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0学年度会宁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综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47小题,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
2、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 无划分指标依据B. 与自然河道一致C. 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 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 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 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 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 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 市场B. 技术C. 资金D. 交通【答案】1. C 2. D 3. D【解析】【1题详解】在区域特征中,区域之间界线有实有虚,秦岭淮河线是一个虚拟的界线。区域的划
3、分总是有划分依据的,或单一,或综合,选项A是错误的;选项D两侧地理差异只能是过渡体现差异,不可能差异显著,所以也是错的;由于19世纪50年代黄河夺淮,使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实际洪泽湖以东并无淮河干流,所以C选项是错的。正确选项为B,虽无对应的实际河流,但表达的是一个大致的位置。【2题详解】江苏以长江为界划分苏南、苏北,实际两地大部分地区自然地理区域一致(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也不存在人文地理区域上显著差异,因为长江在历史上(桥梁较少时期)成为阻断南北交往的主要障碍而划分了南北,所以正确选项为D。【3题详解】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
4、合作更加广泛。所以交通是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所以选D。【点睛】该题需要充分理解文字材料信息,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的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结合架桥和合作更加广泛的材料信息,有利于理解交通的主导作用。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A. 湿滑路面B. 干燥路面C. 松软路面D. 冰雪路面5.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
5、地轮胎测试场A.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B.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C.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D.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答案】4. D 5. D【解析】【4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芬兰伊瓦洛的纬度位置,可知该测试场位于高纬度,而且最佳测试时间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最佳测试期即冬半年,气候寒冷,结冰期长,故路面多为冰雪路面。据此选D。【5题详解】根据当地纬度可知,该地纬度高,且位于西伯利亚西北方,不会遭受东方寒潮侵袭;测试时间是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此时段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北半球日出东南,但极夜地区没有日出;白昼时长最大差值超过12小时;该地纬度高达68以上,冬至日前后出现极夜
6、现象,所以会出现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据此选D。【点睛】本题的关键点是明确该地的纬度位置及最佳测试期内的地球运动规律、明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此时段北半球芬兰冰天雪地。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南回归线移动,后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一直移动到赤道以北的北半球,由此可知该地在此过程中的昼夜长短及日出方位的变化,进而结合选项解答即可。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6.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
7、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A. 用水便利B. 土壤肥沃C. 地势平坦D. 植被缺失7.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B.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8.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A. 热带雨林气候区B. 地中海气候区C. 热带草原气候区D. 热带季风气候区【答案】6. D 7. A 8. B【解析】【6题详解】热带地区原始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
8、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植被缺失,D对。用水便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与其它河流泛滥区相同,不是能直接耕种的原因,A、B、C错。【7题详解】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特点为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A对,B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是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尼罗河下游泛滥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少雨,冬季多雨,C、D错。所以选A。【8题详解】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是北半球夏季,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生长旺盛,B对。热带雨林
9、气候区作物四季可生长,A错。热带沙漠气候区以荒漠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夏季多雨,降水季节与地中海气候相反,C、D错。所以选B。【点睛】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植被缺失。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特点为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如下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水平面变化,完成下面小题。9. 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面积不断增大 坡度逐渐减缓 向东南方向扩展 增速先慢后快A. B. C. D. 10. 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A. 甲处B. 乙处C. 丙处
10、D. 丁处11. 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A. 三角洲面积缩小B. 河口盐碱化加剧C. 水位季节变化增大D. 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9. C 10. B 11. B【解析】【9题详解】从图示看出,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大,故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伏尔加河三角洲坡度逐渐趋陡,故错误;据图可知,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逐渐向东南方向扩展,故正确; 三角洲的增速有的时间段快,有的时间段慢,故错误。所以C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10题详解】读右图可知,2000年里海的海平面与1940里海的海平面大致相当。再结合左图可知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
11、于1940年与1920年交汇的乙处。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11题详解】A.三角洲面积的变化不属于河口及附近水域的变化,故A选项错误;B.里海是咸水湖,修水库蓄水,入湖水量(淡水)减少,所以河口盐碱化加剧说法正确,故B选项正确;C. 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对里海水位季节变化关系不大,故C选项错误;D.里海是咸水湖,修水库蓄水,入湖水量(淡水)减少,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故D选项错误;故选B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剑麻
12、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下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3)说明剑麻收
13、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答案】(1) 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3) 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4) 增加就业;增加税收;提高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解析】【分析】剑麻是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产量低,质量较差,市场需求量大。区域农业发展除了有适宜的自然条件,还要
14、考虑交通、政策、市场等因素。产业发展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详解】(1)剑麻是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气候的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剑麻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产量不足。(2)与其它地区相比,基洛萨除了有适宜的自然条件外,还有离沿海港口较近,临近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的优势。离首都近,有政策优惠条件。靠近河流,水源丰富。 (3)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增加就业。经济发展,能够增加洼地的税收。有利于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带
15、动洼地经济发展。13.(2018新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否同意,并说明理由。【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干旱(蒸发能力强)。(
16、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降水量等于蒸发量。(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整体考查自然地理,如第(1)问实际上考查影响湿地形成的条件,第(2)问考
17、查了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有点难度,第(3)问考查了影响盐度的因素,承接上题,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即可。(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2)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
18、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 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河流中营养物质增多,会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二)选考题
19、: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2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茶花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该商道分布在滇、川、藏等地区,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靠站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答案】需收集茶马古道相关资料,了解马帮文化的历史,了解古道所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确定茶马古道体验游的地点,设计体验游路线;准备与设计路线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装备、生活用品;聘请向导等。【解析】前期准备应该从了解马帮文化的历史,尊重当地习俗,设计旅游线路
20、,准备相应的装备和生活用品、聘请向导等方面分析。【点睛】一般旅游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了解旅游地相关自然和人文状况,准备相应的生活物品,其次设计合适的旅游路线,选择合适旅行社、导游等。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解析】防水土流失主要考虑减少地表径流的速度和流量大小以及对土壤的固着程度。人工松林植物种类单一,植株稀少,生长期短,扎入土层浅,且植株间杂草少,水土保持功能弱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次生林植物种类较多,植物间距小,植物密集,植物根系长,能够扎入更深的土壤,再加上植株间有大量的杂草,因此对同强度降水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