益趋于一致C. 农民已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D. 农民运动推动革命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积极参与革命斗争,进而推动了革命的进程,D正确,A排除;国共两党的利益有着本质的区别,B排除;当时革命的领导者是国共两党,C排除。故选D。28. 有学者指出,红军长征开始后,最重要的会议从通道会议算起,有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直至遵义会议。
29、应当强调,遵义会议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其他会议所不能代替的,是这一系列会议的卓越代表和伟大标志。这主要是因为遵义会议A. 成功解决了军事路线的问题B. 发扬民主扩大参会范围C. 从根本上纠正了左倾错误D. 播撒了中国革命的种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前的几次会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军事路线问题,这在当时是最紧迫和最重要的,只有红军生存下来了才谈得上其他问题的解决,而遵义会议从根本上解决了红军的军事路线和军事指挥问题,避免了红军的全军覆没,故选A项,排除B项;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排除C项;D项是红军长征的意义,排除。29. 下列关于红军长征描述正确的是
30、由于党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吴起镇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实现了红军战略转移,宣传了党的主张,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表述正确;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在甘肃会宁,标志长征胜利结束,错误。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30. 1938年10月底,蒋介石发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指出:“盖抗战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号召全国同胞继续贯彻持久抗战、全面战争、争取主动之一贯方针,造成最后之胜利。可见,武汉会战A. 打破了日
31、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B. 推动了全面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C.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我中华”的计划D. 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大捷【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发表于1938年10月底及其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继续贯彻持久抗战等内容可以判断B项符合史实与题意;A、C、D三项分别是平型关战役、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的意义,排除。31. 1940年,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0%。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
32、%。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0%。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累进税贯彻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照顾到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贫雇农少征,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同时又规定了累进最高率,第十二等后不管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折合的富力有
33、多高,也不再追加增收税,对富者有利,保障了他们的财产所有权,目的是调动地主、富农一致抗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正确;土地革命是19271937年,与材料不符,A错误;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B说法错误;国民革命是1924年-1927年,C与材料不符。32.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毛泽东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A. 抗日战争即
34、将取得最后胜利B.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C.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1945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C正确;抗日战争于1945年8月15日就已经结束,日本于9月2日正式投降,A排除;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是在1946年6月26日,B排除;三大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D排除。故选C。第卷(共3题,共52分)33.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袭承袭,并建立更为完善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
35、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材料二: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第(同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奏考帐。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材料三:隋唐时期,选官有了统一标准,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从而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
36、子埋头读书,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材料四: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誉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官职有什么特点?其目的何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唐时期选
37、拨官吏的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选官制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选官制发展的原因。【答案】(1)官制:三省六部制。影响:三省之间既相互限制,有互为配合,明确分工,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是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我国封建制度的成熟。(2)特点:宋代分化事权,设立众多机构,互不统属。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制度:科举制。标准:考试成绩。(4)表现:确立三级考试制度;减少考试资格限制;严格考试程序;
38、注重考试内容的实用性。原因: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借鉴唐朝科举制弊端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等。【解析】【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可知是三省六部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需要从加强君主专制、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我国封建制度的成熟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特点:根据材料“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可归纳出宋代分化事权,设立众多机构,互不统属。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制度及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标准是考试成绩。(4)表
39、现:根据材料“使科举取士变为解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可归纳出确立三级考试制度;根据材料“逐步取消资格限制”可归纳出减少考试资格限制;根据材料“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誉录制”可归纳出严格考试程序;根据材料“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可归纳出注重考试内容的实用性。原因:根据材料“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原因可从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借鉴唐朝科举制弊端的教训和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们今日如回头仔细分析过去百年的史迹,则又觉这之中似颇有线索可循。吾人如试把同治中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抗战,与夫今日
40、正在滋长中的“民主自由”运动等等连成一气,作一个系统的分析,我们便发现这些重要史迹不是单独发生的。相反的,它们是一个接着一个发生的,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总运动。而上述诸运动只不过是这一“总运动”的各阶段。一言以蔽之,这一个“总运动”便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也就是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型运动”。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发生的,我们不仅要“布新”,我们还要“除旧”。对这项除旧布新工作的辛酸,知之最深者,实是孙中山先生。所以他说:“革命事业,莫难于破坏,莫易于建设。”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提炼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
41、,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主题是现代化运动。论证: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之下,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经济和教育的现代化。戊戌变法力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的现代化国家,突破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局限,维新变法思想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利于推动社会向现代转型。新文化运动通过反省激活了传统文化,如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学术殿堂等;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
4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利用西方现代文化(民主、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运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愿望,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存在则是中国现代运动的主要障碍。总之,为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这些主张和方案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化。示例二观点: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过程十分艰难。论证: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发生的,西方的侵略虽然直接导致中国被迫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但同时西方侵略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政治上,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与中国反动政治势力勾
43、结,如晚清时期列强与清政府勾结,辛亥革命后支持专制独裁的袁世凯,对中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导致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这些都成为中国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的障碍;在经济上,列强在华取得了经济特权,不利于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列强垄断了中国重要的工业资源,导致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中国传统势力顽固,现代化不光要“布新”,还要“除旧”,西方国家现代化改革往往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下进行的,而近代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封建势力强大,小农经济、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故中国现代化运动政治的民主化、工业化、科学理性等思想转型的过程自然十分艰难。总之,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强大,中国
44、的社会转型之路十分艰辛。汞例三观点: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论证:可从向西方学习的几个阶段的史实来论证。(“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一个总运动便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也就是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型运动”,可提炼出观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主题是现代化运动。论证:结合所学,可从洋务运动兴起开启了中国经济和教育的现代化,戊戌变法力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的现代化国家,辛亥革命推动政治民主化,新文化运动促进文化转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运动则是扫除中国现代运动的主要障碍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进行阐述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为实现民族独立,近代中国社会各
45、阶层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许多人忧愤填膺。他们聚在一起便畅谈国家面对的危局,一旦经历过五四这次大风暴的洗礼,在他们眼前便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从来没有的思想大解放,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道路。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就专程
46、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材料三: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为中共成立提供了准备条件,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四: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1)
47、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以前的政治行动有何缺陷?与之相比五四运动又有哪些新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及其局限性。(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中共的关系。(4)根据材料四,指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答案】(1)缺陷: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新特点:牵动的社会面广;彻底的不妥协。(2)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局限性:照搬苏联经验,脱离国情。(3)关系:五四运动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4)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解析】【详解】(1)缺陷:根据材料“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可归纳出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特点:根据材料“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可归纳出牵动的社会面广和彻底的不妥协。(2)目标及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专政。其中心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局限性:结合其目标及当时的国情来看,这一目标完全脱离国情。(3)关系:根据材料“但是为中共成立提供了准备条件”可归纳出五四运动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4)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