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538KB ,
资源ID:93592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3592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历 史 试 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位置,写在试卷上无效。第卷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 郡县

2、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D。2.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 体现三省分权制B

3、.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 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三省制下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且这种分权会减少行政决策失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而非中央和地方,选项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选项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确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之间涉及的是两对不同的矛盾。3. 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

4、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A. 削弱了六部权限B. 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C. 完善了行政体制D. 使内阁议政功能丧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可知,军机处只是跪受笔录,“廷寄”和“奏折”制度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六部,排除A;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完善了行政体制,排除C;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4.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

5、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 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C. 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D. 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答案】A【解析】【详解】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中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说明清政府没有理性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清政府对战争影响的反思有限,故排除C,A项符合题意;“想尽量保持自己天朝上国的颜面”仅是表面现象,清政府此举的实质没有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影响,故B项不符合题意;

6、清政府没有把鸦片战争放在中外国际关系的角度上考虑,而是定性为“地方性事件”,可见清政府依旧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不符合题意。5.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据此可知,这些官员A. 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 仍以天朝上国自居C. 试图遏制英国侵略势力D. 国家主权意识缺失【答案】D【解析】【详解】“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官员满足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只看到眼前的收入略微高一点,不能清醒的认识关

7、税协定的恶劣影响,反映出其主权意识亟待加强,D项正确;这些官员的自大与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无关,A项错误;题干内容与天朝上国思想无关,排除B;从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的官员并没有遏制英国侵略势力的意图,排除C。6.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随后一系列的战败,使得中国日益背上了天文数字的赔款”。在近代的不平等条约中,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数额最多的国家是A. 英国B. 法国C. 日本D. 俄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内容。依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1895年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白银二亿两,这一条款使日本从中国获得了数额最多的赔款,并且为了赎回辽东半岛,中国还支

8、付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因此C选项正确。而英国、法国、俄国从与中国签订的条约中获得赔款均不及日本,因此A、B、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选项。7. 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理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 迅速灭亡B. 成为“木偶”,任人摆布C. 知耻而后勇,并迅速发展壮大D. 当即被肢解瓜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900年”、“八位强人正在合理痛打一位弱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宣传画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傀儡,故B项符合题意;中国并没有在此之后迅

9、速灭亡或被肢解瓜分,故排除AD项;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迅速发展强大,故排除C项。8.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景:“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她后悔莫及。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这一情景的发生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A. 南京条约签订B. 北京条约签订C. 辛丑条约签订D. “二十一条”签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迫使慈禧太后对“进攻使馆区”后悔莫及的相关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

10、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C项正确;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时,慈禧尚不是太后,AB两项错误;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时,慈禧太后已经死去,D项错误。9.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义和团对外国人占领中国领土感到不安,他们的口号是杀死外国人,他们特别不喜欢西方传教土以及皈依了基督信仰的人,他们认为这些人威胁到了中国传统。对于这些杀害的回应是迅速而猛烈的,一支由英国、德国、俄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组成的两万人的联合部队在1900年10月攻占北京,这支部队恢复了秩序”。此段叙述旨在A. 揭示战争起因的真相B. 突出各国参战的正义性C. 反映义和团运动全貌D. 宣扬宗教传播的重要性【答案

11、】B【解析】【详解】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杀害外国人,引发了列强侵华,而八国联军侵华恢复了秩序,显然是站在列强角度看待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认为列强侵华具有正义性,选项B正确;材料并未揭示八国联军侵华的真正意图,排除A;材料仅显示了义和团运动中存在杀害外国人现象,并不能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全貌,排除C;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10. 美国时代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其中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A. 卢沟桥抗战B. 淞沪会战C. 太原会战D. 台儿庄战役【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在

12、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的信息说明此次战役指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正确。A项是在北平, C项是在山西,D项是在山东。11. 如图所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战役,该战役A. 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B.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C. 在敌后战场有效牵制了日军D. 把中国的抗战带入到了相持阶段【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中中国和日本军队的进攻方向都指向台儿庄,可知材料内容中的战役是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战役是淞沪会战,故B选项

13、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发生的一次战役,而不是发生在敌后战场,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把中国的抗战带入到了相持阶段的是武汉会战中武汉、广州相继失陷,与台儿庄战役无关,故D选项错误。12. “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A. 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B. 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C. 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 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代之以真正的公

14、有制秩序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反映出该“文件”反清和平均主义的诉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文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该文件具有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故B正确;该文件具有空想性,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故A错误;该文件激发了农民阶级开展反封建斗争,不是反帝爱国运动,故C错误;这是农民经济的革命纲领,故D错误。13. 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A. 海国图志B. 天朝田亩制度C.

15、资政新篇D. 新学伪经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和时间、人物可知,这一著作应当是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选项C正确;海国图志作者是魏源,与材料中“贼中不为无人”不符,排除A;选项B中并未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排除;新学伪经考出版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14.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B. 用法律方式确立了主权在民C.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

16、D. 成功地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法律方式确立了主权在民,宣告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故B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因而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也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故AC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实现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的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15. 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A. 防止帝制复辟B. 限制袁世凯

17、权力C. 维护民主共和制D. 推翻清朝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临时约法中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并不是防止帝制复辟,A错误;维护民主共和制是根本目的,C错误;临时约法颁布的时候,清政府已经被推翻,D错误。【点睛】临时约法颁布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根本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16. 民国八年, 美国哈佛大学的伍德致信纽约时报认为:“中国和谈代表根据首都的指示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此举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支持。无论结果如何,中国采取的这一行动都有法律和道义上的支持”。这一评价间接说明五四运动A. 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B.

18、 使北洋军阀统治土崩瓦解C. 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 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中国和谈代表根据首都的指示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此举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支持”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A正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北洋军阀统治土崩瓦解,故B错误;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故C错误;D项错在“一致支持”。17.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当时发生了:A. 一二八事变B. 九一八事变C. 七七事变D. 八一三事变【

19、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东北沦陷。材料中“日本人”“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与“九一八”事变相符。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所学可知,一二八事变是1932年日本进攻上海;七七事变是1937年日军进攻北平西南卢沟桥;八一三事变是1937年日本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此三项都与材料中“夺我

20、东三省”不符,排除。18.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A. 淞沪会战B. 太原会战C. 徐州会战D. 武汉会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在淞沪会战中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A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9. “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是指中国近代的A. 洋务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兄弟”、“一 秤分”、“天国”等信息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20. 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欢呼”主要来自A. 武昌起义胜利B. 各省纷纷独立C. 列强宣布“严守中立”D.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结束【答案】D【解析】【详解】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欢呼”主要来自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而民国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束,D正确;武昌起义胜利只是辛亥革命时期局部战役的胜利,与题

22、干整体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符,排除A;B、C不属于“胜利”领域,排除。21. 经历过五四运动的傅斯年认为五四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开端:“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才算有了社会。这主要是因为五四运动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 激发了普通民众的社会责任感C. 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联合D.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华的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择B选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无产阶级的领导,故排除A选项;抗日期间的全民族共同抗战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联合,而并非五四运动,故排除C选项;

23、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选项。【点睛】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理解五四运动,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内涵。22. “中国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A. 八七会议B. 南昌起义C.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 北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中与俄国革命“相反的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开始时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敌人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

24、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最后率部队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因此说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故答案选C选项。A、B、D选项依旧是苏联道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23.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三个伟大的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6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是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C. 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觉醒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三个时期所发生的的历史事件可以得

25、出,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赢得独立;1979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所以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24. 下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时间文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 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B. 确立了“依法治国”理念C. 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D. 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从

26、1949年的共同纲领到1982年宪法的修改,中国在一步一步的推动民主法制的完善。故答案为D项。A项,我国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完善法律体系,排除;B项,依法治国理念应该是在1999年以后形成并写入宪法,排除;C项,人大通过宪法并不意味着立法工作完成,法律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排除。25. 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除了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A. 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B. 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实现村民直接处理事务D. 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

27、答案】A【解析】浙江农村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体现的是地方对完善基层民主的探索,这一举措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故答案为A项。这一举措属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监督村干部,不是村民直接处理事务,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6. 2019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纪念日,海峡两岸均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A. 标志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B. 标志“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C. 表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D. 推动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答案】A【解析】【详解】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对台停火,并倡导

28、实行三通,正确;“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是世纪年代,错误;台湾尚未统一不能说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错误;告台湾同胞书主要针对台湾问题,并不是针对香港澳门问题,错误。【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一国两制理论和台湾关系,搞清楚告台湾同胞书是针对台湾问题。27.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A. 反对美苏争霸B. 开展全方位外交C. 倡导求同存异D. 重组大国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

29、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A项;BD项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方针。点睛:材料中关键信息是“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从材料就可以得出这是“求同存异”的方针。28. 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些史实反映出A.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已开启B. 中美关系面临改善的契机C. 美苏在军事防务中直接对抗D. 中美苏构成了制衡的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

30、材料可知,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遭到美国的反对,说明美国在中苏对抗问题上支持中国,体现了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时间“1969年6月”,结合所学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是针对中国而不是美国,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美苏作为世界超级大国,中国不可能对美苏构成了制衡的局面,故D项错误。29. 外交大事记根据表中的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B. 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各项事务C 联合国维和事务必须有中国参与D. 中国在努力构建新型区

31、域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维和行动”“停战”“维和特别委员会”的信息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世界和平,正确;中各项事务不符合材料中维和信息,排除;中必须有中国参加不符合事实;表格说明的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活动,不是区域合作关系,错误。30.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评论旨在说明五四运动中A. 学生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B. 政府善心大发释放被捕学生C. 中国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D.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32、”可知,由于工人阶级的参与,五四运动取得一定的胜利,因此材料主要体现了工人阶级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D选项正确。依据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可知,学生在运动中起到的作用有限,因此材料并未体现学生的主力军作用,故A选项错误;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是迫于民众给予的压力而非善心,排除B;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因此中国共产党不能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作用,排除C。31.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A.

33、中国共产党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B.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C. 中国共产党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D. 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开始改变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时期。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D项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故D项错误。32. 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

34、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A. “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B. 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C. 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 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南昌起义的决策问题,排除A;B是国民革命的教训,排除B;根据题干“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因为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可以知道,南昌起义的失败是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即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仍然走城市中心论的道路,故C正确;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35、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排除D。33.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某次会议作出如下评价:“(它)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该会议是A. 中共一大B. 八七会议C. 遵义会议D. 中共七大【答案】C【解析】A选项错误,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还不会出现纠正错的情况;B选项错误,八七会议依旧坚持的是城市中心论,道路问题依旧存在问题;C选项符合题中的描述,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错误,中共七大不符合“开始”二字。34. 毛泽东主席曾作出这样的战略部署:“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

36、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毛泽东部署的战役是A. 辽沈战役B. 平津战役C. 淮海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辽沈战役以锦州战役为突破口的史实,故A符合题意;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均与锦州作战无关,故BCD不符合题意。35. 1954年,宪法起草委员会从3月23日至6月11日举行了七次正式会议,组织了各方人士八千余人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5600多条;从6月16日至9月11日,对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历时三个月,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共提出52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一过程突出说明,该

37、宪法的制定A. 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B. 突出了社会主义的原则C. 融合了外国宪法精髓D. 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爱国统一战线正式确定是在1981年6月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的社会主义原则指的是这部宪法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同时又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提供有力的保障,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宪法的制定融合了外国宪法的精髓。故

38、正确答案为D选项。36. 邓小平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此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较,其突出特点是A.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形成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思想指导下1999年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标志着宪法为核心的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正确;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A与材料不符;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政治,与材料民主法治不符,B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与材料不符,C错误。【点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37.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进行了修改,1980年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等四部法律文件。截止1988年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

40、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表明我国A. 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B. 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全部完成C.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D. 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进行了修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等四部法律文件”、“截止1988年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等信息可知,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既注重立法,也注重修订法律,这表明我国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中“全部完成”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C选项中“完整法律体系”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材

41、料中法制建设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并非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8. 邓小平曾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表明“一国两制”A. 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B. 在解决澳门问题上首次得到成功运用C. 为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D. 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模式【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可知,一国两制解决香

42、港问题后,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表明“一国两制”方式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模式,D正确;A违背史实;“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次得到成功运用,B错误;“一国两制”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C错误。39. 1954年10月,周恩来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新中国A. 在外交上逐步淡化意识形态B. 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C. 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D. 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五项原则不应只限

43、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可知,新中国外交不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主,在外交上逐步淡化意识形态,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时期我国外交逐渐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而不是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想方式,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我国在这时期外交政策的转变,没有体现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一边倒”外交方针,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40.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

44、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A. 与尼克松会谈时B. 出席日内瓦会议时C. 出席万隆会议时D. 出席联合国大会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可知,这里周恩来主张搁置分歧,寻求共同的合作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C正确;A是中美关系缓和之时,这与题干中“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不符,排除;出席日内瓦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等国家,与题干中“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不符,排除B;周恩来并未亲自出席过联合国大会,排除D。41.

45、1972年1月,中央批准国家计委从国外进口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这成为新中国第二次对外引进的高潮,1972年成为新中国对西方开放的元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 中国联合美国与苏联对抗C. 中国全面调整了对外政策D. 中美两国关系的逐步缓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步缓和,这改善了中国的对外的外交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国对外引进的高潮的出现,故D项正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1971年,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同中苏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调整对外政策是在1978年

46、以后,故C项错误。故选D。42. 1980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总之,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全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有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据此,邓小平强调A.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 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外交的原则之一C. 中国应加入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D. 世界各国都应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由“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可知,邓小平强调各国政党均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不得推行霸权主

47、义政策,也即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故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太笼统,故A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未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太绝对,故D不符合题意。43. 2019年1月29日,上海合作组织第一个公共外交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正式建立。根据安排,该中心计划今年举办30多项活动,包括博览会、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及成员国非政府组织会晤等,以增进各国间相互信任和睦邻友好。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A.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合作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 开始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D. 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

48、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材料“今年举办30多项活动成员国非政府组织会晤等,以增进各国间相互信任和睦邻友好”体现了我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积极探索新型区域国家间合作模式,故D错误。由材料“包括博览会、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及成员国非政府组织会晤等”,可得出并非突出政治合作,故A不符合题意;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属于参与区域合作,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我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始于上海合作组织,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44. 二战时期,演讲出色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实施“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过程中,曾遭到英国上议院的极力反对,但口吃的国王乔治六世坚定支持丘吉尔,只有这位国王出现,

49、才能使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君主权力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但口吃的国王乔治六世坚定支持丘吉尔,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信息可知,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在维护英联邦团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在英国责任内阁制下,首相与内阁共进退,而不是国王;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君主权力的削弱,结合所学可知,在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C选项错误,在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后,行政权在内阁,不在国王。故

50、正确答案为D选项。45. 2019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搬出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案,声称其“绝对有权命令”美国企业停止与中国做生意,国会批其“精神错乱”而否决该法案。这一过程体现1787年宪法的A. 联邦制原则B. 分权制衡原则C. 主权在民原则D. 中央集权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案遭到国会的否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体现1787年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故B正确;联邦制原则指的是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同时,地方保留部分自治权,故A错误;主权在民原则指的是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故C错误;中央集权原则指的是中央拥有绝对权威,故D错误。46. 下列图片能作为

51、说明古希腊民主制度产生原因的资料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都与希腊的民主政治有关,A正确。47. 某书中写道:“他们(雅典人)每年至少召开四十次市民大会,讨论Polis的一切重要问题,通过法律决定战争与和平”。其中的“Polis”是指A. 公民B. 政治C. 城邦D. 民主【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无论是公民的事务,还是政治、民主事务,都是城邦的问题。故C项正确。48. 如果说“埃及是尼罗河的恩赐”,那么古希腊则是大海的宠儿,这里的“海”主要指A. 红海B. 波斯湾C. 地中海D. 波罗的海【答案】C【解析】古希腊是在地中海,故C正确;其他地

52、理位置不符合题意。排除。49. “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文中的“她”指的是()A. 古代中国B. 古代希腊C. 古代罗马D. 古代印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独领风骚”“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古代希腊,B正确;古代中国、罗马、印度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古代中国、印度不能孕育出西方文明,排除A、C、D。50.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A. 奴隶主贵族的民主B. 所有公民的民主C. 包括外邦人在内的民主D.

53、奴隶也有民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雅典民主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故A项正确;排除BCD.51. 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A. 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专制独裁B. 保证政治的稳定和连续C. 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D. 保障全体国民的民主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规定公职的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样有利于防止形成个人腐败和专制独裁,从根本上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C正确;A不是根本目的,排除;彻底的轮换公职人员不利于政策的稳定和连续,排除B;题干所列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排除D。52.

54、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A. 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利益,仇视群众B. 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C. 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D. 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这一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因此会出现“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

55、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的现象,而苏格拉底的言论指出了这种弊端所在,即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C正确;精英人物被惩罚不是因为其仇视群众,排除A;决策失误不是雅典民主政治腐败导致的,而是制度本身潜在具备的,排除B;题干中未体现出对城邦利益的保护,排除D。53. “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是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事务的,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这表明古希腊广大公民空前高涨的群体意识,民主政治进入巅峰。这种局面应出现在()A. 梭伦统治时期B. 伯里克利时期C. 克利斯提尼时期D. 秦始皇当政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

56、可知,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民众参政意识空前高涨,B正确;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与题干中“民主政治进入巅峰”不符,排除A、C;秦始皇与雅典民主政治无关,排除D。54. 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作出应战决定的是A. 五百人议事会B. 公民大会C. 元老院D. 民众法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有权作出应战的决定,故B正确。55. 以下为罗马某一重要机构的全体会议,图中人物妙语连珠的演说是为了取得众人的支持,这一机构应该是() A. “四百人会议”B. 元老院C

57、. 公民大会D. 外事裁判官【答案】B【解析】【详解】元老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与题干中图片以及文字描述相符,B正确;A是古希腊制度,与罗马无关,排除;公民大会在罗马政权中常常处于有名无实的地位,排除C;D是司法机构,是任命的,排除。56.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A. 人人精通法律B. 法律适用于所有人C. 法律至上的原则D. 统治阶级没有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可知,古罗马非常强调法律至上的原则,故选C;A项表述绝对,古罗马人不可能人人精

58、通法律,排除;B项表述绝对,古罗马的法律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排除;罗马法作为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体现统治者的意志,维护奴隶制以及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D项说法错误,排除。57. 公元元年,巴勒斯坦爆发了犹太人反对罗马统治的人民起义,结果起义被镇压,6000多名起义者被判有罪,判决犹太起义者有罪是根据()A. 习惯法B. 公民法C. 十二铜表法D. 万民法【答案】D【解析】【详解】公元元年,罗马处于帝国时期,当时实行的是万民法,而且题干涉及到了外邦人,由此判决的依据应当是万民法,D正确;习惯法是公民法的一种,其是帝国建立之前使用的法律,而且在成文法颁布之后逐渐不再使用,排除A;公民法主要是在共和国时

59、期使用,排除B;十二铜表法主要解决的是罗马公民之间的纠纷,排除C。58. 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A. 完善法律体系B. 稳定社会秩序C. 保障平民利益D. 维护帝国统治【答案】B【解析】材料“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反映了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的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B正确;仅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完善法律体系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只涉及婚姻和土地问题,不能体现平民的其它利益,且保障平民利益的根本目

60、的也是稳定社会秩序,故C错误;公元前445年到公元前367年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不是帝国,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主要目的”的角度出发,同时注意区分罗马共和国的时间范围,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和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59. 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军队的首领生前立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后来他的家人却不履行遗嘱,法官最后判定他的家人败诉。法官依据的是()A. 未成文的习惯法B. 十二铜表法C. 自然法

61、D. 万民法【答案】B【解析】【详解】军队首领生前立下了遗嘱,家人却不履行遗嘱,法官最后判定他的家人败诉,说明当时的法律涉及到了财产继承相关内容,法官之所以能判定他的首领的家人败诉,应当是由法律文本可依,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法官依据的是十二铜表法,B正确;习惯法背景下,首领的家人可以随意解释法律,不利于法官按照遗嘱判决,排除A;自然法不是法律条例,排除C;万民法形成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60. 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B. 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

62、体系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D. 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秦汉时期确立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罗马在帝国时期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A正确,B项中“世袭被废除”错误,C“罗马开始颁布成文法”错误,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秦汉和罗马的重要文明点评:本题内容涉及到了古代中国和罗马的文明成就,要求学生能够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内容,即秦汉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而罗马是法律的完备时期,属于综合知识灵活运用范畴。第卷 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合计40分。61. 中国近现代

63、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材料二: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

64、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材料三:“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更确切地说,开放是改革的必要条件”。资中筠认为,如果没有开放,我们关起门来是无法实行改革的。人们总是说“改革开放”,但不如说“开放改革”。而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美国的开放。在中国开放改革的进程中,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关键作用。童桐写在中美建交及邓小平访美30周年之际请回答:(1)据材料一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什么“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后,引发了中国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扬的外交准则?这一准则是哪一年提

65、出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准则的重大意义?(3)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关系改善的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改善的关键事件有哪些?【答案】(1)要求: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事件:五四运动爆发。(2)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间:1953年;重大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必要性:为国家改革开放创造条件;关键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解析】【详解】(1)要求:依据材料一“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可知,要求是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事件:结合

66、所学可知,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2)根据材料“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可知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间、意义:根据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的。意义是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必要性:根据材料三“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开放,我们关起门来是无法实行改革的”、“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关键作用”等,结合相关史实,分析、认知,把握从“为国家

67、改革开放创造条件”作答即可。关键:结合所学,围绕中美关系改善的三个时间节点展开作答,即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发表、1979年中美建交。6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侨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材料二:雅典每年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民主威胁者的命运。此项行动使用一种特殊的“选票”,即陶片或贝壳。人们把

68、威胁者的名字刻在陶片或贝壳上,投入会场的陶缸中。如果某人得票超过6000,就将被判流放国外10年,但其家人不受牵连,本人亦在流放期满后恢复公民权。材料三: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法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当时雅典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雅典的公民大会和陪审团的主要职责是什么?(3)“陶片放逐法”是由谁确立的?其目的是什么?(4)材料三中涉及到实行民主的一种什么方式?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答案】(1)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

69、而治。(2)职责:公民大会的职责: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甚至个人小事。陪审团即民众法庭的职责:日常司法事务、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终审。(3)确立者:克里斯提尼。目的:维护雅典民主政治。(4)方式:抽签。目的: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2)职责:公民大会的职责:根据材料“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

70、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甚至个人小事。陪审团即民众法庭的职责:根据材料“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陪审法庭负责日常司法事务、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终审。(3)确立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确立了陶片放逐法。目的:根据材料“雅典每年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民主威胁者的命运”可知,维护雅典民主政治。(4)方式:根据材料“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法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可知,当时实行民主的主要方式是抽签。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抽签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