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能力目标: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质疑、严谨、求实、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探索精神与科学态度。【知识链接】1生物膜系统包含了_、_和_2细胞膜主要由_和_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_。3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_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_结合,将信息传递给_。【新知预习】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一)阅读教材P65 P67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19世纪末,欧文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
2、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_组成的。2欧文的推论是否正确呢?膜中除含脂质外,还有没有其它成分呢?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和_。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_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的2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的中的脂质分子的排列是_.4蛋白质在脂双层的什么位置?(1)20世纪40年代曾有科学家推测_。直到50世纪,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清晰的_-的三层结构,他提出的生物模型是_。他把生物膜描述为_的统一结构。(2)20世纪60年代以后
3、,科学家对_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位置_.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分别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表面的_分子两种细胞融合观察初始现象: 在 环境中经过40min观察现象: 表明细胞膜上的 具有流动性。6在新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生物模型,现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模型是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_。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_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_ 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 整个磷脂双分子层。据磷脂双分子层与蛋白质的排列关系,能否尝试在下侧方框中画出膜的结构。3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_。因磷脂双
4、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4特殊结构糖被 (1)位置:细胞膜的_。(2)本质:细胞膜上的_与_结合形成的_。(3)作用:与细胞表面的_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_和_作用。(4)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_结合而成的_。注:糖类在细胞膜中分布很少,并且与蛋白质或脂质分子结合成_或_,只分布在膜的_(内/外)表面,因此根据糖类的分布,可以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判断正误:1 组成细胞膜的蛋白子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而磷脂分子式静止的。 ( )2 糖被对所有细胞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 )3 磷脂分子构成细胞器膜的基本骨架。 ( )【课内达标】( )
5、1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某植物细胞线粒体基质中的二氧化碳分子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共穿过几层磷脂分子A4层 B6层 C8层 D12层( )3下列有关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是覆盖在磷脂分子表面 B细胞膜中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C细胞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相同 D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朝向两侧,亲水端朝向内侧( )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
6、 静止的 流动的 A B C D( )5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能反映该特点的是 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变形虫能伸出伪足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的吸收 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 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A B C D( ) 6在细胞膜上,和细胞与细胞之间或者细胞与其他大分子之间互相联系,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 )7如右图为细胞膜的流动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B细胞膜表面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识别有关C是磷脂分子,是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它是静止的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8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细胞膜的外面有糖蛋白 D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