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230KB ,
资源ID:93681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3681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A. 基因重组B. 染色体数目变异C. 染色体结构变异D. 基因突变【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详解】A、 基因重组是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A错误;B、 染色体数目变异不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错误;C、 染色体结构变异不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错误;D、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项正确。答案选D。2.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的变异都是可以遗传的B. 生物的变异都是适应环境

2、的C. 小麦产量受水肥的影响,不属于变异D. 没有变异就没有生物的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前者的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后者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详解】A、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才可以遗传下去,A错误;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一定适应环境,B错误;C、小麦产量受水肥的影响,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D、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没有变异就没有生物的进化,D正确。故选D。3. 进行有性生殖生物其亲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主要原因 ( )A. 基因重组B. 基因突变C. 染色体变异D. 生活条件改变【答案】A【解析】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基因重组,所

3、以亲子代之间存在一定差异。4. 基因突变大多数都有害的,原因是A. 基因突变形成的大多是隐性基因B. 基因突变破坏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的均衡体系C. 基因突变形成的表现效应往往比基因重组更为明显D. 基因突变对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有显著的副作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A错误。基因突变一般破坏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的协调作用,一般是有害的,故B正确。基因突变多数时候有害的,故C错误。基因突变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副作用,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5.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A. 性状改变B. 遗传密码子的改变C. 遗传规律的改变D.

4、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详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后,生物性状不一定改变,A错误;B、基因突变后,DNA上的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出的mRNA序列会发生改变,遗传密码子会发生改变,B正确;C、基因突变产生其等位基因,不改变遗传规律,C错误;D、基因突变前后,均为A-T配对,C-G配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不改变,D错误。故选B。6.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频率是很低的B. 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结构改变C. 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D.

5、 人工诱导的基因突变都是有利的【答案】D【解析】略7.用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处理某种植物幼苗,诱发其基因突变,秋水仙素最有可能在下列哪项过程中起作用?A. 有丝分裂间期B. 有丝分裂全过程C. 受精作用过程D.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详解】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会导致幼苗发生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DNA复制时,幼苗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故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的间期。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

6、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出现秋水仙素会误认为是引起染色体加倍,一定注意题目信息,该题中秋水仙素是引起基因突变,再结合材料是幼苗,可以确定作用时期是有丝分裂的间期。8.按照达尔文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B. 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C. 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D. 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详解】A、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属于拉马克

7、的用进废退学说,A错误;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B错误;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实现了共同进化,结果发展成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符合达尔文的进化学说,C正确;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是人们对其有利变异经过人工选择的结果,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不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D错误。故选C。9.自然选择能正确解释生物的A. 生长和发育B. 遗传和变异C. 多样性和适应性D. 新陈代谢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达尔文自然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详解】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

8、淘汰,在生存斗争中存活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又因为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故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故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生物进化都是长期适应的结果 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

9、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正确;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并不断繁殖,长期的生物进化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错误。故选:B。11.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通常情况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物种

10、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详解】一个物种包括很多个种群,错误;物质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正确;通常情况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正确;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通常先有地理隔离,后达到生殖隔离,错误。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1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 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B. 产生了地理隔离C. 形成了生殖隔离D. 改变了基因频率【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是对隔离与新物种形成关系的考查,梳理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及新物种形成的过程,然后根据题干信息进行解

11、答。【详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故选:C。13. 下列四项中,能用于观察四分体的实验材料是( )A. 蓖麻种子B. 洋葱根尖C. 蝗虫的精巢D.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答案】C【解析】14. 与有丝分裂相比,下列属于减数分裂特有的变化是( )A. 有细胞板形成B. 同源染色体联会C. 有纺锤体形成D. 着丝点分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也形成细胞板,进而形成细胞壁,A错。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有丝分裂没有,B正确。都形成纺锤体牵引染色体移动,C错。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都分裂,姐妹染色

12、单体分离,D错。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15. 一个DNA分子经连续3次复制后,可以得到的DNA分子数目是( )A. 2B. 6C. 8D. 1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于一个DNA分子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所以一个DNA分子经连续3次复制后,可以得到的DNA分子数目是23=8个。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16.在信使RNA分子结构中,相邻的碱基G与C之间是通过什么结构连接而成A. 3个氢键B. 一脱氧核糖一磷酸基一脱氧核

13、糖一C. 一核糖一磷酸基一核糖一D. 一磷酸基一核糖一磷酸基一【答案】C【解析】【分析】信使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组成,外侧磷酸和核糖交替连接。【详解】由于信使RNA只有一条链,故相邻的G、C之间由核糖、磷酸、核糖连接。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7.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B. 分别用含有32P的T2噬菌体和含有35S 的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C. 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D.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

14、案】B【解析】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A错误;分别用含有32P的T2噬菌体和含有35S 的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T2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因此不能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C错误;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名师点睛】1、噬菌体由蛋白质外壳(C、H、O、N、S)和DNA(C、H、O、N、P)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

15、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18.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每个双链DNA分子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B. 每个碱基分子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C. 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D. 一段双链DNA分子中含有40个胞嘧啶,就会同时含有40个鸟嘌呤【答案】B【解析】【分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双链DNA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

16、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A-T、C-G)。【详解】A、每个双链DNA分子通常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即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A正确;B、每个碱基分子上只连接着一个脱氧核糖,B错误;C、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中含有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故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C正确;D、由于双链DNA中C-G配对,故一段双链DNA分子中含有40个胞嘧啶,就会同时含有40个鸟嘌呤,D正确。故选B。19.如果DNA分子上某一片段是基因,则该片段( )携带遗传信息 上面有密码子 能转录产生mRNA 能进入核

17、糖体 能运载氨基酸 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上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基因通过转录过程决定mRNA中的碱基序列,mRNA上三个连续相邻的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叫一个密码子,通过翻译过程,mRNA上的碱基序列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因此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翻译过程的模板是mRNA,场所是核糖体,原料是20种游离的氨基酸,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详解】DNA分子上某一片段是一个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基因,其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携带者遗传信息,正确;密码子位于mRNA上,不位于DNA上,错误;

18、基因能通过转录过程形成mRNA,正确;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过程的是mRNA,不是DNA,错误;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不是DNA,错误;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正确。故选:C。20. 豌豆控制高茎的基因和控制矮茎的基因 ( )A. 具有相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B. 控制不同的生物性状C. 脱氧核苷酸种类不同D.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豌豆控制高茎的基因和控制矮茎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其中一个基因由另一个基因突变而来,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故A错。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故B错。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判断,都是有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故C错。等

19、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等位基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21. 正常情况下,有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是:( )A. 一个四分体上B. 一个DNA分子的双链上C. 一个染色体组中D.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答案】A【解析】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A项正确;一个DNA分子的双链上不可能含有等位基因,B项错误;一个染色体组就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C项错误;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不含有等位基因,D项错误。【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22.下列关于

20、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 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B.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 格里菲思利用肺炎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A正确;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正确;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 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微生物培养的方法,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

21、法,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23.果蝇的一精原细胞中的一个DNA分子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其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15N的精子数占( )A. 1/16B. 1/8C. 1/4D. 1/2【答案】D【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要发生联会和分离现象,因此要体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中DNA的变化,至少要画出一对同源染色体。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中的一个核DNA分子用15N标记,即果蝇4对同源染色体中有3对未标记,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则该精原细

22、胞进行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时,染色体和DNA的标记情况可用下图进行解析。由图解可看出,有1/2的精子被15N标记,选D。注:图中实线代表被15N标记的染色体,虚线代表没被标记的染色体【考点定位】减数分裂和DNA复制【名师点睛】注意:解决本题最好从图解入手,真正理解染色体中DNA复制后是怎样随细胞分裂而分裂的。24. 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果蝇都表现红眼,这些雌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红眼雄果蝇占1/4,白眼雄果蝇占1/4,红眼雌果蝇占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红眼对白眼是显性B. 眼色遗传符合分离规律C. 眼色和性别表现自由组合D. 红眼和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答案】C【

23、解析】根据显性基因的概念可以推知红眼对白眼是显性,子代雌雄杂交,出现了形状分装分离,且与性别相关,所以是伴X染色体遗传。25. 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A. Fl显隐性之比为1:0B. F2显隐性之比为3:1C. F2的基因型之比1:2:1D. 测交后代显隐性之比为1:1【答案】D【解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不同配子的比例为1:1杂种F1与隐性类型测交,后代出现两种基因型和表现型的个体,证明杂种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故选:D【考点定位】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名师点睛】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

24、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去,产生配子比例是1:126. 下图是科学家对果蝇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下列有关该图说法正确的是A. 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B. 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都能表达D. 该染色体上碱基数AT,GC【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而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错误;等位基因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C错误。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DNA分子中AT,CG,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

25、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7.某男性患红绿色盲,红绿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他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分裂后期时可能存在( )A. 两个Y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B. 两个X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C. 一个Y染色体和一个X染色体,一个色盲基因D. 一个Y染色体和一个X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男性色盲患者基因型为XbY,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整个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并未改变,均为46条。【详解】男性色盲患者为XbY,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一个Y染色体和一个X染色体,由于X染色体在

26、减数第一分裂间期进行了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因此,一条X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含有两个色盲基因,选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具体过程,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通过绘制减数分裂过程的简图来理解内化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点。28. 父亲将其染色体,通过儿子传至孙女体细胞中大约有多少条( )A. 23条B. 46条C. 023条D. 022条【答案】D【解析】父亲传给儿子的染色体为22+Y,儿子传给孙女的常染色体条数为22条,其中来自父亲的常染色体数目可能是022条(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而Y染色体不传给孙女,所以男性体内的全套染色体中有022条通过儿子传给孙女,故

27、选D。29.下图为患红绿色盲的某家族系谱图,该病为隐性伴性遗传,其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 ( )A. 1B. 2C. 3D. 4【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该病是隐性伴性遗传,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7号是患者,其带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于母亲5号。5号不患病是杂合子,其致病基因来自于1号或2号。因为1号不患病,所以5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携带者2号母亲。根据上述分析,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2号。故选B。30. 基因的自由组合可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 )A. 产生了新的基因B. 改变了基因的结构C. 产生了新的基因型D. 改变了基因的数量【答案】C【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

28、没有产生新的基因,A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没有改变基因的结构,B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可以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使得后代产生多样性的表现型,C正确;基因的自由组合没有改变基因的数量,D错误。考点:生物多样性 【名师点睛】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产生新的基因型,进而形成生物“新”性状。二、非选择题31.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为4条)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1)图1中ac表示染色体的是_;由图2可知,此动物是_倍

29、体。(2)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I变化为的过程,细胞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由变化为,相当于图2中的_ 的过程。(3)符合图1中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_。与图1中_阶段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4)丁细胞中A基因与a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相当图1的_阶段;若丁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DdA的子细胞,其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_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上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_。【答案】 (1). a (2). 二 (3). DNA复制 (4). 丙乙 (5). 第二极体或卵细胞 (6). 、 (7). (8). 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9). 移向同一极【解析】【分析】图1中:b时有时

30、无,故为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故a为染色体,c为DNA。为有丝分裂的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图2中:甲为有丝分裂的中期;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丁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详解】(1)根据染色体:DNA=1:1或1:2可知,a表示染色体;根据图2的甲图或丙图可知,该动物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2)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I变化为的过程,细胞内出现了染色单体,且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是DNA复制的结果;由变化为,即从减

31、数第一次分裂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相当于图2中的丙乙。(3)图1中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对于雌性来说,此时的细胞为第二极体或卵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对应图1中、阶段。(4)丁细胞中A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其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对应图1的阶段;丁细胞中发生了基因突变,若丁细胞形成了基因型为DdA的子细胞,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上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导致Aa同时出现在一个子细胞中。【点睛】有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目:核内DNA数目:染色单体数目=1:2:2;无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目:核内DNA数目=1:1。据此来

32、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32.下图是大白鼠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一个过程。近年科学家还发现,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大白鼠细胞内特定的基因处于关闭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作RNA干扰(RNAInterference简称RNAi)。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氨基酸丙氨酸苏氨酸精氨酸色氨酸密码子GCAACUCGUUGGGCGACCCGCGCCACACGAGCUACGCGG(1)图中所示属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_步骤,该过程的模板是 _。 (2)1_的功能是_;根据图并参考上表分析:1上携带的氨基酸是_。(3)大白鼠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基质及线粒体和_等结构中都有RNA的分布。(4)RNA使基因处于关闭状态,是遗

33、传信息传递中的_过程受阻。(5)结合上述材料是否可以说“RNA也可以控制生物的性状”?_。【答案】 (1). 翻译 (2). 3信使RNA (3). 转运RNA (4). 运输氨基酸 (5). 丙氨酸 (6). 核糖体 (7). 转录或复制 (8). 不能【解析】【分析】由图可知,1表示转运RNA,2表示氨基酸,3表示信使RNA。【详解】(1)图示表示翻译,该过程的模板是3信使RNA。(2)1表示转运RNA,用于转运氨氨基酸;1上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为GCU,为丙氨酸。(3)大白鼠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基质及线粒体和核糖体结构中都有RNA的分布。(4)RNA使基因处于关闭状态,即基因不能表达或者复

34、制,可能是转录或复制过程受阻。(5)根据上述材料只能判断RNA能影响基因的表达,不能说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点睛】易错点:虽然叶绿体也含有核酸,但要注意题目的问题是大白鼠含RNA的结构有哪些,大白鼠无叶绿体。33.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试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通过有性生殖中的_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其产生的方向是_。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

35、_。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请问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a的基因频率为_。假定残翅(v)的基因突变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果蝇(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数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_。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_,常见的隔离类型有_和_,通常经过长期的_隔离而达到_隔离。不同的果蝇种群之间,若一旦发生了_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了

36、。通过对果蝇和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其中必要条件是_,_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_的方向。【答案】 (1). 基因库 (2). 等位基因 (3). 基因重组 (4). 变异 (5). 不定向的 (6). 原材料 (7). 方向 (8). 2106 (9). 65% (10). 35% (11). 果蝇的残翅是不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不断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2). 必要条件 (13). 地理隔离 (14). 生殖隔离 (15). 地理隔离 (16). 生殖隔离 (17).

37、 生殖 (18). 种群 (19).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0). 突变和基因重组 (21). 自然选择 (22). 隔离 (23). 隔离 (24). 自然选择 (25). 生物进化【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1)种群的基因库即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8、该种群中果蝇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新基因,通过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2104107105=2106。(3)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352+60)(1002)=65%,a%=1-65%=35%。(4)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残翅个体数要少得多,说明残翅是不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被淘汰,说明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调节,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大多新物种形成都是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不同的果蝇种群之间,若一旦发生了生殖隔离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了。(6)生物进化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其中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点睛】大多新物种形成都是先经过地理隔离,再达到生殖隔离;还有一部分新物种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达到生殖隔离,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