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413.50KB ,
资源ID:9354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3544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 左传记载:分鲁公殷(商)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分土之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周天子对诸侯可以授土、授民诸侯要服从周公之法,听命于周朝的安排诸侯要向周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分鲁公殷民六族是为了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左传的意思是周公要求殷商六族率领本宗各氏族,集合其余的小宗族,统治六族的奴隶,来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分封制不

2、但分田地,还将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封下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正确;分鲁公殷民六族是周对其进行分封,归顺周朝,不是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错误。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 王国维先生认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结合所学,下列选项对王国维先生观点解读最合理的是A. 西周政治文化有惊人稳定性和延续性B. 西周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C. 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D. 西周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

3、子”【答案】C【解析】【详解】由“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可知,西周实行是宗法制,再从“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基于宗法制的基础上才有了分封制,反映了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制度,而非文化,排除A;B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由“传贤”到“传子”的演化,排除D。3. 李山在中国文化史一文中写到“古代中国人缺少外战的热情,但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对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

4、影响的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礼乐制D. 军功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可知李山认为中国人的这一民族精神与血缘、人伦情感和家族关系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与注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有关,故选B;分封制、礼乐制和军工制都是政治制度,和血缘关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CD。故选B。4.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A. 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 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 久远

5、的文化生活交流D. 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凸显的是共同的民族意识,D正确;材料与血缘亲疏无关,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宗族宗法观念无关,B排除;材料与生活文化交流无关,C排除。故选D。5. 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A.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B. 儒学主流地位确立C.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D. 官僚政治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春秋中期以后,家臣的流动性在增强,这说明

6、传统的家国观念被打破,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C正确;材料与思想领域的变革无关,A排除;B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排除;郡县制的设置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D排除。故选C。6. 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A. 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B. 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C. 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D. 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详解】 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按军功授予爵位,可见该制度仍然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实行军功授爵制度,与平民参政问题无关,排除C;实行

7、军功授爵,削弱了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7. 周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这表明A. 嫡系血统关系受到重视B. 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C. 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D. 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和大量祭祀祖先特别是祭祀周代创立者文王和武王诗歌的出现,表明周人重视“嫡系血统”关系,A项正确;材料与注重“王室贵族”的“分封制”无关,B项错误;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并未得到“强化”,C项错误;周人建立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并留下大量祭祀祖先的诗歌,不能说明“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D项错误。

8、8.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A. 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B. 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C.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D. 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答案】C【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中的“商人参与政治位比封君的地位”等处可以看出商人地位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因为该时期的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故C项说法正确;宗法体系遭到破坏与商人阶层壮大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专制王权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而不

9、是商业发展,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当时重农抑商的思想尚处在形成时期,不可能广泛认可农商并重思想,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9.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据此可知A. 王位世袭淡化了家天下色彩B. 宗法制导致血缘纽带日益松弛C. 新制度需要突破宗族性规制D. 分封制建立不具有历史必然性【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随着世代交替,血缘关系的淡化,导致诸侯与周王室之间关系的疏离,亲族间维系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说明宗族关系不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有效制度,新

10、的制度必须突破宗族性规制,故选C;王位世袭强化了家天下色彩,排除A;是世代交替导致血缘纽带日益松弛,而不是宗法制,排除B;分封制的建立在当时具有历史必然性,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排除D。故选C。10. 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A. 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B. 使官僚体制成为当时主要制度C.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D. 有效地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

11、期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即使官僚体制成为当时主要制度,B项正确;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能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A项错误;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是科举制的影响,与郡县制无关,C项错误;秦朝时期朝议制度有效地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而不是郡县制,D项错误。1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 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 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 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 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答案】B【解析】【详解】

1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借助这些活动以消弭关东士民与秦人的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因此B选项正确;这些活动与文化专制无关,A选项错误;这些活动并未直接加重人民负担导致秦朝灭亡,C选项错误;这些活动未能消除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D选项错误。故选B。12. 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B. 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 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 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功齐三代”、“公之大者也”、“自是千古一帝也”等表述,可知材料是对秦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进行了高度评价,故D符合题意;AB

13、只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而不是总体概括,故排除;C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故选D。13. 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秦国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特别在秦国后期频繁地与六国发生战争,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县来计算的。由此可见A. 郡县制源自对六国中央集权模式的移植B. 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实施的前提与基础C. 实施郡县制是秦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D. 秦的统一伴随着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县来计算的”可知在统一过程中伴随着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故D正确;“源于六国”材料不能体现,故排

14、除A;依据材料“秦国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可知秦朝以前就已经有了官僚政治,故B排除;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小农经济的出现是统一的根源,故C排除。故选D。14. 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米、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 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 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 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 法律制度非常严密【答案】B【解析】【详解】这些秦代的竹简涉及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

15、等。由此可知,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有比较系统的行政制度,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宗族势力,故A错误;材料没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涉及法律制度,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15. 史记载,韩国制订“疲秦计划”(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大兴水利),嬴政采纳郑国的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改变了赢政的主张,网罗天下英才。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变成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后统一六国。这说明A. 秦王善于纳谏重用儒学人才B. 国家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C. 秦国崛起开始于修建郑国渠D. 招贤纳士助推秦国完成了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

16、】根据材料可知嬴政因为“疲秦计划”而驱逐非秦国人,李斯写成谏逐客书劝说,李斯的建议被嬴政采纳,招贤纳士为秦国所用,不仅完成郑国渠的修建,也为后世发展奠定基础,D项正确;李斯是法家代表,秦国各派别人才都有,A项错误。国家兴衰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结果,B项说法太绝对。秦国崛起开始于商鞅变法,C错误。16.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A. 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B. 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C. 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D. 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

17、可知,从项羽到陈胜均以楚地名义反秦,说明楚国旧地并不认同秦朝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秦亡原因,排除C项;题干不能体现楚地人民统一全国的愿望,排除D项。故选A。17.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发动政变、扶立胡亥,残害诸王子公主,就连和将军蒙恬一起在北边统领重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也无力反抗。这一历史现象折射出当时A. 国家权力依据血缘关系建构B. 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C 郡县制度有效防范地方割据D. 军政大事均由三公朝议而定【答案】B【解析】【详解】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材料中秦始皇长子却遭到大臣赵高和宰相李斯的迫害,说明在皇权统治下,宗法贵

18、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故选B;从材料看国家权力不是依据血缘关系,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郡县制度,C错误;D不符合题意,排除。18.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A. 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B. 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 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D. 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登山的主要目的是为歌功颂德,宣示皇权至上、皇权恩德,从而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故C选项正确;打击儒生推行文化

19、专制是通过焚书坑儒,故A选项错误;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不是秦始皇最主要的目的,故B选项错误;秦始皇登山的目的主要是为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不是为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故D选项错误。19. 公元前213,博土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随后,李斯向秦始皇提出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和国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外,其他书籍均交官府销毁,材料反映出秦王朝A. 深化了统一管理国家体制的认识B. 存在着治国理念的矛盾斗争C. 使用暴力手段销毁诸子百家文献D. 通过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博土淳于越的思想属于儒家,李斯的思想属于法家,材料反映秦朝建立初期,存在儒家和法家

20、两种治国理念的矛盾斗争,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统一了管理国家体制的认识,排除A;C不符合材料“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和国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外”,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统一思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博土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0. 有学者指出,历史早期的政治体制依然已包含着某些因素,得以在战国时代孕育出变法运动,并在秦朝取得了最大成功,为延续两千年统一帝国的大厦,奠定了基石和骨架。材料中的“最大成功”是A. 废除血缘宗亲和贵族政治B.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变革王位继承和选官制度D. 确立了君权神授和等级秩序【答案】B【

21、解析】【详解】秦朝最大的成功是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正确;血缘宗亲和贵族政治在春秋战国的转型过程中就已经破坏,并不是秦朝废除,排除A;秦朝的选官制度是对战国选官制度的继承,排除C;等级秩序不是秦朝确立的,排除D。21.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北击胡人,掠取河(黄河)南地;公元前214年,征服百越,增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后又在西北驱逐匈奴,从榆中沿黄河往东到阴山,设立四十四个县。由此推断,在秦朝扩大疆域的过程中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形成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秦王嬴政创立了皇帝制度 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得到加强A. B. C. D. 【

22、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从榆中沿黄河往东到阴山,设立四十四个县”可知,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了较大发展,故正确;秦始皇通过北击胡人、征服百越、驱逐匈奴等事件,使得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得到了加强,故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时期,尚未形成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故错误;材料和皇帝制度创立无关,故错误。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BD错误。22. 钱穆认为中央集权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 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称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以下关于中央集权制度表述正确的有A.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3、是因为当时中国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的B. 中央集权制度被公认为开启了世界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先河C. 不能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D. 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答案】D【解析】【详解】中央集权制度在统一前提下,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故D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由当时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决定,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并非秦始皇所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华文明领先世界的先河,故B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维护国家的统一完整,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24、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23. 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A. 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B. 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 宗法分封制度瓦解D. 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大一统的心理认同,故选D;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排除A;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

25、C。24. 孔子曾与弟子宰予讨论“三年之丧”的问题。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问他如此是否心安,回答说:“安。”孔子说:“如果安心,你便去做吧。”但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这表明A. 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B. 孔子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则C. 礼在当时已丧失了社会约束力D. 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大意是: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说明孔子

26、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排除A;材料信息与因材施教无关,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点睛】25. 许倬云讲“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根据材料,对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理解准确的是继承了周人的文化 受社会变革的影响 各国文化完全相同 社会上层垄断文化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继承了周人的文化,同时文化发展受到

27、社会变革的影响;正确;各国文化完全相同过于绝对化,并且不符合史实,错误;社会上层垄断文化不符合材料“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错误。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26. “他们代表的是一种类似人文主义的思潮,心里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世界,寄希望于教育、文化和思想,也依然相信仪式与象征可以规范和制约人类。”这一评论提及的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相信仪式与象征可知规范和制约人类”可知该学派主张礼治,与儒家思想相符,故选A;道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法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都与题意不符,排除BCD。故选A。27. “使民有恒产,使八口之家

28、有百亩之田,打了粮食可以吃饱,养了家畜可以吃肉,种桑养蚕可以穿衣,还要有学校宣传孝父母、尊长者的道理。”以上阐释的是A. 无为而治B. 民贵君轻C. 仁政主张D. 严刑峻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使民有恒产,使八口之家有百亩之田,打了粮食可以吃饱,养了家畜可以吃肉,种桑养蚕可以穿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孟子“仁政”的主张,故选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严刑峻法,AD不符合题意,排除;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但材料没有涉及“君轻”的信息,排除B。28. 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A. 重建政治秩序B. 变革政治制度C. 发扬民本思想D. 构建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

29、】由表格信息可知,当时各思想学派都在强调“治国”,即重新构建稳定的政治秩序,故选A;儒家学派不主张变革政治制度,排除B;法家学派不主张民本思想,排除C;官僚政治强调对官员的任命和打破血缘关系,表格信息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A。29.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A. 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C. 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D. 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答案】D【解析】【详

30、解】材料信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说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告别传说时代,成为信史,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说明故事传说是否有史料价值,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我国何时有文字记载,故B错误;最早奠定国家的基本形态是在夏朝,故C错误。30.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拏(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 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B. 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C. 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D. 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重视农业,耕织

31、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轻视商业,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拏(官奴婢),说明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B正确;县制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法治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D。二、材料阅读3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又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芭、胙、祭,周公之胤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

32、,敬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史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 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材料二 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区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

33、与繁荣。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上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答案】(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封授;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回答三点即可)(2)措施: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厉行法治。(3)不同特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

34、取代贵族政治。【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的信息回答。(2)结合秦朝时期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措施从中央、地方以及法律等角度思考回答。(3)依据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及郡县制的特点从“官员任命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思考回答。【点睛】理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类别分封制郡县制建立基础血缘关系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

35、史作用巩固了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详解】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材料二 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材料三 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

36、”,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更大幅度地增加。(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答案】(1)情况: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2)特征: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3)史实:“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的考古发现进行合理推测。由“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可知当时手工业达到一定水平,而且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牛耕。(2)根据材料二、三,从政治、经济、人口等角度归纳时代特征。战争与和平、人口与生产力是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重要而显著的内容,所以此时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发展。(3)要依据唯物史观,理解思想意识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也是时代特征在文化上的反映,结合所学归纳各家思想中与时代特征相关的内容即可。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他们共同构成了百家争鸣的特征。- 1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