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36992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组的表述正确的是()A. 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B. 21三体综合症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C.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都无同源染色体D.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后,芽尖的细胞中都含有4个染色体组【答案】A【解析】【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同源四倍体的单倍体中含

2、有两个染色体组,有同源染色体;21三体综合征患者21号染色体为三个,多的一个为染色体个别的增添;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中由于在复制时可能出现基因突变或在前期发生交叉互换,从而出现等位基因。【详解】A、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基因已经复制,如果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则在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A正确;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有三条,两个染色体组,B错误;C、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D、多倍体通常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加

3、倍,但不一定均加倍,另外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则含有8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A。【点睛】2. 如图为某高等生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模式图,、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甲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含核DNA为8个B. 若两图来源于同一个精原细胞,则图乙是图甲细胞分裂形成的C. 由图可知分裂过程中可能由于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造成基因重组D. 图乙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据图分析:图甲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说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4、中期,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故A正确;B、若两图来源于同一个精原细胞,则甲图表示次级精母细胞,乙表示精细胞,据图分析,图乙细胞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故B错;CD、甲中1条染色体含有其同源染色体的部分,可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因此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CD均正确。故选B。【点睛】3. 下列情况可引起基因重组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换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正常夫妇生出白化

5、病儿子A. B. C. D. 【答案】D【解析】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正确;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异位,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换,属于基因重组,正确;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于基因突变,错误;正常夫妇生出白化病儿子,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错误。故选D。4. 下列关于生物可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基因重组B. 染色体变异仅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C. 病毒、细菌和小鼠均可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D.

6、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都可以观察到【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基因重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重组的原因特点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只产生新的基因型,并产生新的基因无新蛋白质无新性状(新性状不同于新性状组合)发生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和遗传中(DNA重组除外)两个亲本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相差越大基因重组类型越多后代变异越多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减一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认为导致基因重组(DNA重组)体内重组质粒目的基因经运载

7、体导入受体细胞,导致受体细胞中基因重组【详解】交叉互换可以导致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重组,A错误;染色体变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其他代谢过程中,B错误;病毒、细菌和小鼠都具有遗传物质,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而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D错误。故选:C。5. 下列生物育种技术的相关描述,合理的是()A. 用红外线照射青霉菌以提高其繁殖能力,从而一定能选育出青霉素高产菌株B. 年年制种推广的杂交水稻一定是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C. 单倍体育种一般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 基因工程育种是分子水平的设计施工,所用的限制

8、酶、DNA连接酶作用的化学键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A、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诱变育种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所以用红外线照射青霉菌不一定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A错误;B、由于杂合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年年栽种年年制种推广的杂交水稻中含有杂合体,B错误;C、单倍体植株不育,不产生种子,所以单倍体育种时需用

9、秋水仙索处理其幼苗,C错误;D、基因工程是在DNA上进行分子水平的设计施工,需要有专门的工具,其中限制酶是剪切基因的工具,DNA连接酶是拼接基因的工具,它们都作用于磷酸二酯键,D正确;故选D。6. 下列关于变异的说法中正确是()A. 在某个典型的患者家系中调查,以推测该病的遗传方式B. 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都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生物C. 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D. 基因中一段DNA的缺失或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A【解析】【分析】1、染色体变异:指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或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或染色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现象;2、基因突变:指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基因,

10、可能导致出现新的性状。【详解】A、推测某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典型的患者家系中,通过家族遗传系谱图进行调查,A正确;B、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为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B错误;C、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D、基因中一段DNA的缺失或重复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A。7. 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 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A. 20%B. 40%C. 60%D. 80%【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果蝇的

11、长翅为显性基因,残翅为隐性基因,根据题意,残翅果蝇所占比例为40%,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0%,则v基因的基因频率为:vv的基因型频率+1/2Vv的基因型频率=40%+1/240%=60%,C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8. 蜗牛的有条纹(A)和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在无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 30%,21%B. 30%,42%C. 70%,2

12、1%D. 70%,42%【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aa)个体占15%,因此杂合子(Aa)的概率是30%。故A的基因频率是55%+1/230%=70%,a的基因频率是30%。【详解】A、自由交配过程中没有发生自然选择,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因此F1中A基因的频率仍为70%,A错误;B、自由交配过程中没有发生自然选择,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F1中A基因的频率仍为70%,B错误;C、自由交配过程中没有发生自然选择,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因此F1中A基因的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是30%,Aa的基因型频率是270%30%=42%,C错误;D、

13、自由交配过程中没有发生自然选择,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F1中A基因的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是30%,Aa的基因型频率是270%30%=42%,D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Aa个体比例,进而计算A、a基因频率,计算过程中明确自由交配过程中没有发生选择,因此F1中基因频率不变。9. 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合的是()A. 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而造成的B. 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 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D. 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

14、的基本单位【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而造成的,如多倍体的形成,A正确;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喷洒农药选择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

15、,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C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D错误。10. 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雌蜂是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蜜蜂的褐色体色相对于黑色是显性。褐色雄蜂与黑色雌蜂杂交,F1的体色是A. 全是褐色B. 雌蜂是黑色,雄蜂都是褐色C. 褐色:黑色=3:1D. 雌蜂是褐色,雄蜂都是黑色【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设褐色和黑色分别由基因A、a控制,则亲代雄蜂的基因型为A,产生含A基因的精子,亲代雌蜂的基因型为aa,产生含a基因的卵细胞,F1中的雄蜂是由蜂王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所以全部是黑色(基因型为a

16、),含有黑色基因(a)的卵细胞和含有褐色基因(A)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雌蜂,所以雌蜂都是褐色,D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11. 图甲为一个精原细胞中两对等位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示意图,图乙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四种配子示意图(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若未发生交叉互换,则该精原细胞只产生两个精子B. 若发生交叉互换,则该精原细胞只产生两种精子C. 若发生交叉互换,则该精原细胞产生四种精子D. 若发生交叉互换,则该生物体产生的精子中,类型的个数等于类型的个数【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基因的行为规律。一对同源染色体遵循分离定律;一对染色体复制后形成

17、的四个子染色体分配到四个子细胞中。【详解】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后,一个染色体上一条染色单体上基因若是AB,另一条上是Ab,那么另一条染色体的一个染色单体上基因上ab,另一条染色单体上上aB,一个精原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AB、Ab、aB、ab四个精子,所以C正确、AB错误。由于一个个体中能发生交叉互换的精原细胞只是少数,所以产生的精子中,类型的个数少于类型,D错误。故选C。【点睛】两个要点:交叉互换的细胞占少数;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四种类型的精子,自由组合也导致基因重组,但一个精原细胞只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12. 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如图表示两个抗虫基

18、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的三种情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A. 有丝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B.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C.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丙D. 配子中可能含两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的子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

19、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题图分析,甲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纯合子,其产生的配子均含有抗虫基因;乙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1/2含有抗虫基因;丙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3/4含有抗虫基因。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进行了DNA的复制,因此有丝分裂后期,甲、乙、丙细胞中都含有4个抗虫基因,A正确;B、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细胞中进行了DNA的复制,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甲、乙、丙细胞中都含有4个抗虫基因,B正确;C、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20、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C错误;D、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可能含有两个抗虫基因的是乙、丙,D正确。故选C。【点睛】13. 现有水稻品种包括:高产、感病; 低产、抗病;高产、晚熟等品种。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A. 利用、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B. 对品种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C. 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D. 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中获得c【答案】D【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考虑所给材料和培

21、育的新品种,品种a(高产、抗病)可以通过和杂交育种获得;品种b(高产、早熟)可利用诱变育种获得;品种c中抗旱性状是所给品种没有的,因此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详解】利用、品种没有抗病性状,两者之间杂交筛选无法获得a高产、抗病性状,可利用品种杂交筛选获得a,A错误;多倍体表现晚熟,不能通过获得早熟品种,B错误;原有水稻品种中没有抗旱个体,不能通过单倍体育种获得,C错误;抗旱品种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D正确;故选D。14. 下图表示的是控制正常酶1的基因突变后所引起的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两种基因突变分别是A. 碱基对的替换 碱基对的缺失B. 碱基对的缺失 碱基对的增添C. 碱基对的替换 碱基对

22、的增添或缺失D. 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碱基对的替换【答案】C【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对基因突变概念的理解,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替换),替换一个碱基对只是影响一个氨基酸,甚至不会影响,因为决定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可以不止一个。但增添或缺失一个碱基对将会使变化部位后面全部改变,因为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三联体的。【详解】由图可知,突变只导致一个氨基酸的变化,因此应属于碱基对的替换,突变导致突变位置以后的多种氨基酸发生了变化,因此应属于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 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

23、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B. 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C. 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D. 淋巴液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答案】D【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详解】A、B、血浆中的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大部分组织液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即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A、B正确;C、小部分组织液能够被毛细淋巴管吸收,形成淋巴液,C正确;D、淋巴液只能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而不能形成组织液,D错误。故选D。16.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B. 肝脏细

24、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C.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详解】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A正确;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周围的液体为组织液,都生活在组织液中,B正确;C

2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侧是淋巴,外侧是组织液,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C正确;D、消化液不是内环境,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D错误。故选D。17. 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各项生命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 通过汗和尿的形式排泄废物B. 血液中CO2增加,会使呼吸加快C. 血浆运输养料和废物D. 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答案】D【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1)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

26、淋巴中运输:水、无机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核苷酸等。(2)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内容包括pH、渗透压、温度的动态平衡。【详解】A、内环境中的代谢废物通过排泄系统以汗和尿的形式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B、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加速排出多余的CO2,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C、细胞所需要的养料和产生的代谢废物通过血液运输,进而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稳态,C正确

27、;D、食物残渣没有进入内环境,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D错误。故选D。【点睛】18. 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B.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液体增加C. 图中和细胞具体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答案】C【解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血红蛋白改变导致红细胞形态改变,A正确;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使图中液体组织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毛细血管管

28、壁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并非血液,C错误;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由组织液形成的,D正确。19. 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29、。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因为静脉注射的是与血浆等渗的生理盐水,所以机体血浆渗透压是不发生改变的,A、D错误;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

30、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0. 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此图叙述,正确的是()A 可以直接进入a、cB. 胰岛素、O2、葡萄糖、呼吸酶、血红蛋白、尿素等物质都是的成分C. 构成了内环境D. 和的成分最相似【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知a为毛细血管,b为红细胞,c为组织细胞,d为毛细淋巴管,为血浆,为组织液,为细胞内液,为淋巴,其中构成了内环境。【详解】A、为淋巴,只能直接通过回流进入毛细血管a,A错误;B、呼吸酶、血红蛋白均是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为血浆,为

31、组织液,为细胞内液,为淋巴,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正确;D、由形成,与的成分最相似,D错误。故选C。21. 下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AB段上升是由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 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 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 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

32、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详解】A、图中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机体无氧呼吸增强造成的,A错误;B、BC段中,血液中的乳酸浓度下降,其原因可能是: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B正确;C、人体无论是在O2充足还是在高原缺O2的条件下,细胞呼吸都是以有氧呼吸为主的,C错误;D、整个过程中,进入血液的乳酸与缓冲物质NaHCO3反应,D错误。故选B。【点睛】22. 一般公共场所都有“直饮

33、水”,对于“直饮水”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直饮水”的pH应为弱碱性,这与正常人血浆的pH非常相近,所以弱碱性的“直饮水”被称为“健康活水”。人体内与pH调节有关的主要离子是()A. Na+、Cl-B. HCO3-、HPO42-C. K+、Ca2+D. 乳酸、血浆蛋白【答案】B【解析】【分析】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这与K2HPO4/KH2PO4、NaHCO3/H2CO3等缓冲物质参与调节有关。【详解】正常人的血浆PH近乎中性,为7.357.45,血浆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有关,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23. 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A

34、. 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B. 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C. 白粉虱聚焦到黄色灯光下D. 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反射是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属于应激性;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体内没有神经系统,所以草履虫逃避食盐的刺激不属于反射,为应激性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警觉起来属于反射。故选D。24. 下面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 中内容物释放至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C. 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特异性识别的物

35、质D. 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及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a是突触小体,是突触小泡,是突触间隙,是突触后膜。【详解】A、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的耗能过程,因此a中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B、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C、是组织液,含有能被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C正确;D、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时,兴奋部位的外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故选B。25. 某人的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

36、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A. W区B. S区C. V区D. H区【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大脑皮层言语区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W区为书写性语言中枢,由题意信息不能确定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的某人,其W区的功能是否正常,A错误;该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其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功能正常,B错误;该人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说明其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受损导致其功能异常,C正确;该人能听懂别人的谈话,说明其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功能正常,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点”在于抓住题干中“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

37、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这一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功能”的知识展开联想逐一分析各选项。26.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 神经元细胞膜外 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答案】B【解析】当神经元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会释放出来,若刺激强度过小,神经递质不会释放出来;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具有单

38、向性,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是单向的;神经元细胞内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兴奋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7. 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c为刺激部位,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外侧为正电位,神经纤维膜内侧为负电位B. 局部电流在神经纤维膜外侧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C. 刺激c处,兴奋在神经纤维膜外侧传导方向是双向的D. 刺激c处后,电流计指针可发

39、生两次偏转【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详解】A、据图分析,静息状态时的电位为外正内负,A正确;B、局部电流在神经纤维膜外侧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错误;C、刺激c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C正确;D、刺激c处后,b点先兴奋,a点后兴奋,因此电流计指针可发生

40、两次偏转,D正确。故选B。28. 现象: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选项比较项目现象现象A反射弧的完整性不完整完整B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可以不要一定需要C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少D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多少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A错误;B、现象I的中枢在脊髓,现象的中枢在大脑皮层,故B正确;C、两个现象中现象属于条件反射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更多,C错误;D、两个现象中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41、应相当,D错误。故选B29. 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相应反射弧如图1所示。图2是图1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据图判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1中b是传入神经,d是传出神经B. 图2中e处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C. 图3中物质f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D. f与g的结合可能使该处膜内外电位变成内正外负【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1分析:a表示感受器,b表示传入神经,c表示突触,d表示传出神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

42、结构完整性。据图2分析:表示突触的放大示意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据图3分析:表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图中物质f表示神经递质,物质g表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详解】A、图1中b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d是传出神经,A正确;B、图2中e处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而膜内则

43、相同,B错误;C、图3中物质f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C正确;D、f神经递质与g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使该处膜内外电位变成内正外负,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及兴奋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0. 如图甲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乙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乙中A点的电位B. 若细胞外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乙中C点上移

44、C. 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为B的过程中,膜对的通透性增大D. 若要画出如图乙的动作电位,需要多个图甲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装置A测得的电位是外正内负,相当于图2中的A点的电位,即静息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是外负内正,相当于图2中的C点的电位,即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B段。【详解】A、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图甲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乙中A点的电位,A正确;B、图乙中C点表示动作电位峰值,是内流所致,所

45、以若细胞外浓度适当升高,则动作电位会增大,图乙中C点上移,B正确;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到B为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膜对的通透性增大,C正确;D、图乙表示的是神经纤维上一个位点的电位变化,D错误。故选D。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31. 下图为四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D途径表示 _。 (2)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是_,三倍体无子性状是否是可遗传变异_(是,不是)。(3)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分别是_、_。【答案】 (1). 杂交育种 (2). 染色体数目变异 (3). 是 (4).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5). 定向改造生物

46、性状【解析】【分析】常见的育种方法有:1、诱变育种:以基因突变为原理,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2、杂交育种:以基因重组为原理,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组成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进行杂交,获得所需要的表现型类型的育种方法;3、单倍体育种:以染色体数量变异与组织培育为原理,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植株,再诱导其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4、多倍体育种:以染色体数量变异为原理,利用秋水仙素处理种子或幼苗,以获得多倍体新品种的育种方法。5、基因工程育种:以基因重组为原理,利用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生物个体中,使其有目的性地表达所需要的性状的育种方法。【详解】(1

47、)分析题图可知,A、D途径由亲本杂交后选中获得新品种的杂交育种。(2)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三倍体无子西瓜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所以无子性状是可遗传的。(3)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等优点。【点睛】本题考查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记忆和理解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操作过程、优缺点以及相关实例,并能够针对题干信息进行分析解答。32. 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

48、频率:a基因频率为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A基因频率为_。(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答案】 (1). 1:1 (2). 1:2:1 (3). 0.5 (4). A基因纯合致死 (5). 1:1【解析】【分析】1、由题意知,该果蝇种群只有一种基因型Aa,因此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都是50%,该种群果蝇自由交配与自交的遗传图解相同,后代基因型频率是AA:Aa:aa=1:2

49、:1。2、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时,由题意判断致死的基因型,然后写出子一代存活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并根据分离定律写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进而写出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基因型及比例,结合纯合致死进行解答。【详解】(1)该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相等,且只有一种基因型Aa,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0.5。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依据遗传平衡公式,子一代AA基因型频率=0.52=0.25,Aa基因型频率=20.50.5=0.5,aa基因型频率=0.52=0.25,故AA:Aa:aa=1:2:1,子一代A基因频率=0.25+1/20.5=0.5

50、。(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子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可推断A基因纯合致死。由于AA:Aa=2:1,则子一代中A基因频率为1/3,a基因频率为2/3,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二代中AA基因型频率为1/9,Aa基因型频率为4/9,aa基因型频率4/9,因A基因纯合致死,故子二代中Aa和aa两种基因型,比例为1:1。【点睛】在一个遗传平衡的群体中,若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p2,aa的基因型频率为 q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33. 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1)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

51、_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2)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_系统和_系统的参与。(3)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_。(4)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_才能完成。(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调节网络。【答案】 (1). 消化系统 (2). 呼吸 (3). 循环 (4). 终尿 (5). 内环境 (6). 神经-体液-免疫【解析】【分析】稳态调节机制的研究: 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

52、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后来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详解】(1)图中是消化系统,食物、水和无机盐,经消化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由大肠排出的是食物残渣(粪便)未被吸收的物质。(2)呼吸系统可以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参与。(3)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为终尿,其中含有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还有多余的水和无机盐。(4)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内环

53、境才能完成,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点睛】熟知内环境稳态的内容以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图示各个编号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前提。34. 图1为人体反射弧局部组成示意图,图2为图1中X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有效刺激,肌肉收缩;在B处给予相同刺激,肌肉不收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结构X为_。图2中为_,一般由_(细胞器)形成。(2)若在B处给予刺激,当兴奋抵达X时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若结构X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为甘氨酸,甘氨酸与分布在_上的受体结合。【答案

54、】 (1). 突触 (2). 突触小泡 (3). 高尔基体 (4). 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5). 突触后膜【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是: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的信号转换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题图分析,图1中X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的结构,是突触;图2中是突触小体,为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突触前膜,是突触后膜。【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图1中结构X为突触。图2中为突触小泡,其中含有神经递质,一般由高尔基体形成,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2)若在B处给予刺激,当兴奋抵达X突触结构时,处发生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若结构X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为甘氨酸,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能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由于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可抑制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点睛】熟知突触的结构及其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正确辨析图中各部分的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