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536KB ,
资源ID:934856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3485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20192020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5页,第II卷6至7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只交答题纸和机读卡,试卷学生带走,以备讲评。 第I卷(选择题 共32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每题1.5分,共48分)1.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加强对岭南地区管理的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A. 地方上开始设置郡县B. 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C. 地方长官实行世袭制D. 全国实行郡国并行制【答案】B【解析】依据图片中“桂林郡”“南海郡”可知是秦朝时期,说明此时秦朝在全国

2、范围推行郡县制,故B项正确;地方上开始设置郡县是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郡县制度下长官是皇帝任命,故C项错误;全国实行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故D项错误。2.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 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B. 中朝、内阁、军机处C. 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D. 中朝、三司、尚书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朝、内阁、军机处都是皇帝任命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亲信组成决策或参考机构,以削弱外朝宰相或行政机构的实权,从而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A项中的枢密院和中书省、C项中的内阁和D项中的三

3、司和尚书省均不合题意,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汉代内外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内阁制、军机处3.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A. 列强结成侵华同盟B. 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C. 留学风潮日益泛滥D. 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说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列强结成侵华同盟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救亡运动并不是

4、彻底失败,故B项错误;留学风潮日益泛滥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4.19世纪七十年代,同治皇帝就一事件御批道:“宗棠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有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此“御批”有助于A. 应对边疆危机维护主权B. 平息开放与保守之争议C. 解决洋务企业资金困难D. 倾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19世纪七十年代”“宗棠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可知,此“御批”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同治皇帝下的御批,从中可以看出皇帝对于收复新疆这件事在财政上的大力支

5、持,这有利于解决新疆问题,维护国家主权,故选A;在御批中明显看出同治皇帝对收复新疆的支持,而不是只为了平息争议,排除B;材料中的资金是用于收复新疆的,而非开展洋务运动,排除C;太平天国运动在19世纪六十年代已经结束,故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5. 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材料中的“”事件A. 促使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 反映了民主革命的高涨C. 体现了中外民族矛盾的激化D. 是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

6、能力。根据材料中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等信息可知,材料评论的是义和团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中外民族矛盾激化造成的;中华民族开始觉醒于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不属于民族革命运动,故B项错误;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6.“孔子这个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

7、死掉了。”袁世凯时代不能敲开“那一道门”说明了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 儒家传统道德的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C.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已经被推翻D. 作为封建根基的小农经济已经趋于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因此袁世凯称帝后便遭到了反对,最终那道门没有被敲开,故选A;儒家传统道德的统治地位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已经被猛烈抨击,其统治地位是已经被动摇了,而不仅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这样简单,故排除B;如果没有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转变,那么封建帝制就算被推翻了,也会重新树立起来,C项不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小农

8、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开始解体,但在整个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故D项无法解释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排除。7.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之所以说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是因为它A.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 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C. 发生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之际D. 是游行、请愿、罢工、罢课、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

9、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之所以能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是因为它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故选B;A项更多地是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一角度进行的阐述,但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参与群体的普遍性,故排除;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并没有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排除C;五四运动并没有暴力对抗这一形式,排除D。8.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间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这充分表明

10、A. 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没有取得实际权力B. 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C. 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D. 国共两党必将分裂【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国共合作后,领导权主要在国民党手中,共产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力,故A项正确;B项错误,错在“党外合作”,排除;改组后国民党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共分裂,故D项排除。9.1971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其1935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中论及到:“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评价是基于A. 英勇、牺牲和忍耐精神是长征的主旋律B. 长征实现了中共伟大的战略大转移目

11、标C. 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D. 长征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可知,迪克威尔逊的评价是基于英勇、牺牲和忍耐精神这一长征主旋律而作出的判断,故选A;材料中的评价侧重于长征精神的描述,未提及长征对于革命的发展和战略目标转移的作用,无法得出BC两项结论,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人类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愿望,排除。10.有学者认为,“以卢沟桥事变为界碑,中日关系、国共两党关系,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出现了巨大转折。”其中“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转折”指的是A. 从国共内战到共赴国难B.

12、 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C. 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动员D. 从百年屈辱到走向新生【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百年来反侵略斗争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从百年屈辱到走向新生的重要事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转折,故选D;AC两项叙述均是正确,但它们更多地只能反映国共两党关系的转折,而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转折,排除;B项反映的是中日关系的转折,而非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转折,排除。11.在电影建国大业中,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调侃由立平饰演的林彪,“林彪啊,你吃了蒋介石一百多万的军队,怎么还

13、这么瘦啊!”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 是称赞林彪参加了三大战役中的所有战役,并消灭敌人一百多万B. 是称赞林彪自参加革命以来一共歼灭敌人一百多万C. 是称赞林彪在辽沈、平津战役中指挥有方,歼敌很多D. 是警告林彪不要叛国投敌【答案】C【解析】【详解】解放战争期间,林彪参加和领导的是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这两次战役共歼敌一百多万,并没有参加三大战役的全部,故排除A而选C;林彪参加革命以来,并不全是对蒋介石作战,而题干说的是对蒋介石的战争,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12.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

14、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三大外交方针提出【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根据材料“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制度变迁 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代王朝都设有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一定的管理办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承袭了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题干中的“

15、路径依赖”, 故C项正确;B、D两项是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制度,故排除。所以答案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详解】13.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A. 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B. 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C. 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D. 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材料中香

16、港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变化,但是在公民参与政治方面获得突破,这是在“一国两制”, 香港回归后的变与不变,这说明了“一国两制”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说明香港回归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驾驶汽车,到赛马场”并不能体现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 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故 D 项错误。1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

17、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材料说明了A. 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需要B. 美国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C. 中国改善中美关系是应对苏联的威胁D. 中美关系改善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分析】基辛格访华前,中苏关系迅速恶化,战争一触即发,苏联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因素,这是中国改善与美国关系的重要原因。故C正确。【详解】15.截至2009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止核扩

18、散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反映出我国新时期外交的特征之一是A. 经济外交取得丰硕成果B. 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C. 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D. 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日益紧密【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可知,中国多边外交开展的非常成功,其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故选C;“联合国维和”“反恐”等内容不属于经济外交,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表明中国的外交对象包括世界大国、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等,BD两项均以偏概全,无法反映材料的主题,排除。16.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

19、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这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 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B. 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C. 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 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所有权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经常变换主人,选项中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详解】17.阅读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列强的商品倾销D. 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

20、市场【答案】B【解析】从图表数据来看,英国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华商品输出总体来看有所增长,这是因为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国门,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故答案为B项。从图表数据来看1847年后有所回落,并非持续增长,排除A项;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排除C项;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1856年,与图表时间不符,排除D项。点睛:解答图表型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

21、从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确定答案。18.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 “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材料表明秦二爷要办“顶大顶大的工厂”主要是因为A.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B. 清政府政策鼓励C.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D. 辛亥革命的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可知,秦二爷主要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故选A;秦二爷想办厂救国更多地是出于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受到清政府的鼓励,排除B;南京临时政府在19世纪末还未建立,排除C;辛亥

22、革命在19世纪末还未发生,排除D。19.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由此可见A. 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B. 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C. 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D. 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信息可知,作者积极主张修建铁路,推进交通近代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的

23、态度;C选项错误,作者主张将兴修铁路定为国策,推进交通发展,并未涉及列强在华修筑铁路,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事业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0.下表是国民政府统治区内1937年和1942年的重工业状况对比情况。图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资产阶级实施“实业救国”B.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 民族企业内迁和战时体制的实行D. 美英等国全力支持中国抗战【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 “1937年”“1942年”的时间信息及所学可知,这段时间为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民族工业内迁到西南西北地区,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

24、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以为抗战服务,因此重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故选C;A项与C项比较,显然不是主要原因,毕竟民族资产阶级即使有心实业救国,但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来使重工业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于全面抗战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美英等国也深陷战争泥潭,全力支持一说无从谈起,排除D。21.宣传画往往带有一定的导向性、鼓动性和激励性。对右侧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 出现“一五计划”进程中B. 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C. 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D. 实现了赶超英国实力的愿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建设的曲折与发展。根据图片信息“全民动员为钢铁而

25、战”可判定应该是在赶英超美的“大跃进”时期,“一五”计划进程中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表述与材料不符合,故B项错误;“大跃进”时期提出这样的口号,一时间全民大炼钢铁,把家里的铁器丢到炉火中进行炼铁,激发了人民建设热情,故C项正确;“大跃进”大炼钢铁,运用土高炉,质量不高,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实现赶超英国实力的愿望,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22.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现代工业存在国营企业与公私合营企业两种主要

26、形式,两种形式的主要区别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B. 生产的经营规模C. 生产的经营方式D. 生产的市场化程度【答案】C【解析】【详解】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公私合营企业成为公有制,故A项错误;生产经营规模不是主要区别,故B项错误;我国对国营企业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对公私合营企业实行赎买政策,二者经营方式不同,故C项正确;无论国营企业还是公私合营企业都是公有制,在国家计划经济管理下,二者在生产上不受市场影响,故D项错误。23.有学者在评述20世纪一段中国农村制度变革史时说:“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统一。”该制

27、度变革的核心内容是A. 建立人民公社B. “包产到户”C. 农业生产合作社D. “耕者有其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故B项正确;建立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三大改造时期,“耕者有其田”是在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故ACD错误。24.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28、、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由此可见国有企业改革( )A. 要改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B. 目标是建立西方自由企业制度C.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D.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坚持公有制主导地位,没有改变所有制结构,故A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西方自由企业制度有本质区别,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有企业改革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国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国有企业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故D

29、项错误。故选C。2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与“客观之诗人”在学风上更接近的是()A. 儒家的天人感应B. 道家的无为无用C. 理学的格物致知D. 心学的本心灵明【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越多,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可以看出与理学的格物致知接近,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C符合题意;天人感应即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无为无用指积极无为,顺应自然;与题干不符,排除B;本心灵明强调内心反省,与题意无关,排除D

30、。点睛:材料“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越多,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体现重视接触社会、走向社会,就能更客观地反映社会,和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论相似。26.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A. 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B. 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C. 政府垄断了印刷技术D. 印刷技术进步促进教育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全唐文”“以版印日历鬻于市”“其印历亦已满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发明的,故B项不符合;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1、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印刷术【名师点睛】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和日本,8世纪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元朝时,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中国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意志出现受中国活字印刷影响的金属活字印刷书籍。1、纸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2、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如为明代航海家

32、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3、火药推动军事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促成了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中国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迈向近代社会的进程,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7.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后来魏源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表明A.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B. “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C. 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D. 华夷观念被打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近代思想

33、解放。林则徐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体现了他对外国认识的落后,而不是“开眼看世界”,故排除A项;当时英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而不是受制于中国,故排除C项;根据“师夷长技以制夷”可知华夷观念依然存在,故排除D项。从认为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可以看出中国原有的“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改变,故选B。28.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A. 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B. 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

34、义C.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D. 防止产生私人垄断资本【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孙中山的意图是消除资本主义两极分化造成的贫富悬殊和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防止将来再次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故答案为C。材料表面“国家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的根本,而不是铁路交通,A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罗斯福新政开创的模式,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材料不是防止私人垄断资本,而是防止私人垄断资本的膨胀,D错误。29.陈明新在领袖毛泽东与周世钊一书中写道:“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材料

35、中“到了成熟地步”的最主要理论是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 新民主主义理论C.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D. 社会主义理论【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并结合所学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可知,1940年,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故选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诞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而非成熟的标志,排除A;关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其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CD。30. 下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B. 涉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

36、样建设党的问题C. 是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D. 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思想结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思想结晶,因此D属不正确的表述,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是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叙述。考点:本题考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点评: 逆向选择题是一种以表述错误选项为正确选项的选择题,此类题型要求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具有较强的比较、分辨能力。解题时使用排除法,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托,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1. 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即在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

37、在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学者于宪法范围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实施过程历经曲折与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背景相似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表述正确;“百家争鸣”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错误。故选A。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点评:“双百”方针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

38、经验和教训,是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它同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其他重要方针一起,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32.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A. 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B. 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C. 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D. 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

39、展的战略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认识“指示”的精神。故A正确。B时间不符,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C与材料信息不符,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优先发展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D错误第卷(非选择题 共 3 题 共 52 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共15分。)33.“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

40、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惠互利的动人故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汉丝绸之路材料二 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三 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涉及贫易、金融、投资、能源、科

41、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10 多个领域,地理上包括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5 个国家和地区;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的建设,对于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摘编自 人民日报(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明交流的主要史实。(2)根据材料三概括与古代丝绸

42、之路相比较,“一带一路”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当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答案】(1)重大变化:路线从陆上为主转变为海上为主;商品从丝绸出口为主转变为瓷器、茶叶出口为主;贸易从宋元时期的显著增加到明清时期的萎缩;政策从政府扶植到政府限制。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支持;瓷器和茶叶质量好;西方国家对瓷器、茶叶需求扩大;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新航路开辟,海上商贸活动的发展。主要史实:佛教等西方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中国四大文明传到西方各国,促进了西方各国文明的进步。(2)新发展:地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联系更密切,是

43、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益共享。有利因素: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改革开放;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加入世贸等。【解析】【详解】(1)重大变化:由材料一中地图的路线及材料二“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描述可知,汉代对外贸易的路线主要是陆路,到了唐宋时期路线则转变为海上为主;由材料二“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的描述可知,商品从以丝绸出口为主转变为以瓷器、茶叶出口为主;由材料二“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

44、入的重要来源之一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的描述可知,贸易从宋元时期的显著增加转变为明清时期的萎缩,政府的态度也发生变化,逐步由政府扶植转变为政府限制。原因:结合所学对变化逐一进行分析推导即可。首先是路线上的变化,要结合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战乱、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支持等方面进行说明;其次是商品主要出口种类的变化,要结合瓷器和茶叶的质量、西方国家对瓷器和茶叶的巨大需求等方面进行说明;第三是海外贸易的衰落,要从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西方新航路的开辟等方面进行说明。主要史实:注意限定条件“文明交流主要史实”再结合所学进行举例

45、即可,其主要史实包括儒家思想和四大发明的外传、佛教的传入等。(2)新发展:由材料“涉及贫易、金融等10 多个领域,地理上包括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5 个国家和地区;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可归纳为地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由材料“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可归纳为联系更密切,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益共享。有利因素:结合所学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其国内因素主要包括改革开放的实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加入世贸等;而国际因素

46、主要是世界经济的两种发展趋势,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34.近代中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呈现新陈代谢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1872年李鸿章上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研究近代中国应该从三个层次来说明:第一、它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如危崖转石不达其地不止;第二、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螺旋特别多;第三、中国近

47、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资本主义之新。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中国面临“三千年一大变局”的主要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局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出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此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1)含义: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影响:政治上,国家主权沦丧,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2)观点:旧生产方式解体虽然产生了苦难,但历史的

48、主题更主要的是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论证:紧扣观点,论证充分,表述清楚即可。示例: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没有了谋生的手段,无所事事,世风日下,给中国人道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又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它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资本主义是新的生产关系,代表历史发展潮流,是历史的主题。【解析】【详解】(1)含义:由材料“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可归纳为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影响:政治上结

49、合所学可从主权沦丧、社会性质变化等角度进行论述;经济上从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等角度进行论述。(2)观点:由材料“如危崖转石不达其地不止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资本主义之新”可归纳为旧生产方式解体虽然产生了苦难,但历史的主题更主要的是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论证:首先分解观点,将归纳出的陈旭麓的观点可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困难,二是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其次,结合所学按分解的分论点列举史实进行论证,第一个分论点其主要对应的史实是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人民生活的困苦,第二个分论点其主要对应的史实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50、和发展。最后,紧扣观点再次阐述,注意要从现代化史观的高度进行提炼升华。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貫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 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 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51、。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 “德贵曰新” 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 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

52、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视道德教化;强调民本,为民请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变化:挑战传统道德规范,提出重建新道德体系;重视借鉴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国家和民族观念增强。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由材料“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可归纳为以儒家思想为主,重视道德教化;由材料“士人希望统治者貫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可归纳为强调民本,为民请命;由材料“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可归纳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变化:由材料“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可知,其变化为挑战传统道德规范,提出重建新道德体系;此外,结合所学可知,西学在近代中国不断传入,因此清末知识分子比较重视借鉴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同时,在民族危机的不断刺激下,清末知识分子的国家和民族观念不断增强。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文化上,主要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相关;经济上,主要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关;文化上,主要和西学的传入相关。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